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 岳云華 王鐿璇 祝鈺虹
摘要:為探索圖書漂流的發展出路,本文從圖書漂流的困境出發,總結圖書漂流在國內外的發展歷程,按照一定標準對我國現階段圖書漂流類型進行劃分,結合時代背景,探究圖書漂流在共享經濟條件下面臨的挑戰,并給出針對性意見。
關鍵詞:圖書漂流;共享經濟;中國
中圖分類號:G2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1-004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四川省教育廳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校園書刊漂流項目”成果,項目編號:S201914389155
圖書漂流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當時人們將做有標記的圖書投放在戶外,有閱讀興趣的人將其拾回,待閱讀完成后再將其投放。由于當時的社會并沒有形成較為清晰的共享觀念,并且這種共享方式缺乏系統的管理體制,活動并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
一、圖書漂流的發展歷程
(一)國外圖書漂流的發展歷程
隨著20世紀互聯網的發展,以發達國家為代表,圖書資源共享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在資源共享的規模、程度和水平等方面都引領著世界圖書館資源共享事業發展的潮流。2001年4月,圖書漂流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機,并在此后的幾年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這一年,美國人羅恩·霍恩貝克與合伙人希瑟·派德森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免費的公益性質的圖書漂流網站。網站主頁界面友好,操作簡單,注冊方便,一問世便在各地引起強烈反響,在第九屆“威比獎”中,還一舉拿下有互聯網奧斯卡之稱的“最佳網上社區類網站”和“最佳社會及網絡類網站”兩個獎項[1]。
隨著共享經濟在社會的逐步滲透、人們在思想上對其的逐漸認可,國外圖書資源共享事業伴隨著科技的創新與提高顯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一是多媒體技術發展迅速,提供了直接的物質技術基礎[2],這不僅僅是在宣傳與推廣上擴大其影響,更重要的是圖書本身作為一種資源與多媒體行業形成的交互作用能使雙方得到適應性發展,促進行業共生;二是以圖書館為代表的圖書資源共享體系,規模日益擴大、管理體系愈加科學化、內容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3];三是圖書漂流主體單一化、過程專業化,如今的圖書漂流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商業體系,出于職業或者工作愛好的需要,知識分子成為了圖書漂流的主體客戶與主要參與者,而市場上的圖書資源供應方會針對客戶的需求設計專業化的共享平臺,完成圖書漂流(可以稱作共享交易)的全過程。
(二)國內圖書漂流的發展歷程
圖書漂流活動在2004年正式進入我國公眾的視野,一傳入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圖書館、高校、出版社等為代表的社會機構紛紛開展了一系列的圖書漂流活動。在曾蘇[4]、蔡紅[5]等人所作總結的基礎上,對我國圖書漂流發展過程進行整理,發現國內圖書漂流發展過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圖書漂流還處于“試水”階段,也就是說,僅僅停留在一些個別機構或組織舉辦活動階段,而且活動數量有限。二是從已舉辦過的活動看,圖書漂流總體呈現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在發展初期受到了參與者的喜愛,但時間稍長,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與熱情漸漸消散,作為“舶來品”的圖書漂流將在我國面臨諸多的發展問題。三是發展速度落后于《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的要求。2016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將“推動全民閱讀”作為提升國民文明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將全民閱讀工程列為“十三五”時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二、圖書漂流的類型及特點
(一)按漂流性質劃分
作為新興行業,當前國內圖書漂流不斷出現新的形式,漂流方式復雜多樣。按照漂流性質可以將其劃分為營利型圖書漂流與非營利或薄利型圖書漂流。
1.營利型圖書漂流。營利型圖書漂流模式是當前的行業主流,商家通過制定各種收費規則對消費者的漂流行為收取相應報酬,以期獲利或用于維系漂流活動的正常開展。如杭州漢圖網絡有限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個“123圖書館”,采用了“分紅交易”即在圖書循環過程中抽取一定費用的營利模式;共享書店模式是由合肥三孝口新華書店推出的一款圖書共享軟件,通過繳納押金、限時限量的方式來運營;而智能書柜通過提高科技水平實現了24小時的自主化共享,在線上線下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
2.非營利或薄利型圖書漂流。此類型的圖書漂流以教育、社會公益、公共服務等性質的社會群體為發起單位,相較于盈利,其服務重心偏向于其他目的,大多數有穩定的物力財力支撐。如校園中自發性組織的圖書漂流,是以校圖書館與學校作為支撐,鼓勵師生無償捐書用以扶貧或組建閱讀角等活動;政府部門或其他機構時常會發起圖書漂流公益行動,以期營造全社會共同閱讀的文化氛圍,提升民眾的素質;還存在一些小型企業或店鋪會通過合作或冠名的方式打造“共享圖書館”,雖然所獲利潤極少,但其目的在于擴大知名度,吸引消費者的目光,相比傳統的廣告方式可以節約更多成本。
(二)按服務對象劃分
