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斌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江蘇蘇州 215123]
前人對中文歌曲應用于漢語教學領域的研究較為深刻,提出的對于中文歌曲的應用方式和選取條件亦可應用于進一步的中文歌曲應用研究當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對1994年到2021年以來,中國知網中與“中文歌曲應用于漢語教學”這一課題研究相關的期刊文章(39篇)和碩博士論文(122篇)全部查閱出來,并進行歸納分析。
我們將以“中文歌曲應用于漢語課堂教學”為課題的研究情況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起步階段和發展階段。兩階段的劃分按照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研究的課堂類型、研究對象等方面的不同區別開來。
1.起步階段(1994—2009)。該階段的研究方法集中在理論研究方面,研究方向多為對中文歌應用于課堂的屬性功能研究,中文歌曲應用的課堂類型較為單一,以聽力和口語課堂為主,對研究對象條件的界定較為籠統。
趙守輝和羅青松(1994)是第一個提出將中文歌曲引入漢語課堂的人,其研究思路和方向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作者從中文歌曲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對漢語教學過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且,他們認為中文歌曲可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同時,趙守輝和羅青松也對于漢語教學應用場景進行了初步的討論,提出了“與具體課型的課堂教學相結合、與旅游文化相結合、與學生課外娛樂活動相結合”的應用條件。趙方禹(1998)提出了將中國民歌引入漢語教學的設想。突出了民歌口語化、句子結構簡單,句長較短,文化底蘊豐富的特點,但是也存在方言和襯詞較多,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其實用價值有待商榷。傅由(2002)從情感分析角度進行研究。認為,中文歌曲作為聽力材料引入課堂,可以幫助解決傳統聽力課的困難,比如學習者注意力不集中,對于學習的麻木和疲憊導致的聽力下降等問題。韓瑜(2007)首次提出將中文歌曲依照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分為三個等級的設想。對于剛剛接觸漢語的學習者適合節奏較慢、發音清晰、篇幅較短的歌曲;對于中級漢語水平學習者可以選擇一些,語法點多、節奏輕快、語言點豐富、篇幅長的歌曲;對于高級水平者可以選擇有難度的說唱音樂。
2.發展階段(2010—2021)。該階段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兩類,研究方向包含了對中文歌曲應用于課堂的屬性功能研究、教學法研究和教材研究三個方向,中文歌曲應用的課堂類型研究也擴充到了綜合課堂、聽力和口語課堂、文化課堂、甚至出現了中國音樂歌曲鑒賞課,對研究對象的條件也進一步細分,年齡范圍涵蓋了從幼兒到成人,國籍范圍包括亞、歐、非、拉、大洋洲在內的五大洲。
我們按照兩年為一個時間階段來統計發文數量和文章研究方式數量(見圖1)可得,近十幾年來,“中文歌曲應用于漢語課堂教學”這一課題的研究大幅增長。同時,研究方式從過去的理論研究為主逐漸轉為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這表明,該研究課題積累了一定理論研究基礎,并且獲得了實驗研究的檢驗,中文歌曲確實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漢語教學輔助材料和手段。同時也為中文歌曲分級標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和數據支撐。

圖1 1994-2021年本課題相關研究發文數量及研究方式統計表
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相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學法方面。并且通過文獻閱讀,我們發現在教學法研究中,大多數的文章以某一首或幾首歌曲作為教學輔助材料進行教學法設計,開展大范圍的、整體性中文歌曲庫構建的研究極少。雖然以少數歌曲為例的研究方法針對性較強,但是過于個性化,通用性不足,對于歌曲的選取標準較為局限。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各家特定教學方向、特定學習者研究的整合,總結出一套通用性更強的中文歌曲選取方法。

圖2 1994-2021年本課題相關文章研究方向統計表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統計和閱讀,我們發現,本課題的研究也存在欠缺和不足,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從刊物質量來說,這是一個剛剛興起的研究課題和內容,近年發表的相關文章數量急劇增加,研究所涉范圍逐漸廣泛,但發表刊物的質量和當次普遍較低;二是從理論基礎來說,相較于國外成熟的課題研究成果,發表的相關論文成果中理論依據仍支撐不足,大部分是對漢語學習者課堂中表現的觀察和總結;三是從被調查漢語學習者的生理年齡和認知發展程度來說,本課題的研究呈現縱向不平衡性,多數論文都是以幼兒、小學、初中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而以高中及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少。
