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潔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質性的數學,兼具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雙重屬性。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學生技能、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更應注重滲透、融入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歷史與文化精神。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二年級數學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途徑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二年級數學;教學;人文精神滲透;途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0-358
引言
數學教學對學生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有積極意義,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使其成為學生內化吸收的人文素養,對教師職業道德與能力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要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在教學理念與方式等方面加強創新,深入挖掘課內外的人文素養教育素材,以培養更多有智慧、有修養的人,切實發揮數學育人的作用。
一、二年級數學教學的現狀
(一)不注重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
在二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學習陋習,例如盲目做題卻不重視總結思考和提升,沒有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積極的知識復習和能力培養。在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時,不注重尋求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逐漸降低,而教師也沒有及時地了解這些學生的具體情況。學生的學習問題逐漸地形成了堆積效應,這會使得學生逐漸地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前進的欲望。教師沒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沒有在課堂下和學生做生活中的朋友,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數學學習。在課后鞏固階段,沒有積極地對于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調研,對于知識掌握情況以及運用情況無法進行更多的探討。
(二)在研究過程中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論是在教學策略的選擇,還是教學內容的填充等方面,學生都應當是絕對的主角,都應當得到教師充分的尊重和幫助,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保障教學進度。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策略研究之時并不能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而是過度地喧賓奪主,認為學生應當配合教師完成相關的教學活動。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設計教學方案時并沒有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的作用得以體現,反而是從自己教學經驗出發來進行相應的活動,因此需要對于數學教學策略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二年級數學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途徑探索
(一)注重美感:數學人文教育的品質
二年級數學人文教育,不僅要讓學生領略“數學之趣”,更要讓學生賞析到“數學之美”。數學是美的,數學的簡潔之美、嚴謹之美、邏輯之美常常能折服學生。美感性是數學人文教育的重要品質。很多教師,在數學教育中往往只關注到數學之真,而忽略了數學之美。數學不僅僅是理性的,更是感性的,數學是人類生命實踐的智慧結晶,是人類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在數學人文教育中,教師一方面要讓數學連接學生的現實生活,讓數學的人文能照耀學生的生活大地;另一方面要讓數學的人文教育充溢理想的光輝,從而讓數學能引領學生、啟發學生。
(二)挖掘教材人文內涵
首先,拓展教材內容含義。教材是學生獲取與吸收內化知識內容的重要載體,教師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不僅能夠深化內容意義,還有利于實現情感與態度等教學目標。如在學習“圓”的相關知識時,借助圓規與圓的半徑等相關知識,向學生滲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與“公正平等”等人文價值,豐富學生的學識與修養。運用古人智慧啟迪學生思維,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掌握更多做人的道理。而價值箴言在數學課堂上的運用,在提升學生品位與修身踐行等方面也有積極作用。其次,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力量,讓學生在濃厚數學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增強學習感悟與情感共鳴。
(三)追求真理性:數學人文教育的本質
“趣味性”與“美感性”是人文數學形式的外在表現,而“真理性”則是人文數學的內在本質。換言之,數學的美與趣,從本源意義上看都是數學之真的感性顯性。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感受數學之真、體驗數學之真。著名數學教育家康托爾認為,“數學的本質是自由”。顯然,這種自由就是建立在數學的邏輯自洽、邏輯嚴謹、邏輯嚴密等的基礎之上的。數學史上有三次危機,每一次危機都沒有阻礙數學的發展,反而成為數學發展的動力引擎,助推人類建立了一個個的數學體系。在二年級數學人文教育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觸摸數學之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揣摩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助推學生自主發現數學之真。
(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如果學生只是進行盲目地學習而不思考,或者單純的思考而不學習都會對于個人學習效率的提高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二年級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策略研究的過程中,要帶領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思考。而開展教學評價就成為了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會為二年級數學教學策略的研究工作畫上圓滿的句號。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要滿足科學性以及主體性原則,既要開展對于學生的評價活動,也要開展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活動,從而做到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教師的教學時間有限,無法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進行一一詳細評價,因此可以考慮將學生劃分成評價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同學間的互相評價活動。學生可以看到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同時也會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進而取長補短,積極借鑒。這會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并且不斷地產生新的感受。在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策略評價后,教師要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從而進行更加科學的改進,這會為二年級數學策略研究工作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影響二年級數學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師應當加強自身職責理念的轉變,加速教學改革進程。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逐步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人文關懷在教學全程的有效滲透,以快速達成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馮鋼.人文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J].基礎教育研究,2020(15):68-69.
[2]侯福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J].科普童話,2020(26):5.
[3]李秀玲.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智障學生的人文關懷[J].吉林教育,2020(19):70-71.
德州市新湖北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