1.服務于高校的圖書漂流。作為圖書流動最頻繁的地方,校園無疑是圖書漂流項目最佳的發展點,就圖書漂流網站在全國范圍的站點來看,幾乎有20%位于高校內,可見,以高等學府為代表的校園圖書共享事業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和發展潛力。一方面,學校擁有獨立的圖書館,圖書資源(紙質圖書與電子書籍)種類豐富,能夠滿足大部分參與者在漂流過程中的需求;一些情況下,圖書館會設置漂流站,呼吁教師、學生積極參與捐書、漂流的活動,作為圖書資源的補充。相對于個人群體,圖書館對漂流活動具備更加優秀的組織能力,能夠保證活動的有序開展,在校園圖書漂流中,圖書館一直扮演著組織者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學生和教師作為大量書籍的擁有者,完全可以開展小范圍的圖書漂流活動,不僅能夠實現圖書資源的高效利用,更可以在漂流過程中激發讀書熱情,增進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6]。
2.服務于社區的圖書漂流。社區無疑是信息共享的代名詞,但就目前我國的社區發展狀況來看,實現真正開放、包容、和諧、文明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階段。而解決社區鄰里問題的關鍵在于構建“中介載體”,即為區域范圍內的居民搭建可供其溝通交流的平臺,社區圖書漂流服務為其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我國社區圖書漂流一般以社區圖書館的形式出現,是為一定區域的居民提供圖書信息資源集散的場所,社區通過圖書漂流不僅能夠傳遞實用信息、開展社區教育,還可以強化社區文化氛圍,豐富居民的閑暇時光。
3.服務于農村地區的圖書漂流。截至2019年末,中國鄉村人口占比達到39.4%。“農村地區對書籍的需求并不高”,持這樣先入為主觀念的時代已經在歷史上翻頁,相反,隨著現代農業科技水平與農業人口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農業活動的技術比重明顯上升,人們需要了解當前先進的技術與方法,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除了從網絡獲取,農科類圖書期刊是農業人員掌握科學農作方法的最直接途徑。基于以上背景,服務于農村地區的圖書漂流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巨大的人口基數與閱讀需求將為其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三、圖書漂流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一)參與漂流的圖書種類較少,參與者職業性質單一
不同的漂流環境決定了漂流圖書的總體偏向性。根據在成都市溫江區大學城內所做的隨機調查結果來看,在高校中漂流的圖書一般以教材、教輔和考研類書籍為主,在公共場所中由政府或機構提供的書籍以雜志、報紙為主,大范圍內有計劃性的圖書漂流活動則以文學類書籍為主……受群體需求的影響,真正投入到圖書漂流的圖書種類較少,大致分為工具類、社會科學類和文學類,科技類的圖書極少,漂流者在對圖書種類進行限制性選擇的同時,圖書種類也限制了漂流人群的發展規模,從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這種現象將會導致漂流行業的惡性循環,必須有新鮮的血液注入其中才能打破僵局。就調查問卷結果來看,對圖書漂流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群體占到了大部分(65.61%的調查對象學歷為本科/專科,研究生及以上和高中生的比例均在15%左右),不難預見,參與圖書漂流活動的群體以教師和學生為主,其次則是從事圖書工作的人群,職業性質單一,全民參與的路程很難看到過渡點。
(二)圖書漂流在當前國內市場的適配程度較低
圖書漂流行業在我國缺乏穩定的市場環境,這是圖書漂流自從出現在中國經濟市場至今一直面臨的重大問題。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環境下,日趨豐富的圖書資源和閱讀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喜好,對比來看,圖書漂流很難在原本的模式下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一條產業鏈無疑要滿足供需雙方的需求才能得以發展,而在這種客觀經濟規律下,中國圖書漂流市場的發展注定舉步維艱。受經濟水平的影響,圖書漂流的發展在地區之間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就以上發展歷程中的數據來看,經濟水平的高低使得我國圖書漂流的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有學者對各省、市在我國圖書漂流網站上的注冊會員人數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參與注冊的人數與文化教育的程度和人均收入的高低成正比,而排名靠前的城市大多是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7]。此外,就圖書漂流的本質屬性來看,雖然具備物品交易屬性,但其本身并不能完全看成商品,更多時候漂流的圖書是以人們之間的信任為前提,因此其低盈利性使圖書漂流行業在選項眾多的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中一直處于“有求無市”的低迷狀態[8]。
(三)活動進程為社會公德所限制
圖書漂流從一開始便作為一種自發性的民間文化傳播形式而被世人接受,其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書籍的自由傳遞活動,沒有強制性的制度要求與嚴格的外部監督,要求高度的社會公德、信任與個人道德修養。但我國一些群眾習慣性將各項規章準則作為行為的前提條件與道德約束,當遇到體制松散、行為相對自由的圖書漂流時,人們的思維與行動難免感到不適應。就相關數據來看,上海市普陀區自首批圖書放漂后,循環率僅為30%,并且回收的圖書很多遭到了涂寫、劃動、缺頁等不文明對待;春風文藝社參與漂流的800本圖書在半年內便“銷聲匿跡”;國內第一個圖書漂流網站,注冊會員中年輕人占到約九成,注冊放漂的書籍僅5000余冊,論壇帖子少,回帖也寥寥無幾,會員參與度并不高……出現這些尷尬局面的原因并不難解釋,一方面,圖書漂流作為舶來品,在缺乏自身特色的條件下,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經濟文化環境,成功的只是少數;另一方面,在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社會信任危機。
