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霞 凌旭 戴俊良
摘要:高職院校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結構調整重組建設特色專業群,聚焦智能產業集群培養高質量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以促進產業、技術、人才之間有效銜接,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分析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途徑,提出依托生產型實訓基地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推進特色專業群高位發展等發展策略,為高職特色專業群高水平建設和發展提供實踐經驗。
關鍵詞: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實訓基地;智能制造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10-0249-02
0? 引言
特色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轉型調整、產業智能升級的“節點”,在推動高職院校“雙一流”建設、提升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增強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色專業群”建設工作是為培養特色專業人才群,為行業企業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資源[1]。本文從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視角探討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邏輯機理,分析特色專業群建設的主要特點和不足,提出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與發展思路,必將對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發展與地方經濟形成命運共同體協同前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智能制造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產業集群化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亮點,產業集群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高職院校專業集群協同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根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的相關內容可知: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得到950萬,智能領域設備操作人才缺口將達到450萬人次[2]。智能制造企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發生了高層次的變化,將朝向交叉復合應用技能方向發展,比如:高端智能設備制造與操作人才、智能系統集成的交叉復合型技能人才以及智能設備維修與改造人才等。它促使高職院校主動配合現代產業體系調整并快速優化專業結構,在資源配置上實現共建共享,在辦學特色上形成優勢品牌。大力推進專業群建設既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關鍵所在,又是職業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更是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則需以“特色專業群”建設為基礎,重視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及完善,優化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掌握智能制造生產、集成控制、運維等高端技能,滿足智能制造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協同發展。
2? 高職院校智能制造“特色專業群”問題點
2.1 專業群設置對接地方復合經濟不完整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劇,國際科技與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各行各業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傳統的單一專業建設模式難以支撐高質量高速發展的產業集群,加快專業群建設既是高職院校應對內外部環境急劇變革的訴求,更是專業群建設走向成熟的重要過程。湖南經濟發展分為三類:第一類指東部較發達地區,包括長沙、岳陽、湘潭、株洲、衡陽和郴州;第二類中部地帶的常德、益陽、婁底、邵陽、永州;第三類指湘西地區,包括湘西自治州、懷化和張家界。因此特色專業群要與湖南省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的“構建平衡發展新格局、推進湖南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建設目標同步,才會助力長株潭核心增長,扶持大湘西、湘南、洞庭湖地區開放、生態發展提供高技能技術人才的支撐。
以上分析可見高職院校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對接區域經濟。但高職對接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沒有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整措施,使得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難以有效體現,進而使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受到制約。值得注意的是,高職院校在專業群設置過程中,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已經轉換成多元復合技能,如果專業群設置不能對接地方復合經濟的發展,便難以培養多元化高技能專業人才。
2.2 專業群建設不能協調發展
基于復合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部分高職院校在專業內容及知識體系方面未能與時俱進,未能把復合技術滲透到教學內容當中,且和智能制造相關企業所需的崗位及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距[3]。與此同時,隨著復合產業的發展,企業對人才需求發生變化,如果專業體系建設不協調,便難以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并且,教師在智能制造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未能融入復合技術,教學方法滯后,實訓教學內容和企業實際生產崗位職能相脫節,且和企業設備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這樣便難以培養出企業所需的新型復合人才。
2.3 特色專業群的教學資源共享融合不足
高職院校結合自身辦學優勢和發展定位進行自主籌建,學校二級單位使用各自的教學資源,資源共享程度低,專業群的建設投資匱乏,學生培養優勢不明顯,企業認可度不高。急需政府、企業、學校、職教機構四方共同建設教學資源。
2.4 專業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不深
