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張靜科 彭文 李志鵬 趙勇
摘要:復雜型腔零件粗加工采用平面區域粗加工之環切加工,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余量均勻等;精加工時,根據零件特征,采用平面輪廓精加工模式,以保證精度和表面質量,為避免過切與讓刀,圓弧和拐角適當減小進給速度;采用圓弧進刀和退刀方式。
關鍵詞:型腔零件;數控加工;走刀方式;優化
中圖分類號:TG659?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10-0101-02
0? 引言
數控加工是一個復雜過程,因機床、刀具、材料、零件結構不同等因素要求加工人員需采用不同的切削方式、設定不同的切削參數等。數控程序的合理編制,對零件加工效率的高低和加工質量的好壞有直接影響。計算機軟件編程是目前數控加工的主流,尤其對于較復雜零件,特別是帶有曲面、螺旋線的零件。無論使用哪種軟件編程,加工前的工藝分析至關重要,直接決定加工可行性和質量[1]。
1? 數控加工工藝流程
CNC機床上對加工零件進行編程前,首先需要完成對加工工藝的編制。因些加工中的所有工序、工步、每道工序的切削用量、進給路線、加工余量和所用刀具的尺寸、類型等都要預先設定好,并編入數控程序中,其工藝主要流程如圖1所示。
2? 復雜型腔零件加工
型腔主要分矩形型腔和圓形型腔和不規則型腔,是由封閉邊界和數目不等的島嶼組成,如圖2所示。加工型腔主要是對區域和輪廓(包括邊界與島嶼輪廓)的加工。區域是一個有限內部空間,由封閉輪廓和島嶼圍成。輪廓用來界定加工區域外部邊界;島嶼是一個孤立部分,由封閉輪廓限定,用來屏蔽區域內不需要加工的部分。
在型腔加工過程中,應先加工內部區域,要合理安排效率最佳路線,保證走刀時不碰撞島嶼及內部輪廓,避免出現過切現象,采用環切和行切兩種走刀方式,如圖3所示。這兩種走刀方式主要是盡可能多的切除內部區域的面積,盡量減小重復路線。
加工輪廓時,刀具軌跡如圖4所示,要充分考慮輪廓拐角處半徑及輪廓與島嶼間的距離,充分利用刀具半徑補償功能,由輪廓向里偏置一個刀具半徑R,并為精加工留有一定余量。
就加工效率而言,行切與環切兩種進給路線哪個更具優勢,與輪廓的具體形狀、內部島嶼的形狀、數量及分布均有關系。對于特定型腔,具體采用哪種切削方式及進給路線,需綜合考慮加工工藝,原則上以切削時間最短作為較優的進給方案[2]。
3? 加工實例
本研究以加工如圖5所示零件模型為例,利用CAM軟件生成其型腔加工軌跡。其中,工件的高度為20,型腔深度為5橢圓長軸15,短軸10,未注圓角為R10,其余尺寸如圖6所示。
3.1 粗銑走刀方式及刀路優化
粗銑的目的是盡快去除多余的量,提高加工效率。常用粗銑模式有平面區域粗加工和等高線粗加工兩種模式,對于該零件模型,一般較為常用平面區域粗加工方式,該方式主要分環切加工和平行加工,其加工路徑如圖7所示。
從加工路徑圖可以看出,環切加工軌跡切削總距離為28863.517mm,軌跡切削時間為14.425分鐘;平行加工軌跡切削總距離為29934.599mm,軌跡切削時間為14.96分鐘,從加工效率來看,優選環切加工,如表1所示。
3.2 精銑走刀方式及刀路優化
精銑的目的是提高加工精度,在粗銑基礎上采用平面輪廓精加工,以保證零件尺寸精度和形狀精度,如圖8所示。其精加工模式仿真效果如圖9所示。
4? 結語
復雜型腔零件加工程序主要采用自動編程,粗加工時采用平面區域粗加工之環切加工,主要以提高生產效率、余量均勻等為參考;精加工時,根據零件特征,采用平面輪廓精加工模式,以保證精度和表面質量,為避免過切與讓刀,圓弧和拐角適當減小進給速度[3];采用圓弧進刀和退刀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文進,李鋒.數控銑削高效加工技術與絕技絕招[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
[2]王愛玲,李夢群,馮裕強.數控加工理論與實用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徐海軍,王海英.CAXA制造工程師2013數控加工自動編程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4]馬光全.基于 UG 模具成型部件 CAM 編程加工方式及刀路優化[J].內燃機與配件,2020(20):89-90.
[5]汪名松.復雜模具型腔銑削路徑規劃與實驗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7.
[6]吳敏.一種斷路器箱體數控加工工藝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