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翔 范延波
毛澤東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身體是載知識之車,寓思想之舍。”可見身體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小學室外體育課是鍛煉小學生身體的主要途徑。
1 注重西方體育的教學模式
所謂注重西方體育,就是體育課上訓練的內容以田徑、球類等項目為主,而田徑、球類等是從西方傳到我國的,所以稱之為西方體育。
1.1 準備活動
在體育課開始的時候,時間約占5分鐘。通過從頭到腳的各個部位的運動,為專項訓練做好準備。
準備活動是不能少的,如果把人比喻成機器的話,那么準備活動相當于機器正常運轉前的啟動。
1.2 專項訓練
1.2.1 教師師范
這是體育課的重要部分,時間約占20分鐘。一般,一堂體育課都有它的重點訓練項目,田徑類或跑或跳或擲,球類或排球或籃球或足球……通過專項訓練,使學生的運動素質達到一定的水準。
1.2.2 學生模仿
教師交代本課的專項訓練后,首先要認真地示范,使學生看清規范的運動動作,并且對要領要重當教師示范后,學生模仿教師的訓練方法,力求準確。教師巡視,對模仿得不像的學生及時矯正,并對要領再次重點闡述。
1.2.3 學生試練
當學生基本上掌握教師所教的訓練方法之后,就要放手讓學生訓練。教師繼續巡視,針對出現差錯的學生及時再次示范給他們看,及時地矯正,并講解動作要領。
1.2.4 穿插游戲
專項訓練較枯燥,穿插幾個游戲來調節學生的身心。
1.3 素質訓練
這是通過橫叉、縱叉、壓腿、拉韌帶、俯臥撐、仰臥起坐等身體素質的訓練,使學生的身體素質達到一定的水平,時間約占10分鐘。
1.4 整理活動
這是體育課的結束部分,約占5分鐘的時間。專項訓練是機器加速動轉的時候,機器定會發熱的,對人體而言,學生是夠累的。該讓機器慢慢地停下來,讓學生休息一下。
主要做些放松運動,調整一下緊張勞累的軀體,恢復到運動前的自然狀態。
2 注重東方體育的教學模式
所謂注重東方體育,就是體育課上訓練的內容以東方人的武術、氣功等項目為主,所以稱之為東方體育。
2.1 靜功訓練
體育課開始后,或站樁,或盤腿(如果操場是草坪的話),時間約10分鐘。
站樁的話,要立如松;盤腿的話要坐如鐘。不扎馬步,因為馬步太耗體力,學生負荷不了。
通過靜功訓練,使學生的身心充分安靜,達到一種優化狀態,為動功訓練作充分準備。
2.2 動功訓練
挑選一些柔和的動作逐步舒展四肢,全身的筋骨、時間約10分鐘。
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是動功訓練的有效內容。
通過動功訓練使學生的內功動轉起來,此時此刻,很自然地要干一些劇烈的過癮的運動。
2.3 拳術訓練
如南拳就是一項很劇烈的、過癮的武術運動,伴隨著“哈哈”的出拳聲,“呀呀”的蹬地聲,以勁催拳,以聲助力,真是來勁,真是舒暢,真是生龍活虎動如脫兔。拳術訓練的時間約占八分鐘。
2.4 器械訓練
僅徒手的拳術訓練對于內勁動轉起來的學生來說是玩得不過癮的,此時要舞槍弄棒了,進行器械訓練。
刀槍劍棍,十八般兵器都玩一玩,真是舒服。
2.5 放松訓練
一陣龍騰虎躍之后,學生夠累的,該休息了,散散步,做幾下放松運動,恢復到運動前的自然狀態,時間約四分鐘。
3 獨立思考、發展創造力
一堂課四十分鐘,尤其室外體育課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要想這堂課質量高效,僅有老師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提倡獨立思考,發展創造能力在體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善于思考,生動活潑地去學習。組織學生互相觀察與幫助,鼓勵學生對完成的動作進行自我評定與調節,這樣既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又能提高練習的自覺性。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勇敢的去質疑,用多種方法完成同一任務,創造性地用自己掌握的技術,技能去尋求教師所傳授的方法以外的方法。如跳高教學時,教師所授的是跨越式跳高,在學生掌握了動作要領及要點的前提下,可以提示同學們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跳過橫竿。這樣學生能跳各種姿勢。當然教師要合理的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如此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又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4 注重提高競爭機制,培養學習興趣
在練習中,由于學生好勝心理的驅使,做一些比較有競爭性的練習或游戲,可以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調動練習的積極性。如:跑的教學中的接力賽,讓距跑;投擲教學中制定目標“看誰擲的遠”等。這樣學生受到競爭氣氛的影響,使爭強好勝的欲望和平時被壓抑的情緒得到健康的宣泄,逐漸體會用體育活動來調節和放松學習的緊張和疲勞。這種寓教于樂的教法即可以提高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又可以使他們自覺主動的參與活動。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公平合理的對競爭結果加以評講,不能有偏袒。這樣學生的興趣得到滿足,體驗到內心的愉快,如此就可以激發和發展學生再練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激起學生向更高水平努力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總之,體育教學中要采用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教法與手段,讓學生體會到活動的樂趣,從而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充分調動和長久的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小學室外體育課的教學模式不必拘泥于以上的形式,只要符合運動規律,運動量不超過學生所承受的負荷,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素質、身體素質,采用其它的形式,也是可以的,這就是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寓意所在。
(作者單位:龍口市南山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