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族民間舞課堂中,東北秧歌作為具有漢族代表性民族民間舞,無論是其獨特的風格韻律、內容形式、鼓點音樂無一不是影響專業教學的重要因素;從課堂當中的觀看、講授、做動作到表演中的說唱、逗與媚,都是能夠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和豐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教學原則“單一分解,由上至下”、“打好基礎,循序漸進”、“返璞歸真,動作樸實”更是課堂教學中的精髓;而它的主要動律“扭”更是具有東北秧歌獨有的動律表現特點。
【關鍵詞】風格;教學;動律;表現形式
引言:民間舞來源于生產生活,其獨特性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地理氣候環境等外部因素影響而形成,因而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聚居群體產生了不同風格特征的舞蹈動作形態,使之形成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
東北秧歌是流傳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歷史悠久的舞蹈形式,主要依靠傳統的接班承襲發展至今。傳統的民間舞傳承形式雖無可取代,但如今專業院校的民間舞教學卻有了新的發展和要求。同時東北秧歌其獨特的風格韻律特征、內容形式、鼓點音樂無一不是影響其專業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現就東北秧歌的個性特征結合民間舞教學的共同規律闡述東北秧歌的課堂教學。
1.觀——民間風情特色的熏染與形象直觀的展示
觀即看之意,教師通過特定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欣賞了解東北秧歌的形式與特征是學生了解和認識東北秧歌的主要途徑。觀分為倆部分,一是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優秀的東北秧歌作品,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使學生觀賞具有民間本色的傳統秧歌形式,并且應該面面俱到,有步驟有重點的截取不同形式、不同地域、各藝人風格的秧歌片段。二是教師形象直觀的展示,通常教學中我們強調了模仿的作用,卻忽視了教師形象直觀的重要性。教師應先讓學生觀教師之舞姿,再模仿其形態。在觀看教師動作時加大了學生對于動作形態與風格韻律的思考空間,而模仿時學生更愿意將注意力停留在動作運動線路的學習上,因而教師不應急于教會學生動作,而是通過風格滲透使學生更加了解東北秧歌,并更加熱愛民間舞專業。同時東北秧歌的風格口訣可以總結為“艮、俏、穩、浪、喋、逗、媚”7字,其動作火爆大方,穩中帶浪,浪中有靜,表情豐富多彩,舉手投足之間都在述說著“情話”。因此,要求教師的展示動作風格濃郁、情感豐富、動作流暢、富有激情。
2.說——講授與提問
“說”在教學中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普通教學法中關于言教的教學方法包含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民間舞雖是形象的表現,但語言卻是描述風格韻律、內容形式以及動作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呂藝生老師在《舞蹈教育學》一書中也明確的提出“口傳身授教學法”是舞蹈教學的基本方法。就東北秧歌而言其課堂中提煉的動作形態無不與傳統的民間故事、表演形式息息相關,不了解其神韻的構成來源就無法舞出東北秧歌真正的形與意。講授包含動作講授、風格特征講授、民族舞蹈文化概況講授等。提問可與討論同時并行,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不僅有利于他們對動作內容風格的掌握,也有利于調動課堂氛圍,營造輕松歡快的學習環境。
3.做——“動”是舞蹈的本質
舞蹈是一門“動”的藝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也以模仿和反復訓練為主。首先模仿教師的動作,在加以情感的融入與二度創作,舞之有情、情中有實、虛實結合。如東北秧歌有一句話叫“扭在腰眼上”,因此“扭”是東北秧歌的主要動律之一。其“扭”不僅體現在著名的三道彎體態上,還貫穿于東北秧歌豐富多彩的手巾花動作與上身動律中。那我們應該如何扭、怎么扭呢?這自然不同于廣場舞蹈的扭秧歌,所以,學生如何動、怎么動便是教學的主要問題。首先第一點東北秧歌教學原則“單一分解、由下至上”。動作不能無計劃無目的隨意教學,而是將一個動作分解成幾部分,按照下中上的順序教學。第二點東北秧歌教學原則“打好基礎、循序漸進”。東北秧歌包含步法、手巾花、上身動律,并且所有動作都是有基礎動作踢步、顫步、片花、挽花、碎繞花,以及身體擺、圓、扭構成,所以把基礎動作學好,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習到東北秧歌的精髓。第三點東北秧歌教學原則“返璞歸真,動作樸實”。教師的教學組合動作不易脫離淳樸的教材,其組合以訓練性為主,以達到訓練目的為主,教師的創新型組合可在學生掌握動作的風格特征后進行教學,以達到不失風格的目的,否則丟棄其神難保有其形。
4.唱——音樂與鼓點
民間秧歌由說唱、樂器伴奏和舞構成,雖舞蹈學習的是其中的舞(即動作),但并不是說說唱與我們今天學習的東北秧歌動作毫無關系,如東北秧歌的叫鼓形式就被收入到專業院校的課堂學習中。所以學生自然不能只會鼓的動作而不會喊鼓,不了解鼓的形式。所以叫鼓也是東北秧歌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再如音樂的學習,部分秧歌音樂是依據民間的秧歌表演演變而來,還有部分傳統式組合有唱的部分。
5.逗——調節課堂氛圍
此處說的逗不是將笑話的意思,而是抓住東北秧歌的本質,將“逗與媚”的風格特征時刻融匯到課堂教學之中。但由于舞蹈教學一般都是男女分班,所以并不能真正通過組合形成男逗女媚,但教師可通過教學手段產生意識上的男逗,而使表演動作的女孩媚,反之也可讓男學生形成意識上的女媚,加強男逗的興趣。
綜上所述,東北秧歌課堂教學按縱線主要分為觀、說、做、唱、逗五部分,但其關系并不是相對獨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統一的。同時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學生能否主動積極學習的關鍵因素。課堂趣味性強,教師與學生關系融洽等都是有利于教學的關鍵因素,教師也可加入一些有利于學生相互間促進學習的獎懲制度,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李瑞林站肅容.(2004).《東北大秧歌》.文化藝術出版社.
[2]呂藝生.(2009).《舞蹈教育學》.上海音樂出版社.
[3]潘志濤.(2004).《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上海音樂出版社.
作者簡介:于丹,女,漢族,籍貫:遼寧省大連市,生于:1987-01,職稱:講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