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融合已成為國家戰略,中央廚房模式逐漸發展為媒體融合轉型的重要舉措。中央廚房模式不僅要突破傳統的新聞報道理念,而且要推動新聞生產流程再造。從傳媒從業者的角度來看,培養一支全媒體新聞采編隊伍是十分必要的;從運行模式來看,要探索新媒體平臺的盈利模式;從技術支撐來看,要引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支撐報道,合理利用和發展好中央廚房模式,使其成為鏈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橋梁和紐帶。
關鍵詞:“中央廚房”;媒體融合;轉型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1-0215-02
中央廚房模式對于新舊媒體融合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傳統媒體深度融合轉型的一個承接點。目前學界討論較多的是中央廚房模式本身以及如何建成“中央廚房”,本研究以媒體內部視角探討智媒體時代“中央廚房”轉型路徑,以使中央廚房模式得到更好的實踐運用。
一、新聞工作者的角色轉變
(一)記者編輯向全媒體型轉化
智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讓媒體重煥生機的同時也讓媒體從業人員面臨著新的挑戰。記者編輯必須意識到只有全面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適應多變的智媒體環境,在信息化社會下,各類媒體技術和設備的完善發展為全媒體記者編輯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記者編輯必須要善于使用智媒體設備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比如記者,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水平,能夠在實現采寫編評的同時掌握多種新技術,既能文又能武,才能在時代潮流中穩步前進。做到在采集新聞時就將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結合起來,在初級階段就完成新聞的半成品,讓媒體從業者在高效工作的同時減負,以適應不同的終端生產[1]。又比如編輯,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從傳統新聞的桎梏中脫離出來,加速融入新媒體平臺,實現新舊媒體平臺對接。
此外,編輯記者在完善自己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的同時要嚴守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堅守初心,不過分追求數據閱讀量等。
(二)各部門協同合作實現共贏
隨著智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的單一內部改革已無法適應當下媒體融合的發展格局,傳播方式的升級對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不僅要儲備多元的知識,扮演多種媒體產品的策劃人和制作者,還要具備跨界報道的能力。在當下媒體融合發展的環境中,新聞生產各環節的編輯記者都必須掌握新媒體技術、協作共贏,選題策劃的信息加工者、采訪寫稿的采集者、H5和VR等智媒體新聞產品的技術員以及最終審核匯總的總調度員都要對智媒體的運用有一定的了解,各部門都能妥善運用新媒體技術來應對多元輿論生態,每一個新聞生產環節都不能掉鏈子,這樣才能共同應對智媒體帶來的沖擊,重新挖掘媒體價值潛力和發展路徑。
二、變革傳媒業經營方式
(一)橫向:部門間聯動與整合的管理優化
橫向來看,要使媒體的經營管理更加集約化、科學化,實現經營部門和媒體部門聯動發展,發揮“中央廚房”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使媒體的發布端口能夠惠及更多的受眾;運用智媒體,進行精準的媒體廣告投放,以往媒體發布內容的變現方式都是靠廣告,現如今,廣告收益越發低迷,因此就需要推出更加多元化的變現方式。在守住采編和經營之間界限的同時,把“中央廚房”和經營管理部門合理聯系起來,發揮其聯動作用。人民日報社下屬的融媒體工作室堅持內容為王,合理地吸納用戶需求,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在內容上實現新聞價值,在形式上實現融媒體的經濟價值。
(二)縱向:基于信息生產流程管理的優化
從縱向的層面來看,要對信息的生產、傳播和評估環節的流程管理進行優化。信息生產方面,新聞作品向新聞產品轉化,媒體的經營行為更加有針對性、目的性,目前多地“中央廚房”正在竭力打造以內容、關系和服務產品為主的新媒體產品,這意味著媒體產品在服務用戶的同時實現了產品的新聞價值和經濟價值;信息傳播方面,采取“以事實速報+進展跟蹤+專家解讀+事后反思”逐項遞進的“波紋式”傳播,這種方式不僅保證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深度,而且可以滿足不同新聞事件中受眾差異化的信息需求[2];信息評估方面,依靠科學、嚴謹的新聞生產及效果評價機制規范新聞發布的所有環節和流程,可以最大化地確保新聞產品的導向價值和總體質量。
傳統媒體應該意識到目前新聞產品的商業價值遠不止于廣告,它背后擁有巨大的平臺意義,政府和機構提供的一系列衍生資源在和新媒體合作后將產生無限的商業價值[2]。互聯網時代下僅僅會寫作是不夠的,還需要善于運營推廣,加強用戶的媒體黏性,利用用戶參與貢獻的內容進行新聞生產再造。“中央廚房”中各個端口的編輯正在轉型為產品經理,而作為責任人需要產品經理提高經營管理意識,挖掘出內容生產背后的市場價值。
三、推進新聞生產流程再造
(一)建立共享模式,節省人力成本
