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德
新課改的縱深推進,強調應提升教學實效性與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體育中,足球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能素質,提高他們的反應能力、奔跑速度以及健康水平,也將增進學生對足球文化的了解,促進校園足球發展,培養小學生的體育精神。因此,教師應意識到傳統的足球教學方式,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還有可能使其產生對足球教學的抵觸。在此,本文展開對提高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的有效策略探析。
新課標中提出“應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與健康水平,助力他們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促進校園足球發展,有助于豐富小學生的課余校園生活,形成本校育人特色,使學生具有多樣性體育愛好。同時,也對體育教學工作開展水平與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教師應注重興趣引導,提升足球教學的吸引力,體現體育教學的優勢,使小學生里走進并了解足球運動,具有良好的體育品格。從而,使體育教學工作收獲良好的效果,顯著提高小學生身體健康水平。
1 提高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意義
基于“健康中國”視域下,為了增強中小學生的體質,應重視校園足球運動。并且,需創新體育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優化教育理念,將足球教學與不同階段青少年兒童的心智發育、興趣發展、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融為一體,使學生在綠茵場上揮灑汗水、感受運動的快樂。與此同時,應注重德育滲透,加強教學的趣味性。進而,使學生認識足球運動精神,形成堅強的意志力,促進不同孩子的運動興趣、身體素質的發展與提高,構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為此,教師應思考如何提升足球教學的趣味性,使更多的學生關注這項運動,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他們掌握運動技能、足球戰略,為學生的高段學習奠基。這樣,才能化解“定式講授+枯燥訓練”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特長,促進足球文化的發展,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足球教學工作中來。
2 提高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策略
2.1 引入教學游戲,密切師生互動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加喜歡足球運動,教師應提升其教學的趣味性。為此,可引入游戲化教學,讓學生具有良好的球感、速度、肢體柔韌性等,使其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了解足球運動的規則。
例如:在小學足球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備課,使熱身運動、授課過程、師生互動、課堂訓練環節等充滿趣味,促進學生的熱情參與。在“傳接球”教學后,教師可以情境教學、互動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展開分組練習,使他們展開運球、搶截球的比拼,讓學生掌握腳內側、腳背外側等運球技巧,可使其用假動作迷惑對方的進攻。在課堂的互動游戲中,使學生進行三對三的綜合防守訓練,夯實學習基礎,構建和諧課堂。
2.2 關注分層引導,助力因材施教
因小學生運動能力、身體素質、興趣愛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足球趣味教學中,教師還應實施分層教學。
例如:面對運動能力強、肢體協調性好的學生,可使其展開拔高學習,增強學生對戰略戰術的掌握,使其在訓練中認識回傳返切、交叉掩護;讓運動能力一般、領悟性尚可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使其展開移動、跑位訓練;對于基礎薄弱、運動能力欠佳的學生,可使其化身為運動場中某一位置的隊員,進行傳球、接球、發球等訓練。在個性施教中,增強教學針對性與趣味性,讓學生加強對足球的了解,提高其運動能力。
2.3 實現創新教學,培養運動品格
為提高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教師還需具有創新教學意識,譬如:可引入小場地對抗賽、定期舉辦校內或校際的聯賽、促進學生參與足球文化板報制作及進行足球運動宣傳等。通過豐富他們的學習感受,使足球運動在中小學校園內蔚然成風。讓學生在加強對足球歷史、運動項目、運動規則、各種比賽等了解與關注中,具有自主學習意識,不僅關注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參與校內興趣社團。從而發掘足球人才,形成本校的體育教學特色,讓足球教學更具科學性、有效性與吸引力,使學生具有愛國意識、團隊精神,培養其體育運動品格。通過創新體育教學,增強足球施教的魅力,讓學生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與良好的耐挫力。
3 結語
總之,打造小學體育高效課堂,提高足球教學的有效性與趣味性,需要教師具有創新施教能力,真正地將學生視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和主體。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足球教學的魅力,促進小學生的快樂實踐、自主學習,讓他們積極的與同伴展開動作揣摩、技能訓練,使其掌握足球運動技巧,具有較高的肢體反應能力、爆發力、耐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在教師的趣味引導中,幫助學生夯實足球學習基礎,使他們找到適合自身的場內“位置”,助力小學生的個性學習與發展。
(作者單位:白山市渾江區文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