上述研究對于中文歌曲選取的啟示主要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1.語音方面。傅由(2002)認為由于歌詞的特點是押韻,對于韻腳相同的字,可以設計練習,提升學生的聽辨音能力??梢钥闯?,對于韻腳相同的歌詞句往往教學價值更高。龍葉(2007)認為,適合輔助中文學習的歌曲特點之一是曲調好聽,而且歌詞易懂。歌曲入選的最基本條件之一是旋律優美、歌手用普通話演唱且吐字清楚規范。所以我們認為,吐字含混不清或使用方言發音的歌曲,如少數民族歌曲、粵語歌曲等,以及具有說唱風格的民間歌曲,如小調、號子等,以及一些經過譜曲加工的古典詩詞歌曲,并不適合漢語教學使用,尤其對于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而言,反而會增加其聽歌和理解的難度。陳靜(2018)認為,歌曲的選擇應該先考慮簡單易學的歌曲,例如兒歌、節奏舒緩的民歌、簡單的流行歌曲,這些歌曲既不讓漢語學習者產生畏難心理又便于漢語教師進行相關輔助教學。我們應當考慮歌曲獨有的特點,嘗試將歌曲中的吐字速度量化,盡量選擇節奏不快、吐字清楚的歌曲,并計入歌曲選取方法當中。
2.字詞方面。傅由(2002)指出,很多歌曲是針對某一主題或內容重復詠唱,因此歌詞中會出現一些同類詞、同義詞或反義詞,學習者可以通過聽歌學習詞匯,擴大詞匯量。例如,軍歌《一二三四歌》中,可以學到數詞“一二三四”,在歌詞“三軍將士苦為樂”中可以學到“苦”和“樂”這對反義詞。趙越(2010)提出按照漢字難度等級分層次地選擇適當歌曲的想法,對字形相似的字加以歸納總結以提高漢字學習效果。并且對于歌曲中出現的最新流行詞匯持歡迎態度,認為可以“保持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興趣與新鮮感,擴充詞匯量”。我們可以基于《國際漢語教學通用大綱》字詞等級表對歌曲進行字詞難度方面的劃分,兼顧流行詞匯。
3.句法、語法方面。韓瑜(2007)指出,語法在用中文歌曲對學生進行語法教學時,要對歌曲按照句型和句類進行分類和提取,如把字句、被動句等,便于學生掌握。同時加強對歌詞中出現的固定短語的學習和積累,如成語、專有名詞等。這里提到了歌曲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和要求,我們在歌曲選取過程中,需要對不同等級集中出現不同語法點和固定短語進行針對性的查找和分類,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因勢利導,及時讓學生練習所學語法點。以《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例,其中“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這句歌詞,可以輔助學生理解“幾”“多”等程度副詞,“輕輕的一個吻”和“深深的一段情”這兩句歌詞,可以輔助學生理解形容詞重疊以及數量短語“一個”“一段”,通過“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這句歌詞,可以輔助教師講解動詞重疊式,并引導學生進行“V一V”用法的拓展練習。
4.修辭方面。王燕晶(2011)修辭和語法的使用方面,可以通過篩選和檢索相應的語法點和修辭特征詞匯,來匹配相應的歌曲。以《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為例,“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歌詞運用比喻手法,將力量比喻為鋼鐵,可以據此向學生講解比喻這種修辭手法。但是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歌曲存在不合格的修辭現象。戴懿菡(2012)指出有些歌曲為了押韻、順口,會違背正確的語法規范,例如“一段日光落在手心三寸長”這句話,語序有誤,應改為“一段三寸長的日光落在手心里”;或者出現搭配錯誤,例如“彎彎月光下”這句話中,“彎彎”一般只用來形容月亮,而不能修飾月光。
5.文化主題方面。吳學忠(2011)對美國賓漢姆頓大學的唱歌學中文課程進行了教學案例分析,該課程將學生按照中文背景和基礎分為兩級,一級能力的學生主要學習教材提供的各類歌曲,二級能力的學生需要涉獵更廣泛的課外資料,學習更多的語言學知識。學生們學習聲樂知識、發音技巧和表演技巧是相同的。歌曲選擇的大多是膾炙人口的歌曲,如《今天是你的生日》《讓我們蕩起雙槳》等,因此,我們對歌曲選擇原則之一是考慮文化知識因素,內容積極向上、內涵豐富、貼合教學主題的歌曲,具有獨特價值。王燕晶(2011)提到了“中國風”歌曲中歌詞對于寫作教學的幫助,指出歌曲中表現出喜怒哀樂等情緒的作品,尤其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學習積極性,也可以仿照歌詞中的句式或是表達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們選取《月亮代表我的心》這首歌,可以講解“月亮”在中國的象征意義,即思鄉和懷念之情,在我國很多的寓言故事和詩詞中都可以找到月亮的元素,其中包括跟月亮相關的節日,元宵節和中秋節。
6.其他方面。韓瑜(2007)還提到了精聽和泛聽的概念,精聽要求務必聽懂,對于歌曲的詞語、句子反復聽唱,達到完全聽懂的目的,泛聽只要求量的積累,對于某些語言情景和字詞短語反復聽讀,達到熟練的目的。這里給我們的啟發是,能否針對不同漢語水平等級,設置數量不多,但是要求精聽的高練習價值歌曲,以達到更好地貼合教學實踐的效果。
中文歌曲在漢語教學上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又因其具有聽說和文化屬性,所以研究重點集中在語音、詞匯和文化方面。同時,相關課題的研究方興未艾、前景廣闊,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其應用條件和教學效果。
注釋:
①獲取方式:通過中國知網期刊、博碩士論文欄目搜索主題“中文歌曲”“漢語教學”“兒歌”“流行歌曲”,繼而進行篩選整理得到相關數據。
②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