摘要: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重點工作中指出,要編寫中華文化幼兒讀物,創作系列繪本、童謠、兒歌、動畫等。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民族的希望,從小就讓孩子了解中醫藥文化知識,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在目前的出版物市場中,將中醫藥文化知識與兒童讀物結合的內容不多,因此,這個系列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點。通過鮮活的擬人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簡單實用的知識,向孩子們傳遞中醫藥知識,使之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十分必要。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醫藥文化;兒童讀物;傳播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0-0206-03
一、中醫藥文化知識傳播的意義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與疾病作斗爭的歷史,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則離不開中醫藥的庇佑和保護,中醫藥文化貫穿了中華民族與疾病作斗爭的歷史始終。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不僅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傳統文化,而且還記錄了古人不斷精進、觀察世界的點點滴滴。向幼兒園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傳播中醫藥文化,使孩子從小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對自己的身體更加了解,從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理念,不僅能讓孩子少生病,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對整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民族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中醫藥文化及兒童認知特點
(一)中醫藥文化特點
說起中醫藥,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幾個詞就是古代、晦澀難懂、把脈、玄妙等等。中醫藥走過了悠悠幾千年的歲月,帶著每個時代的印記和特征,一直守護著人類的健康。中醫藥文化是緊緊圍繞中醫藥展開的,是很多中醫愛好者在進入中醫之門的過程中習得知識的來源。
中醫藥文化知識的習得難度要比中醫藥適宜技術的習得難度低得多,而傳遞給兒童的中醫藥文化知識一定要從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點入手。例如,“日月”“天地”這類的詞匯就包含了中醫藥傳統文化中的“陰陽”思想[1]。“陰陽”這兩個字看似抽象,實則并沒有多么奇異、不可理解,也可以解讀為正反、矛盾等互相對立又有密切聯系的事物,它是古代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樸素的方式。中國古代神話中家喻戶曉的《盤古開天地》的故事中就包含“清升濁降”這一最基本的中醫藥文化知識。盤古睜開雙眼,掙破混沌,一部分上升為天,一部分下降為地,其中上升的是清氣,下降的就是濁氣。古人通過仔細的觀察將這些概念用浪漫的神話故事記錄、傳承了下來,一個簡單的故事,將清濁的性質描述得十分準確、清晰。為此,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也要從娃娃抓起,要讓中醫藥文化知識盡早融入兒童的日常生活,以培養他們善于觀察世界的良好習慣,啟發他們積極探索未知領域,挖掘他們對萬象世界的求知潛力。
(二)兒童和青少年認知特點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不同的認知特點和閱讀需求,應緊緊貼合這些特點和需求開展圖書出版工作。國內主要兒童圖書分級標準是按年齡劃分的,以0~12歲孩子為主體,根據各年齡層兒童的心智水平、閱讀欣賞習慣,綜合考慮各類圖書的篇幅長短、詞匯難度、主題深淺等因素,將兒童圖書分為5個階段,具體為0~3歲、4~6歲、7~8歲、9~10歲、11~12歲,12歲以上則被劃分為青少年讀物[2]。