中央廚房模式采用集中報道和創新方式,一次性將新聞素材采集完畢,重新構建新聞生產流程,將各部門設施聯動起來,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進行內容創作。在新的協同生產流程中,新聞編輯作為統籌人和協調者,合理分配資源的作用越發突出,各家媒體都設立了共享新聞采集模式,可以避免遺漏和缺失,節省人力成本,實現效率的最大化。
(二)統籌策采編發流程,實現針對性新聞項目生產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首先推出的融媒體發展平臺實現試運行,構建出適應媒體內容生產的策劃、采訪、編輯、發行網絡,再造策采編發流程。編輯將寫好的策劃方案提交給“中央廚房”,審核通過后則由中央調動資金、人力資源等進行溝通協作、編輯全程跟進,人民網的技術部門總覽整個策劃流程,再由專業人士負責實施,最后完善生產流程,這其中編輯的作用越發重要,不僅要發揮總覽全局的帶頭作用,針對特定的新聞項目進行報道策劃,還要培養齊心協力的合作精神,通過團隊力量實現內容的聯動生產。
四、擁抱新技術加快轉型
(一)數據分析、可視化制作技術豐富新聞產品
數據新聞作為一種新聞生產方式已成為常態,被廣泛運用于新聞報道中,智媒時代,“中央廚房”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制作數據新聞,可以更具針對性地滿足用戶體驗。澎湃新聞客戶端和今日頭條作為媒體中的佼佼者,首先通過技術手段抓取用戶閱讀的行為數據,以此來分析用戶的需求,隨后通過專門的渠道讓用戶直接參與到新聞的生產環節,這完全依托于數據時代下的云計算,不僅加強了用戶和內容產品之間的聯系紐帶,還為內容產品及其衍生產品市場價值的實現構建了良好的用戶生態[3]。這種模式改變了傳媒組織的運行機制,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和呈現方式,具體來講就是整合了媒介資源,可以快速地、深入全面地報道新聞,并且能夠給用戶以新媒體賦權,強化用戶價值體驗和及時有效地了解用戶需要,成為專屬私人的個性化定制。
(二)創新融媒體新聞內容呈現形式
以人民日報為例,新興媒體工作室不僅充分利用了人民日報的傳統優勢,而且善于挖掘自身的特色。半畝方塘工作室制作了微動畫《制止校園暴力,人人有責》,并在11月17日以二維碼的形式配合版面報道《防治校園暴力,這回出招挺細》發布,之后半畝方塘工作室還制作了倒灌生態版面的H5融媒體報道《一頭豬與一城水的故事》[4]。這些都是融媒體工作室在技術層面強于傳統媒體的體現,在新聞報道中引入數據新聞可以使報道更權威、更精準,而引入可視化制作、VR技術后,不僅可以使新聞的展現形式更貼合用戶,也能準確地獲取用戶的信息反饋,融入不同的群體層,涵蓋多個領域。
中央廚房模式下,專業的技術開發和視覺設計人員高效協作,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形式,同時還設置了推廣運營的專業人員以實現內容創新,比如移動助手、H5產品制作工具等。在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新地平線工作室利用任仲平的相關素材策劃了手繪H5動畫作品“長征路上紅軍墓”,展現了紅軍戰士“既已出發,就不怕倒下”的犧牲奉獻精神,這個作品點擊率超20萬次,是融媒體工作室利用新技術方法創新新聞展現形式并收益頗豐的典型案例。
“中央廚房”的投入使用,轉變了傳統的思維模式,改革了運行機制,強化了互聯網思維;重新規劃了新聞的生產流程,建立起適應媒體融合傳播的策采編發新形態;經營管理體制得到優化,更適應現代化生存;引入了新興技術理論,推出了數據新聞、可視化新聞等更易被瀏覽和轉發共享的新模式[5]。
五、結語
智媒體技術的不斷更迭變換加速著傳統媒體的轉型,不同的媒體必須根據自身的基礎制定不同的媒體融合路徑,而隨著智媒體的應用,“中央廚房”也需要不斷創新轉變。
在智媒時代,中央廚房模式急需在人才、管理和生產流程基礎上獲得智能技術加持,讓媒體從業者們在更高效的同時減負,讓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更科學、更智能。中央廚房模式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首選路徑,建設“中央廚房”仍然任重而道遠,要想讓“中央廚房”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就需要為其創建一個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在智媒時代,“中央廚房”必須推動自身變革,緊隨媒體技術轉變以適應新的生產。在正確的指導思想引領下,“中央廚房”會成為新聞生產和傳播的平臺,幫助記者精簡工作,以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多的資訊,實現效率最大化,并成為連接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橋梁和紐帶。
參考文獻:
[1] 陳韻強,趙亞光.中央廚房:媒體融合視域下城市廣電的新聞生產體制建設[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0):31-34.
[2] 姚麗亞.基于“中央廚房”模式的新聞生產理念創新[J].新聞界,2015(14):63-67.
[3] 劉曉立.淺析全媒體“中央廚房”的利弊[J].新聞論壇,2016(01):12-14.
[4] 李天行,周婷,賈遠方.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融媒體工作室”再探媒體融合新模式[J].中國記者,2017(01):9-11.
[5] 許竹,胡翼青.基于西方經驗與中國實踐看“中央廚房”[J].青年記者,2017(12):43-44.
作者簡介:韓婧(1996—),女,河北張家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