特色專業群是以各省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依據地方經濟發展以及行業產業結構布局進行調整規劃。部分高端產業集群僅有2~3個專業群與之對接,并且專業布局數量少、在校生規模小、校企合作資源有限,加上校企合作機制缺乏,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產教協同發展乏力,產教協同發展動力不足。
3? 高職院校智能制造“特色專業群”建設策略
為了優化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需根據現狀高職院校培養智能制造人才面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實施有效優化對策。總結起來,具體優化對策如下:
3.1 構建完善的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
通過行業企業對智能制造人才崗位能力需求充分掌握下,實訓基地建設要具有先進性、適用性、多層次等特點,可更好的結合社會發展需求構建完善的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4],結合目前具備的教學資源,明確專業發展理念,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把企業崗位能力融入到專業課程設置當中,對課程設計方案進行優化提升,并通過生產型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完成上崗前的職業培訓,使智能制造“特色專業群”建設更具完善性及科學性。具體而言,在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需重視專業群基礎課程、核心課程、拓展課程這三大課程的構建,具體為:
①專業群基礎課程。主要涉及智能制造專業學生需學習的基礎知識及技能:其一,公共基礎課程;其二,專業基礎課程;其三,專業群通用能力實訓課程。使專業學生了解企業、社會對人才需求及要求;通過專業基礎課程,使學生專業基礎能力水平提升;通過專業群通用能力基礎課程,以智能制造實訓為主,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②專業群核心課程。主要以專業群范圍內各個專業相對應的行業特點為依據,對學生在智能制造專業方面的職業能力及核心能力進行培養,并對智能制造領域不同人才的分流目標執行,涉及的課程為: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能力實訓課程等。
③專業群拓展課程。以相近專業相互支撐及互補的基本原則,將專業群之間的壁壘打破,為學生專業視野的拓展,促進學生專業以外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設置專業群拓展課程、專業群任選課程、智能制造綜合能力實訓課程等。
3.2 健全校企共同體機制,推進特色專業群高發展
高職院校主要為地方經濟提供服務,需以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為基點,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校企命運共同體機制。具體做法為: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加強生產協作交流,制定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實施現代學徒制聯合培養模式,使校企之間實現命運共同高位發展。比如:以合作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為依據,柔性制造生產線,并結合崗位對應的能力及要求,由企業、高職院校共同修訂課程標準,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使教學內容與典型工作任務保持一致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培養智能制造專業學生的崗位專業實踐技能。
3.3 整合資源優化實訓基地結構,形成良好的校企運行機制
生產型實訓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專業群通過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一起整合資源,樹立“企業管理,市場運作,學校使用”的思想,即對內實行企業管理,對外實行市場運作,學校擁有專用權的良好運維機制,致力于打造符合智能制造專業學生發展的智能制造生產型實訓基地,將崗位能力提升作為智能制造實訓基地的培養目標,將典型企業智能車間作為原型,還原生產作業流程,結合企業技能崗位需求,對專業學生的智能制造職業核心能力進行培養。此外,高職院校需致力于尋求和智能制造龍頭企業合作的機會,對智能制造校企合作聯盟加以構建,并對智能制造人才高水平培養基地進行構建,以此為新型復合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充分有效地保障。
3.4 加強智能制造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在智能制造特色專業群人才培養需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5]。一方面,引導專業教師加強自主學習,明確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目標,提升自身實踐教學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產型實訓基地平臺,引進企業高端人才,進而重構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師資隊伍,促進現代化智能制造專業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順利、有序地開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現代智能制造企業對專業群人才需求,需結合現有的資源重視特色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建設。在其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通過構建與實訓教學相適應的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健全校企命運共同體機制,并充分利用生產型實訓基地的教學、培訓功能,促進師資水平、整體教學水平的共同發展,以此確保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特色”有效體現出來,并為現代化智能制造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最終全面促進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清慧,劉尚爭,薛曉.服務南陽智能制造產業的專業集群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8):80-81.
[2]肖智清,徐娟.全方位對接長株潭產業集群發展的職業院校發展戰略研究——以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經濟研究,2018(2):55-57.
[3]任占營.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變革意蘊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4]劉娜.高職教育專業鏈精準對接產業鏈的創新研究[J].經濟研究,2018(9):83-85.
[5]鄧子云.區域現代服務業發展與高職教育專業群布局的契合度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8(3):5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