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華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加速了全國范圍內城鄉結合的步伐。大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造成留守兒童數量陡增,留守兒童問題成為全社會專注的焦點。因此,本文將對中學生留守兒童同伴關系發展的教育作出相關策略探討,尋求解決方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中學生;教育
前言:
時代,是出題人。新時代下,留守學生問題前所未有凸顯出來:一方面,留守兒童大多由老人撫養,隔代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對孩子缺少陪伴,缺乏交流與溝通,存在嚴重的親子問題,最終導致留守兒童在身心發展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問題。家庭、學校與社會都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本文將對留守兒童所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
一、加強氛圍改造,促進認知完善
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對留守兒童同伴之間的關系將造成不良影響。孩子童年所形成的心理與性格,將伴隨孩子一生。追究根本原因,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搖籃,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以及家庭氛圍的不和諧,孩子心理以及性格則會產生變化,不善于與同伴交流[1]。
相關研究指出:兒童生活環境的質量將決定兒童后天成長的空間,當兒童遭遇家庭變故,缺乏父母關愛時,緊張沉悶的家庭氛圍,不利于兒童成長。兒童的情感宣泄非常重要,情緒無處宣泄,則會導致孩子性格孤僻等問題,因此,父母需要加強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情感溝通,這樣才能改善孩子與同伴間的交流,促進親子關系友好發展。
二、技能鍛煉與情景的融合
一方面,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以及學習如何與同伴交流的地方,教師應告知其他學生,不能對留守兒童產生歧視與進行孤立,應增加與留守兒童間的互動,主動幫助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班級的溫馨氛圍,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中,從而降低留守兒童對班級的排斥以及敏感,增強留守兒童學習以及和同伴交流的信心[2]。
另一方面,同伴交往情況與兒童的交往能力有關,相關技能訓練必不可少。技能訓練有利于幫助交際能力差的孩子提升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將改善孩子的心理與性格,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教師可通過榜樣示范與角色扮演等方式促進孩子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榜樣示范,主要是模仿社會情景,讓孩子們從榜樣的身上學習社交技能。通過觀察學習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將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形成產生積極影響,教師可通過讓孩子們看電影,并采用情景重現的方式,讓孩子們模仿,使技能重現,孩子們在無意識中掌握其交往的方式,從而讓孩子們在互動過程中體會到交流所帶來的樂趣,增強留守兒童與同伴交往的信心。
角色扮演,通過他人社會角色與自身角色的融合,并按照一定的方式與態度做事,讓孩子們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角色分析問題的方式以及與他人交流的方式,從而促進孩子們的活躍度,達到對交往知識技能的學習,促進孩子間的交流。其中,孩子們在課堂中的交往是主要的渠道,可通過孩子間的互動,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合作。對于留守兒童,應積極讓孩子們融入其中,并建立合理班級公約,增強伙伴間的交流,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幫助留守兒童克服心理困難,促進孩子們建立正確的三觀[3]。
三、加強社會培養目標
留守兒童與同伴間的交流情況,對孩子們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緊張壓抑的氣氛將會制約孩子的心性,而輕松和諧的氛圍,對孩子心理以及性格成長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可安排孩子們進行遠足或者社會調查等學習方式,促進同伴間的交流,并在合作中增加孩子的交流技能。在小組的分配中,應充分考慮到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合理分配,并觀察留守兒童在小組中的表現,有效促進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如有不良情況發生,教師應及時進行糾正,從而幫助孩子們建立正確的三觀[4]。
結語:
家庭、學校與社會形成合力,并發揮出自身優勢,才能有效地保證留守兒童的完整童年;和諧的成長氛圍,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同伴關系教育,可從加強氛圍改造,促進認知完善、技能鍛煉與情景融合以及加強社會培養目標三個方面著手,從而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盧財英,梁偉霞,陳燕.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提升的研究——以吳川市長岐鎮鄉村小學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3):210-213.
[2]緱艷,鄧國軍.核心素養背景下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現狀及健全人格培養策略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03):66-67+87.
[3]凌宇,唐亞男,滕雄程.學習壓力對農村留守中學生抑郁的影響:樂觀的調節與中介作用[J].教育測量與評價,2021(03):52-56.
[4]陳越,吳江,楊智.基于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的父母教育角色回歸路徑探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37(02):79-84.
[5]張玉潔,溫穎.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保障困境及對策——以廣東省為實證分析樣本[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1):1-7.
貴州省銅仁市第十一中學 5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