第一,4~6歲幼兒中醫藥文化知識啟蒙圖書的設計思路。1歲以內的兒童對顏色比較敏感,僅僅對短小、簡單的詞匯有初步的認知,很難理解大段的長句和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到3歲的兒童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個體,開始學會借助簡單的詞匯表述自己的內心感受。低幼兒童的生理特點導致兒童在3歲以前不足以理解簡單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從4歲開始,兒童已經有了基本、簡單的想象能力,他們會將自己比作小動物,并樂此不疲地進行著角色扮演,因此,4~6歲是栽種中醫藥文化萌芽的最好階段。
故事類的描述可以使低齡的兒童產生角色共情,借用此種方法將中醫藥文化內容融入圖書出版中,也能做到順水推舟、不留痕跡。在內容設計上,不僅要滿足兒童對圖書知識內容的需求,還要滿足兒童在情緒上的閱讀需求。要重視《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韻》《中庸》《大學》《論語》《孟子》等蒙學經典的學習,通過這類書籍增進兒童對古文的了解,培養兒童閱讀古文的語感。同時,還要善于發掘經典中蘊含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從而為掌握更有深度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6歲以上兒童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啟蒙圖書的設計思路。6歲以上的兒童具備了更加完整、全面、深入的了解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他們可以通過自主的觀察、探索及反復實驗獲取更多的知識,印證自身獲取的知識是否正確。所以,應用提問的方式引起兒童的興趣是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圖書策劃的重點。
可以借鑒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等傳統方式,同時結合創新手段,有意識地將知識的普及從語言教育的引導轉化為文化教育的引導,使融合不留痕跡、不顯刻意。在語言的表述上要減少長句、從句的使用,適當引用中醫經典名句,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想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冬吃蘿卜夏吃姜”等,使兒童以閱讀出版物為起點,愿意、樂于探索身邊的世界,在實際行動中體現與大自然的融合,真正踐行“天人合一”的理念。
第三,青少年階段中醫藥文化知識啟蒙讀物的設計思路。青少年正經歷學校教育,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大多已經具備了自主閱讀的能力,在識字和邏輯思維上也更加成熟。他們渴望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并通過對點的認知和學習實現向更寬、更深的維度的拓展。
在策劃針對青少年的中醫藥文化知識類圖書時,應傾向于在讀物層面進行開發,使用以圖輔文的方式,投放節奏感強、帶入性強、探索度高的系列生動故事。要保證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銜接連續性強、關聯程度高;要在每個故事中設置下一個故事的懸念,將平面故事電視劇化,將情節設計得更具懸念,進而給青少年帶來不一樣的閱讀感受。更加精準、細密、理性的中醫藥文化知識讀物是青少年在了解中醫藥文化知識時比較突出的訴求。
三、中醫藥文化知識與兒童讀物結合的問題與創新路徑
在將中醫藥文化知識與兒童讀物結合的過程中,要做好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啟蒙,以圖文并重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展現中醫藥文化知識,通過好玩的內容使孩子們體會到文化原有的魅力,激發孩子主動了解、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動力。
(一)中醫藥文化知識與兒童讀物結合的問題
第一,生搬硬套。目前在兒童出版物出版過程中,生搬硬套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能否解決這一問題是衡量一本圖書是否真正貼近兒童特性,能否走進兒童心里的重要標準。在編輯策劃的過程中,要把握兒童的認知和審美,使專業的知識和內容不僅擺在圖書上,還能被切實應用在生活中。在選擇圖書作者時,不僅要考察作者的專業背景,還應考慮作者是否能在專業的邏輯框架的基礎上把握語言風格和故事節奏。如果條件允許,還可大膽啟用跨界人才來承接出版內容的設計工作。出于中醫藥文化知識內容的特殊性,策劃編輯要在把握傳播原則的基礎上做到膽大心細,實現中醫藥文化知識與兒童讀物的高度融合。
第二,機械拼接。低齡兒童圖書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圖文并茂,但將成人能夠理解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原封不動地放在出版物中并附以幼稚化的插圖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將中醫藥文化知識與兒童讀物結合要避免出現機械拼接的問題。因此,策劃編輯在設計選題時應起到“轉換器”的作用,要將大量的時間精力放到“如何將一句難懂的話拆解到極致”上,要想盡一切辦法,用新穎有趣的方式表達傳統內容。
