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互聯網逐漸普及并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改變著人們生活環境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少數民族學生們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西藏地區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之一,藏民族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關乎少數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試圖從網絡對少數民族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影響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以期幫助藏族學生正確看待網絡影響,合理運用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
關鍵詞:網絡;少數民族學生;語言文字能力
中圖分類號:C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107-02
基金項目: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2020年度教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XZJKTJX12)。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和艱辛的奮斗歷程,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態中孕育生長、成熟壯大,結成了五十六個家庭成員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多元一體大家庭。雖然家庭成員各有其名,但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姓中華民族。中國各民族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自外于中華民族而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立場。”五十六個民族中,有五十五個民族屬于少數民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少數民族同胞學習和汲取主流文化精髓,縮小少數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自身需要[1],也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作為當地未來經濟社會建設者的主體,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該地區的發展。當今社會網絡影響復雜,探討網絡對于少數民族學生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影響非常必要。
一、網絡對少數民族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影響的優勢
網絡語言作為語言中的新生代,其感染力和傳播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少數民族學生的通用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如網絡語言“藍瘦香菇”,就是網友們因為失戀造成“難受想哭”的情感體現。再比如網絡語言中的文字“囧”字,因為其表達形成與人的面部表情相似,既增強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趣味性,同時也讓語言表述變得更加形象生動。網絡熱詞的流行已經數不勝數。西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接受的是雙語教學或三語教學(藏、漢、英),繁重的語言學習壓力導致學生除母語之外的語言文字能力薄弱,學習難度很大。便利的網絡和活潑的網絡語言,既能讓少數民族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產生濃厚興趣,還能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網絡上的語言文字資料豐富,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對傳統課堂中所學知識的有益補充,合理利用這些網絡資源,可以慢慢調整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壓力,使其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時下流行的“漢字聽寫大會”及學習語言文字的熱門小程序都可以為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助力。
二、網絡對少數民族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影響的劣勢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對于漢字興趣學習的同時,也會在無形中對學生語言文字產生負面影響。流行中的網絡語言本身是不規范的語言形式,甚至還有一些網絡語言對語言文字進行曲解,打破了語言應有的規范,為了表現出新穎,有時候還會故意使用錯別字,可能對學生們產生誤導,比如油墨、驢友、稀飯等。少數民族青年學生是網絡主要使用者,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辨別能力還不夠,容易被他人觀點影響,也容易接受一些錯誤的觀念,這些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讀寫能力等造成不良的影響。網絡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讓他們接觸了完全不同的豐富多彩的信息世界,原有的思想觀念受到網絡文化的巨大沖擊,在開闊眼界的同時對他們整體自我素質的提高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2]。
三、調查對象現狀概述
為明確網絡對藏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影響,本文針對西藏地區少數民族不同年齡段的受過教育的學生展開了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450份,有效問卷385份。在問卷調查中少數民族學生男同學為258人,女同學192人,有效問卷中男同學為210人,女同學175人,下文將對這385份有效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詳細分析以及研究。
四、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調查結果
在問卷調查中,已參加工作的學生職業有公務員、教師、服務行業者、工人、保安、司機等。詳細信息如表1所示:
385份問卷調查當中,會說國家通用語言人數為297人,不會說的為61人,其中會寫通用文字人數為276人,不會寫的為109人。從調查中也可得知,經常使用網絡對圖書以及雜志進行閱讀的人數為90人,偶爾進行閱讀的為156人,從未閱讀的為142人;經常使用網絡的人數為357人,偶爾使用的為15人,從不使用的為13人;使用手機的人數為369人,不使用的為16人;在使用輸入法時候,使用本民族輸入法的有103人,使用漢語輸入法的有282人。
(二)結果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及交流訪談得知,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在公共場所時會選擇使用通用語言文字,也有少部分認為無論在公共場所還是在私人環境中都應該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以及文字,認為民族語言代表著民族的傳承及發展,但是他們也都承認現在藏族地區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范圍和頻率較之五年前有很大提高,并且少數民族青年主觀上對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持更積極的態度,掌握普通話與漢字的熟練程度越高,在工作和生活上會更便利。
此外,在西藏地區廣闊的居住面積范圍之內,除了較為成熟的城市拉薩、林芝、日喀則、昌都等及周邊縣鎮外,居住的地理位置都較為分散,因此網絡成了他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及學習工具,但實際應用中,各種現代的通信技術及網絡形式并沒有很好地在教學中合理使用,民族學生對網絡的使用更多集中在休閑娛樂方面,怎樣合理使用網絡來促進語言文字能力學習并不是特別明確。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分析,網絡的普及雖然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娛樂模式和獲得信息的方式,但是在語言文字學習方面沒有發揮出實質性的積極作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對于漢語言應用的訴求遠遠高于其他歷史時期。后期可以針對不同地區人群采取適宜的方式培養和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語言文字能力。西藏地區的農牧區學生數量很大,但網絡信息及資源卻很不便利。目前的西藏地區無線廣播電臺已經具備了多種本民族的語言廣播節目,然而從收聽現狀比例上仍然屬于不斷下滑的趨勢。為了能夠更好地在偏遠民族地區通過無線電廣播的形式進行傳播,一方面可以增加西藏地區各類國家通用語言類廣播的節目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廣播的播放時間以及播放種類。廣播大面積推廣能為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基礎教育之前奠定較為良好的語言文字基礎。
衛星電視是少數民族安裝率最高的設備,西藏地區的電視廣播基站也應該提高漢語語言以及文字的節目效果以及節目質量。由于游牧民家庭較多,衛星電視接受設備大多數屬于太陽能發電形式,因此,考慮到供電時效性,電視臺相關人員應在相應時間播放不同節目,在收看率的高峰期選擇最能夠吸引觀眾興趣的語言類節目和接受度高的漢語言文字節目進行播放,借此達到傳播語言文字的目的?,F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而學生群體網絡使用時間也不斷增加,網絡對少數民族學生通用語言文字的影響我們不宜做簡單肯定和否定[3]。就如M.R.Indumath所講,世界教學趨勢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集成了技術[4]。我們應秉承客觀科學的態度看待,在充分認識網絡傳播語言文字的前提下,認真思考其對語言發展的積極因素,制定合理的引導政策,使之能夠更好為促進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服務[5]。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于文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N].人民日報,2018-10-31.
[2]楊莉萍.互聯網絡環境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影響探析———以中國民族大學法學院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05).
[3]吳姿嫻.芻議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漢語文教學,2018(15).
[4]M. R. Indumathi. Technology Integrated Language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2016,6(11):53-61.
[5]呂曉娟.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薦稿人:楊文豪,西藏民族大學副教授)(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