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牛麗麗
摘要:為了響應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需求,“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時代漸漸過去,注重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時代已然到來。素質教育背景下,不再有“優生”“差生”之分,而是更加注重平等教育,在平等教育的前提下,注重提升每位學生的綜合素質。民辦高校與公辦院校相比,在教育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勢,并且,民辦高校學生的歷史觀相比公辦高校更加薄弱,薄弱的歷史觀使學生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干擾的能力不足。之所以民辦高校學生的歷史觀普遍偏差,究其原因除了教育資源相對貧乏以外,民辦高校在設置課程體系、社會思潮相關教育內容設置等方面仍不健全。民辦高校對學生開展歷史觀教育是新時代素質教育背景下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辦高校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展開對學生的歷史觀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素質教育;民辦高校;歷史觀教育;思政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044-02
正確的歷史觀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受到一些不良的社會思潮沖擊,近些年來許多歪曲歷史的現象時有出現:手撕鬼子、八路軍住別墅、石頭打飛機等,這些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也是變相地污蔑民族。更不可思議的是,不少人受到這些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竟然對這些扭曲歷史的社會現象信以為真,甚至已經有人不知道“9·18事件”是什么、滿洲國是什么、法西斯軸心國有哪些。
在受到不良社會思潮影響的群體當中,有不少是大學生,其中民辦高校大學生數量居多。理論上講,大學生作為新時代背景下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應該具有很強的明辨是非能力,但是事實上,現階段有不少大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相當差,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教育階段并沒有接受到全方位的歷史觀教育,不能正視歷史。作為民族未來的希望,學生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得不引人擔憂,并且相對公立院校,民辦院校的學生出現這種現象的學生數量更多,因此為了引導學生正視歷史、明辨是非,民辦高校需要注重強化對學生的歷史觀教育。
一、現階段民辦高校大學生歷史觀狀況
(一)歷史基礎薄弱
適當的歷史基礎是每一個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這并不等同于不是歷史專業的人就可以不懂歷史,這完全是一種借口[1]。有些學生認為掌握歷史知識并沒有實際用處,認為應該將盡可能多的時間用到學習專業知識當中,但是實際上一個不明確歷史的人勢必是一個素質不高的人。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基本上僅僅來源于教材,然而源遠流長的歷史并不是一兩本歷史教材就能說清的,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盡可能多的分數,只是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了解,而對于教材中沒有的歷史知識知之甚少。例如,在中學教材中,只記錄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禎帝朱由檢,隨后部分教材中在明朝結束后直接開始敘述清朝歷史的,因此對于只讀歷史教材的學生而言,崇禎是一位昏君,明朝被清軍推翻。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崇禎帝是有名的工作狂,只是明末內憂外患無力回天。李自成1644年率大順軍攻進北京,結束明朝統治,而后吳三桂開關放清軍入關,李自成不攻自退,這才開始了愛新覺羅家族的清朝統治。
對于只讀教材的學生來說,當然對上述歷史不了解,因為在中學歷史教材中,對于這段歷史只是籠統的表述。正因如此,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只通過教材了解歷史的冰山一角的情況不在少數,并且在民辦高校中這類學生居多,所以局限于教材內容是民辦高校學生歷史基礎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2]。
(二)缺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民辦高校的學生不僅歷史基礎薄弱,并且沒有強烈的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與意愿。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與兩方面主要因素有關:一,學生自身。學生首先認為歷史知識并不能為生活帶來任何樂趣,覺得學習歷史知識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歷史知識是在浪費時間,不如把這些時間用在玩游戲、追劇、追星等娛樂活動中;二,學校自身。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本質性差別在于,民辦高校更加側重于培養實踐性、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實踐操作而不是理論教學[3]。
面對當下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幾乎將全部精力集中在就業培訓上,即“一切為了就業”。因此學校與學生都認為學習歷史知識并不能幫助日后就業,導致民辦高校的素質教育變質成為“就業教育”,學生為了就業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薄弱的歷史基礎始終得不到填補。
二、將民辦高校學生的歷史觀引上正軌的策略
將學生的歷史觀引上正軌需要以歷史知識、歷史思維作為基礎。正確的歷史觀可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更加正確地認識社會。民辦高校的屬性決定了其育人導向側重于實踐與應用,因此在培養學生正確歷史觀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促成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形成。
(一)課堂教育
大部分民辦高校與公辦院校當中都開設了一門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該課程中講述了清末與列強的抗爭到新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段時間的歷史[4]。實際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一門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課程,它講述了中國民族近百年來從被列強剝削欺凌到奮發圖強的光輝歷程[5]。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思政思想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維對國際上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進行正確分析,明確中國民族百年風云崛起史。教師需要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正確的歷史知識、歷史思維,配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6]。
(二)第二課堂
開放第二課堂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在第二課堂當中,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活動當中,以滿足民辦高校學生對于實踐的需求。民辦高校通過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歷史觀,需要精心、耐心地安排學生的學習計劃。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地了解歷史知識,在相應的場地帶領學生重溫歷史故事,教師結合現場的現有條件開展歷史教學;除了帶學生走出校門參觀以外,學校方面還可以邀請業內專業人士,如權威的歷史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舉辦歷史講座,近距離為學生講解歷史知識,通過這種近距離接觸可以引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共鳴;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后,正確的歷史觀將逐漸形成。為了進一步形成歷史觀文化氛圍,學生可以自發舉辦一系列與歷史相關的文化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歷史觀的形成,同時也是將歷史知識向實踐轉化的一種體現。第二課堂的開設有效運用了民辦高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強這一特點,第二課堂將歷史理論知識與歷史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更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三)思政建設
高等院校做好思政建設是國家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內容。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的課程,同時還需要滲透到教育工作的點點滴滴當中。實際上,在教育工作中提升學生的思政思想有助于學生日后的發展,而在其他學科中,適當滲透思政思想有助于學生正確思想的形成。
民辦高校在對學生開展歷史觀教育的工作當中,思政課程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平臺與渠道。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的基礎上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在每一次開展歷史教育課程之前,都需要結合思想政治對課程進行適當設計,結合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的發展與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歷史觀,良好的思政環境可以在無聲無息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三、結論
一個有歷史擔當、有社會擔當、有民族擔當的人一定是擁有正確歷史觀的人。正確的歷史觀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社會觀,可以認清當局形式,清晰認識到自己的使命與責任。作為新時代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受教育者,高等院校學生需要擁有正確的歷史觀,擁有正確的歷史觀不僅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同時也是愛國的體現。民辦高校相比公辦院校在許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勢,這也是民辦高校學生歷史觀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對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歷史觀教育進行分析,首先對現階段民辦高校大學生歷史觀狀況進行分析,包括歷史基礎薄弱、缺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對如何將民辦高校學生的歷史觀引上正軌的方式進行探索,包括課堂教育、第二課堂、思政建設。
參考文獻:
[1]胡可人. 00后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著力點[J].農家參謀,2020(19):222+227.
[2]吳穎.試論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發展[J].高教學刊,2020(21):179-181.
[3]許櫻睿.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探究———以大學生精日問題為例[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1(03):84-86.
[4]徐清.傳播學視閾下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8):34+36.
[5]向勇.習近平歷史觀對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的意義[J].山西檔案,2019(03):49-51.
[6]范曉慧.在歷史啟示中前行———學習領悟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中的歷史觀[A]//武漢大學研究生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文化軟實力研究》雜志社.“馬克思主義與21世紀社會主義”———第二屆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下冊)[C].武漢大學研究生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文化軟實力研究》雜志社: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7.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