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薇
摘 要:“課程思政”即用課程來表達思政或將思政融入課程,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會貫通到教學工作中的過程,也是要將對大學生成長有積極作用的思想教育內容,崇高的政治信仰,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國家意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融入每一門課程中的過程,使學生可以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完善自我品德修養(yǎng)。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大學英語課堂上“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課程思政的推廣做進一步鋪墊。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大學英語課;課堂教學;外語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應該發(fā)揮課程本身的機動性,讓課程在大學教育中的協(xié)同作用被充分發(fā)揮出來,讓思政教育內容和思政教育踐行標準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提高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高校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學生整體思想水平的提高中發(fā)揮著重要價值,高校思政教學課程在大學課程中的滲透性融入能夠促使高校教育思想教學體系不斷完善,對于德育工程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化具有重要價值,大學英語作為高校的一門通識性課程,其課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融入和滲透多重文化元素,課程對于大學生思想教育具有隱性教育價值和意義,思政課程理論和內容在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中,需要借助課程隱性教育價值,滲透到課程內部,強調課程本身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理論和實踐具有雙重融合性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
一、課程思政在高校大英課上的實踐情況
(一)在大學英語課堂實踐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在高校中,大學英語普遍存在于大一和大二這四個學期,比各種專業(yè)課的上課時長要長很多。而且就大學生來說,大學前兩年是養(yǎng)成習慣,轉換角色,培養(yǎng)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所以,大學英語這門課程起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是現(xiàn)在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功利性一般比較重,太注重語言知識的掌握,導致這門課程里不管老師還是學生都表現(xiàn)得比較急功近利。隨著這種一味追求結果的思維的擴散,這門課程的教學重點開始偏離,學生個體被忽略,學生的語言興趣減弱,呈現(xiàn)出滿滿的語言工具性。但是任何一門語言不僅要具有工具性,更為重要的是人文性,大學英語卻缺少這個顯著特點。由此可見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實踐“課程思政”是很有必要的。
(二)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課堂的結合方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是課程,如何讓英語課堂與政治思想建設的結合自然是建設課程思政的重難點。大學英語授課內容有一定的教學規(guī)劃,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是預習、背單詞、講課文、練口語、做課后題。教學內容一般是由課文內容結合相關課外知識,拓展知識比較少。而“思政”內容也和英語關聯(lián)不大,如果生硬摻入,不僅生硬晦澀,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效果。所以要使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課程思政”。方法一,課堂思政與課程特色相結合。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專業(yè)知識課程,也是一門同時具備應用性、工具性和時代性的實用語言課程。它的教學內容不能只有課本知識點,還應有好多相關知識,比如對文學著作的學習和理解、對中外文化的學習等等。另外,根據有關研究得知,以理性的態(tài)度去了解外國文化,不僅可以強化語言學習的責任感,而且還可以加深對本體文化的認同,更利于促進學生自我認同感的變化,從而提高他們本身的素質。大學英語課的老師也應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穿插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方法二,課堂思政的進行需要適應學生專業(yè)特點。大學英語老師在完成思政與課程的結合教學方式探索之后,在面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時,不能墨守成規(guī)、千篇一律。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接觸的是不同領域知識,對某一領域知識的接觸了解情況不同,所以老師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一切以貼合學生知識范圍為標準,因材施教。打造靈活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打造能緊跟新時代腳步的教學模式。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思路
(一)大學英語思政領導機制大學英語課程中思政教學領導機制是為了落實大學課堂打造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責任主體,思政教學滲透到大學英語課程中必須是自上而下注入體系的方式開展,主觀認識和客觀責任機制之間的融合能夠讓大學英語的思政思想融入課程構建發(fā)揮充分主動性,首先對于高校而言,以教育教學工作為開展核心的行政管理層面必須認識到高校中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和決心,教育工作的行政管理群體是能夠在高校中切實推動思政思想融入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決定性群體,只有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領導群體能夠下決心將思政課程內化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部分,才能夠實現(xiàn)大學英語思政建設的第一步。大學英語的思政教育領導機制構建中,第一步是明確高校英語教研工作黨委組的主體責任。高校英語教研工作黨委組需要做好大學英語中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內化的頂層設計,把握高校中思政教育工作展開過程中產生的偏差,積極吸收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和成功經驗,健全和完善自身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體系。第二步是由高校英語教研工作黨委組統(tǒng)一管理和集中部署,高校英語中思政理論融入和滲透的實際構建過程中應當充分落實領導責任制度。高校英語思政思想融入過程中,一位教師或者幾位教師的摸索和前行遠遠不足,需要協(xié)同高校英語教師的集體力量,發(fā)揮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過程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中各項人力所及的主觀性,構建高校英語下的思政教育體系,例如在高校英語教學工作設計中,通識課程本身設計是按照學生英語水平將大學英語課程分為不同等級,而在現(xiàn)實空間中,通識教育課程設計也應該融入大學生思政水平的考察,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將不同思政水平層次群體進行有效融合,根據學生的思政水平,制定集中提高學生思政水平的方案。
(二)構建高校英語的思政課程保障機制大學英語課程本身構建過程中,如果要合理融入思政課程內容,就需要讓思政課程本身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中具有一定保障性,大學英語和思政課程之間的融合和融入是一個共商、共建的過程,而非一個獨立或者剝離的活動,而實際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本身思政課程體系內容和大學英語課程之間銜接工作較難展開,如果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開展過程中,缺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課程的保障機制,那么高校英語課程在思政內容融入過程中,很容易偏離主題或者仍然回到原本教學內容中,因此需要在大學英語和思政課程融入過程中添加保障機制,保障課程之間能夠得以有效銜接。該種保障一般是指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指在高校英語和思政課程建設過程中能夠讓課程融入和運作過程更具有規(guī)范性,制度保障能夠讓大學英語課程中課程體系構建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流程操作性更強,例如針對大學英語中思政課程融入階段性的評測、教學效果的評測等,都需要制度化落實以保障大學英語中思政教學理論能夠被逐漸滲透到教學體系。
遼寧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鞍山 1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