(二)中醫藥文化知識與兒童讀物結合的創新
第一,全程參與,讓編輯成為“導演”。現代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倒逼圖書編輯從傳統的內容把關、編輯加工中走出來,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傳播渠道的拓展和營銷方式的創新上來。在圖書出版之前,應對圖書出版過程中可能遇見的問題進行一一預判和方方面面的排查;應磨煉自身創造、創新能力,借助新型技術講述傳統文化知識,使圖書內容更加新穎直觀,為讀者帶來更多交互體驗;應強化自身的嗅覺和洞察力,站在用戶的角度反觀產品,提升精品意識、發行意識、讀者意識。在圖書下廠時,可以將第一版圖書少印一點,在第一版銷售期間精準地捕捉讀者反饋和建議,進而在第二版圖書中不斷優化和完善產品。編輯不僅要會策劃、會加工,更要做得書、講得出,要用自身已有的知識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中醫藥文化,幫助孩子們通過圖書了解更加客觀、多元的知識,實現從“認”到“識”的轉變。
第二,給孩子展示客觀真實的世界。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制定的《全國圖書出版統計報表》對少兒讀物作出了界定:“供初中及以下少年兒童閱讀的書籍(不包括九年義務制教育的課本及其補充讀物)”。然而,跨專業、融合性強的圖書往往容易出現內容拆分細化不到位的問題,大篇幅的成人化的表述會導致孩子難以理解和接受。但中醫藥文化知識啟蒙讀物也應該從簡單的涂色書、描紅書、知識羅列書中跳脫出來。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知識啟蒙系列繪本——我不要生病》為例,書中以擬人化的方式描述了小神鵲正義之身擊敗風、寒、暑、濕、燥、熱這常見六淫的過程,圖書中設計的有正有反的角色增強了圖書的故事性,使孩子們看得進去,進而能從圖書中了解和認識到貼近現實社會和生活的中醫藥文化知識。
第三,引導兒童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在中醫藥文化知識啟蒙圖書中,編輯要適時引導作者,避免其在寫作時應用過多技巧和手段堆砌內容。在圖書策劃過程中,首先要編輯和作者自己覺得內容有趣,這樣才有可能激發兒童自學的興趣。
依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知識啟蒙系列繪本——我不要生病》為例,其中在《我不要咳嗽》分冊中,在描述嗓子的痛感時,通過嗓子里壓滿大石頭的畫面細節來處理,同時結合數字化資源,將石頭和石頭碰撞的聲音有聲地表現出來,多方位、多角度地給予了兒童視覺和聽覺的刺激。這樣的方法,對兒童形成深刻的記憶和更好地理解嗓子痛的癥狀有很好的幫助。
第四,把握結構、控制節奏。有關穴位的內容是中醫藥知識啟蒙中最容易切入的知識點,但僅僅用故事表現某一穴位叫什么,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功效是什么則流于表面,忽略了向孩子傳遞文化內核的本質,也不足以向孩子傳遞深入的中醫藥文化知識。策劃編輯可以在一本書內反復強調一個知識點,使所有的故事和結構都圍繞核心知識點展開,以保證表述體系和邏輯的清晰度,避免孩子還沒理解舊的知識點,就要接受新的知識點。這樣可以使兒童在閱讀的過程中輕松抓住重點,獲得編輯真正想傳遞的關鍵知識。同時,編輯策劃過程中要保證整個故事的節奏和情節布局的合理性,使之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接受特點,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需求。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知識啟蒙系列繪本——小穴位大用處》為例,這套圖書的分冊中,一個故事最多講述兩個穴位,且兩個穴位之間必定有一定的關聯,或位置臨近,或功效相似,這樣的編排能使兒童更好地記憶內容。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知識啟蒙系列繪本——我不要生病》中,整個故事更加注重整體結構的設計,按照春、夏、秋、冬、長夏的邏輯體系進行策劃和編寫,主題明確,思路清晰,向兒童傳遞了中醫藥文化知識中最核心的內容——辯證思維,并解決了中醫兒童圖書中陰陽、氣血、津液等難點問題。
第五, 抓住中華優秀文化之根。在兒童出版物發展勢頭依然迅猛的今天,借由圖書使兒童真正了解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十分重要。出版能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物,是出版人和讀者的共同愿望。近幾年我國引入了不少國外兒童出版物,但這些出版物中存在一些并不適合中國兒童閱讀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正確文化認知的形成。
