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閱讀主要在于“吸收”,寫作主要在于“傾吐”,因此,只有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之間搭建一個平臺,使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成為一體,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由于讀寫一體化缺乏系統的考察機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關注度又比較低,所以并沒有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因此,本文試著根據專家著作及教學實踐經驗,對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讀寫一體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此提出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
一、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法不當
主要有兩種傾向:第一種傾向是用所謂“講解”、“分析”,把血肉豐滿的課文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知識拼盤,敗壞了學習語文的胃口;第二種傾向是另外一個極端——快餐式淺閱讀,為了規避“分析概括”之嫌,該講的不講,理解、品讀、訓練不到位,對文本的接觸只停留在“寫什么”上,缺乏語文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2.閱讀面窄,學生課外閱讀受到種種限制,很少閱讀文學名著及報刊文章,只是受累于大量的題海式的機械訓練。
(二)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方法的重“外”輕“內”
傳統的寫作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往往要求學生研讀范文,認真模仿和記憶,然后通過大量的模仿練習達到對寫作知識的遷移。但模仿練習大多局限在對詞、句及與其相關聯的應用環境中,學生最終對語詞的熟練掌握是建立在多次重復“刺激一反應一強化”的方法上。
2.表達形式重“寫”輕“說”
小學語文專家高惠瑩曾指出“作文應包括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培養學生作文的能力,具體地說,即教兒童學會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結合。”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習作教學在口語表達這塊始終比較蒼白。從信息加工過程看“說”和“寫”均屬信息輸出,由于說話要求隨機應變并要立即作出反應,因此經常鍛煉說話,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可以為寫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讀寫一體化的教學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中彰顯閱讀方法,積累寫作經驗
1.讀中理解文本
“理解”課文無疑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目前閱讀課上的“理解”常常是“以老師講明,學生聽懂”的形式出現的。古人說“學貴自悟”。“耳傳”,只能使學生“懂”,只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子。“自悟”卻包含著閱讀能力的培養。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特別提倡閱讀教學要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披文”就是讀進去。教師只是在學生不易看出來的關鍵處、精彩處作適當的點撥和講解。“入情”則是“悟其義、悟其情”。
2.讀中掌握規律
《鳥的天堂》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精讀課文,作者巴金用優美的散文筆調描寫了一棵充滿勃勃生機的大榕樹。課文字里行間滲透著巴金對大榕樹的喜愛,對“鳥的天堂”的由衷贊嘆。巴金非常巧妙地把動靜兩個場景組合在一篇文章中,通過對比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我也選擇了描寫這兩組畫面的重點段,嘗試引導學生“以讀入境”。
(二)從閱讀材料中尋找豐富的讀寫結合點,實施寫作遷移
1.讀中串寫
教師可以“詞串”配以文章中相應的圖畫進行圖文對照,反復誦讀,認識字詞,理解詞語,形象感受文本的涵義。同時,讓學生圍繞一個中心內容,提供詞串為寫作練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利用詞串讓學生發揮想象,連詞成句,匯句成段。需要指出的是高效發揮插圖作用是語文教學應重視的問題。出于表達的需要,教材中對于插圖的描繪一般比較簡略,這就給師生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因此,語文教師既要充分利用插圖資源,開發插圖的有效功能,激活學生觀察插圖的聯想能力,又要促進學生閱讀文本和看圖體會的整合,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并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用上文中的“詞串”將說話、寫作、情感體驗、語言感悟融為一體,能讓閱讀教學的“語文味”更濃郁。
2.讀中續寫
依據原文,進行創造性的續寫,對于發展孩子的創造性、合理性思維,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
角色置換,提升感悟。教材是一種載體,它是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的言語表現,這種表現有外顯性和內隱性。我們在鉆研教材時,要用敏銳的目光把握作者想言說而未說出的空白點,順勢給學生提供補白言語表達的時機,通過置換角色的體驗,把作者未曾言說的內容,通過學生的筆表達出來。教學《去年的樹》課文結尾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筆“`‘唱完了歌兒,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望著小鳥遠去的背影,大樹的身影也在火苗的燃燒中漸漸消失,如果此刻你就是被做成火柴的大樹,你會對你的朋友說些什么”文章從頭至尾沒有具體描寫大樹的語言,讓學生作為大樹的傾聽者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巧妙地突出了文本所表達的保護自然的主題,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三.結語
讀寫一體化的教學策略指向語文讀寫能力訓練的平衡點,著力從“在課堂教學中彰顯閱讀方法,積累寫作經驗從閱讀材料中找豐富的讀寫結合點”等途徑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但筆者只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淺嘗輒止的挖掘,形成了一點膚淺的認識,行文更多地停留在理論層面。希望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的老師投入到語文課堂有效讀寫策略的研究中,共同追求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于永正.《主題閱讀三人行》【M】開明出版社.2009.
奉化區居敬小學 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