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林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的一種紐帶,而且為人們的發展提供更為豐富化的選擇。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在面臨著怎樣轉型以及更加科學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求這一現實社會發展的困境,但是,利用一些有效途徑以及科學發展戰略可以有效面對并解決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價值;發展
我國擁有很多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屬于我國民族的靈魂以及精神。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中華文化之中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社會的價值,可以使得人們更好的保護以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進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加強人民群眾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價值展開以下相關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一)創新機制,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工作
第一點,是創建以“政府為主導、群眾主體以及市場運作”的一種共享以及共建的基本制度。同時鼓勵社會中的力量通過比拼項目、爭方案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管理工作的爭取,進而可以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被放到更加適合、方案更加科學的地方去做。第二點,是創建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巡回展覽活動,比如可以到一些非物質文化展覽館、博物館以及劇院等進行展覽,使得當地的人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第三點,需要有效培養新一代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以及傳承。比如,在城市以及鄉村的中小學的教學之中可以加入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文化內容,使得學生們可以從小就接觸并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
(二)拓寬思路,實現非遺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點,社會需要更加積極的組織一些專門針對中老年人、青壯年以及青少年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非物質文化書籍,使得非物質文化可以在學習之中體現出來。第二點,需要更為充分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之間進行有機結合,比如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游戲、電視以及移動通訊技術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進行結合,最終可以使得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群都可以通過不同形式了解并且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
二、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
(一)提升主體的文化自覺性以及保護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傳承傳統文化和保護文化所努力出來的結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其中工匠以及藝人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傳承的中堅力量,他們需要做到拋棄保守的思想觀念,樹立更加開放的傳承文化的基本意識,將自身更為精湛的技藝及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承給后代。還需要尊重文化遺產發展的基本規律,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效提升社會整體的精神文明,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相關部門的干部就是保護以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排頭兵,而人民群眾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以及擁有者,也是進一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踐行者。在有關部門內部的領導干部需要通過多種保護途徑來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自身的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二)創建出長效的保護機制
需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科學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社會發展的環境下,人民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保護能力十分薄弱,所以需要做到社會內外之間的力量相互結合,并且通過當地政府的領導、非遺專家以及社會的參與等一些基本環節,創建出更加長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鄉村之中獲得更為旺盛的生命力。第一步,相關領導以及黨組織需要做到進一步發揮出自己的主導作用,創建出專門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委員會或者是創建出專項的保護工作人員,將對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進一步落實。第二步,是專家的介入。相關部門可以成立專家委員會。最基本的途徑就是通過聘請的主要形式邀請行業內一些專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提出科學的指導建議,進而有效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科學性。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價值
(一)給予一定文化自信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我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文化高度凝結,通過多種不同形式進一步展現出我國民族更為豐富的文化以及實力,更為生動的展現出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體現出文化的美和靈魂。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也屬于將我國古代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傳承以及利用的有效途徑。非物資文化遺產屬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展開,也是創建民族文化強國的一種必然途徑。
(二)給予人們命運和文化與共
1、美和美之間的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之間的文化結晶,也屬于文化的基本標識。進一步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民群眾對于國家其他民族自身文明和文化的共情能力以及欣賞能力,有效體現出堅持美他人之美、美和美之間的認同的科學化追求。另外,科學保護以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世界的每一個國家以及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通給予更為廣闊和豐富的資源,能夠有效幫助世界各個文明可以共同進步和發展,展現出共同繁榮、互相學習和互相借鑒的卓越智慧以及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2、充分做到和合共生
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中原的農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和沿海的漁獵民族等各個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雖然各民族之間發生過許多沖突與征戰,但最后總是以相互融合為最終結局。這使得中華民族文化具有世界上少有的包容性。與霸權主義截然相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了中華傳統的和合文化.體現了包容性文化的特質。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所當然承載著包容、和合的文化內涵。例如:清代曹雪芹所著的《廢藝齋集稿》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以風箏制作技法傳授當時的殘障人士使之得以就業養家,曹雪芹將其介紹的這數十種風箏制作技法分成不同類別.分別交給不同的殘障人士,這樣令同行間沒有競爭,形成一種共融而生的狀態。這一非遺不僅教人技藝.教給人們彼此包容、和合、共融的思想,也是中國的非遺以極具民族特色的方式向世人展現“和合共生”的文化思想理念。
(三)給予地方一定的文化生機
1、針對生態環境給予相應保護
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的主要途徑之一,也就是還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適應的環境。比如,我國可以深入探索創建出文化生態保護專區。在最近幾年,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域的相關建設已經按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基本要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以及使其得到科學孕育和滋養的相應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同時,在古老的鄉村以及街道進行改造的過程中,盡量保留原來居民以及他們的基本生活方式,避免在實驗區域之內的一些傳統鄉村和街道變得只有現代化建筑以及商業等等。做到避免擾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的基因。
2、創建地方名片
通過故宮就可以想到北京這座城市;通過兵馬俑就可以想到西安這座城市;通過蘇繡可以聯想到蘇州等等,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來的效應,而且非遺更是與其他城市之間進行區別的直觀性“地方名片”。不同的區域之間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產生和折射出的歷史文化、民風風情以及精神文明等。傳承每一個城市的文化遺產才可以有效避免“千城一面”,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在我國風靡,大家都是通過對于國家每一個城市的美食產生好奇心,進而認識到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會引來更多游客去當地體驗風土人情以及精神文明,加強人民群眾對于各地文化和文明的了解。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被開發的視域之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屬于社會進一步發展以及文化進一步傳承的必然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我國精神、文明以及文化等多個方面的一種科學傳承和輸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更是勢在必行,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職責和義務,是保護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本要求。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價值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楊潔.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價值探析[J].上海工藝美術,2021(02):16-18.
[2]郭曉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以春節為例[J].記者搖籃,2020(10):53-54.
[3]李貝貝,王旭.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J].大眾文藝,2020(13):4-5.
[4]王鳳苓.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實施的當代價值[J].齊魯藝苑,2019(06):8-10.
[5]雒慶嬌,呂文涓.留住絲路記憶,盡顯地域芳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J].現代國企研究,2019(10):284+286.
[6]葛祿雅,覃會優.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楓香染當代價值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9(02):41-43.
[7]趙麗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分析[J].大眾文藝,201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