四、推進圖書漂流活動的策略
(一)堅持一個原則
堅持公益性原則。書籍共享是圖書漂流的永恒目的,不隨社會經濟形勢變化而發生動搖。在服務公眾的層面上,共享與公益是一致的,即將公共資源轉換為現實基礎為民眾提供便利,只有當民眾享受到實際的利益時,共享事業或公益事業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才能在人們的支持下穩步發展。因此無論盈利與否,圖書漂流都應堅定奉行公益性原則,將人民的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在此基礎上制定借閱原則,踐行圖書漂流與共享經濟的價值與意義。
(二)落實兩個注重
1.注重圖書漂流在高校的發展。就社會調查結果來看,高校教材的利用率明顯較低,一方面歸因于學校的統一購買,另一方面通識性教材只用于特定的時間段。針對這種情況,越來越多的學校取消了強制購買教材的規定,將決定權交給學生,給予了他們更多的選擇,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這樣的決定無疑為圖書漂流創造了條件。相較于花費更大代價購買新書,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學生愿意從高年級手中免費或低價獲取,這樣的交易理念與圖書漂流相吻合。若能在校方的支持下,以提高圖書重復利用率為目的,鼓勵學生主動捐出教材或其他教輔資料供下屆學生使用,那么高校圖書漂流運營線將基本形成。
2.注重圖書漂流在農村地區的發展。自2013年“精準扶貧”被提出以來,農村地區以及邊緣地帶的發展逐漸成為全國的工作重心,而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是為其建設提供了政策性的幫助。圖書漂流工作應當把握機會,利用當前的制度優勢將其轉化為自身的發展條件,獲得政府部門的幫助與扶持,采用“官辦民助”或“民辦官助”的形式,在農村地區建設圖書漂流站或借閱點,引進以農業科技、消遣娛樂為主的書刊資料,為農民或其他農業工作者提供多渠道的農業知識獲取方式,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鄉村文化氛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腳步。
(三)落實三個結合
圖書漂流工作的開展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改變,可以與以下三個方面相結合:第一,漂流的服務重心要結合服務主體的需求,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要為前提,對小部分進行能力范圍內的補充;第二,漂流方式應與科技發展前沿相結合,利用時代科技的創新成果,對漂流過程進行創新與優化;第三,漂流主題需要與當前文化發展趨勢相結合,在正確的價值觀下,順應先進文化的發展潮流,開展具有特色的主題活動。漂流活動是一個長期性的、循環往復的過程,需要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并且關于活動的信息都應對漂流者公開,管理者應當具備這種長期發展與信息公開的意識,并在此過程中推陳出新,設計滿足當代讀者借閱心理的漂流活動,使其多樣化、現代化。
五、結語
圖書漂流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型閱讀方式,是人類文明達到一定高度的產物,它打破了知識付費的傳統閱讀模式,為讀者提供了真正開放、包容的閱讀體驗。作為新興行業,其發展歷程短暫且充滿艱辛,而共享經濟的到來為其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應當堅持公益性原則,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創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圖書漂流道路,實現書籍共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剡.“圖書漂流網站”的發展與現狀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6(5):14-16.
[2] 許娟.國外圖書資源共享現狀、特點及啟示[J].知識經濟,2015(10):33.
[3] 白冰,高波.國外圖書館資源共享現狀、特點及啟示[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39(03):108-121.
[4] 曾蘇.圖書漂流在我國的發展[J].情報資料工作,2007(03):95-97.
[5] 蔡紅.關于圖書漂流及其對圖書館的啟示[J].圖書館建設,2006(06):99-101.
[6] 尹明章,張莉,周天旻,等.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O2O圖書共享平臺開發與應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03):94-97.
[7] 羅愛靜,崔巧靈.另辟蹊徑的閱讀方式——圖書漂流淺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31(02):22-25.
[8] 林綺琴.關于在高校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的設想[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8(2):164-165.
作者簡介:楊巧(1999—),女,四川彭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城鄉規劃。
岳云華(1964—),男,四川遂寧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耕地資源保護、經濟地理學。
王鐿璇(1999—),女,四川內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城鄉規劃。
祝鈺虹(1999—),女,四川樂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