例如,在引進的國外出版物中保留了大量外國人的名字與稱呼,如“貝蒂”“湯姆”“甜心”等。在給中國孩子閱讀的出版物中,建議使用中國人常用的姓名,但同時也應該避免“小明”“小紅”等毫無特色的人名。為此,編輯和作者要積極開動腦筋,要使文中出現的人名就像孩子們班里的同學的名字一樣,使孩子感覺到親切、真實。在我國的姓氏文化中,姓代表了你從哪里來,你的根在哪里,在出版物中更深層次地挖掘姓氏文化,將姓氏文化的淵源表達得更為透徹,可以幫助兒童了解有趣的姓氏文化知識,樹立文化自信。
另外,一些引進出版物中還會提及主人公最喜歡的飲食是奶油蛋糕、果汁等,而此類表述的合理性還有待商榷。面向中國兒童的出版物應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近些年兒童中頻繁出現“超重”“過胖”等現象,一方面是孩子飲食過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與某些國外引進的出版物中的導向作用有關。例如,奶油蛋糕中奶油和雞蛋的使用量遠遠大于人體能夠消化和吸收的量,過量食用將影響兒童的生理、心理健康。還有一些國外引進的出版物中會介紹國外飲食文化,并強調遵守西餐禮儀的人才是紳士或淑女,等等。由于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不同國家的行為和習慣也會有所不同,要摒棄“只有學會使用刀叉,將餐巾鋪在腿上,以及知道什么樣的酒杯對應飲用哪種酒”才是“小紳士”“小淑女”這種誘導性表述。中國的飲食文化并不比任何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簡單,中國飲食文化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為什么筷子的形狀是頭圓尾方?為什么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為什么不能在吃飯時用筷子敲碗和盤?為什么要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為什么要葷素搭配?為什么要以暖熱的食物為主?”等等。進行與傳統知識有關的圖書出版工作,十分考驗一名出版人的文化素養、民族自信及把關能力。作為出版人,必須了解與中國有關的基礎知識,如我們的名字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美好的祝愿,包子、面條、米飯更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能保證身體健康,以及餐桌上需要注意和值得學習的內容,這些都是中國兒童應該了解和學習的知識和文化。因此,作為編輯,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要在繼續教育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鞭策、警醒自己,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和是非觀,意識到圖書出版人必須堅持“正本清源”。
四、中醫藥文化知識出版物營銷推廣實踐和對策
中醫兒童圖書屬于小眾圖書,既有醫學養生的內容,又有兒童圖書的形式,將其精準投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是后期發行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首先,推廣過程中要利用現有資源,以出版社的新媒體矩陣進行多次軟文推送,并通過全員營銷模式實現多角度、大范圍的覆蓋,使不同人群都能得到信息輻射。其次,要做到多點跨界合作,加大增值服務力度,提供音視頻服務,實現圖書銷售與直播帶貨、短視頻等新媒體、新渠道的強強聯手,通過制作圖書衍生節目等手段進行推廣。再次,要不斷調整,堅持不懈。營銷推廣工作應該多給產品一些時間和機會,可以借國家的政策紅利和中醫藥惠民的熱度,增加其成為長銷書的可能性。最后,要充分形成合力,將策劃的圖書以系列的形式串聯起來,以打造品牌和品牌連鎖效應。
五、結語
中醫藥文化知識普及要從娃娃抓起,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入兒童的基因,這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乃至國家自信都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中醫兒童圖書出版人應守正創新,正本清源,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為中國兒童提供更加出色的優秀出版物,更加務實、努力地打造文化風景,鑄造文化長城。
參考文獻:
[1] 申詠秋,魯兆麟.《黃帝內經》的醫學人文精神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6):108-109.
[2] 白冰.少年兒童分級閱讀及其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09(09):35-36.
作者簡介:孫魯淼(1986—),女,吉林四平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中醫兒童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