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華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作為數字經濟最具活力的領域,2020年商務部在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率先提出數字商務發展理念,2021年1月商務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數字商務建設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通知》。在數字商務已成為國家頂層設計的大趨勢下,進一步深入了解和精準規劃數字商務,對新時期南通乃至全省商務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字商務基本概況及其發展意義
數字商務是指通過先進信息技術與商務經濟活動、政府監管服務的深度融合,充分釋放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對商務領域的賦能作用,形成以數據驅動為核心、以互聯網平臺為支撐、以產業融合為主線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商務發展新模式。
目前全球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化)末期向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發展的大變革時期,發展數字商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能夠帶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質的飛越。具體而言,有四方面深遠意義:一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數字商務以數據為載體,一方面加強供需兩端的快速傳導和精準對接,激發供給端的效益優化、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以“互聯網+”加速催生工業品、日消品等智能化新產品、新模式、新產業的迭代,釋放更多消費新需求。二是順應政府治理新方向。政府部門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推進商務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實現多層次、多板塊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有序共享,精準把握區域、行業等商業發展情況,可為決策提供更加翔實可靠的依據。三是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國際貿易進入數字商務時代,貿易內容、模式、結構以及為貿易服務的方式產生了深刻變化,降低了國際貿易參與門檻,各國中小企業、個體商戶和自然人都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向全球消費者開展業務,催生出跨境電商新模式。這種模式特別符合國際貿易碎片化和國外電商消費興起的趨勢,未來將呈現爆發式增長。四是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數字商務具有普惠特色,通過降低交易成本、縮短地理距離,改變參與者構成,促進更多中小企業和個人利用數字商務平臺獲得更多就業機會、更廣需求市場,獲取更多便利實惠。
“十三五”以來,我國在電子商務、共享經濟、數字支付等領域逐步占據全球領先地位。上海社科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2017)》顯示,該年度我國在數字經濟競爭力方面位列全球第一梯隊,僅次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催化了我國電商產業發展,《2020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9%,中國企業憑借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緩沖了疫情的沖擊,也進一步推動我國數字商務發展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二、發展數字商務存在的挑戰和難點
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均在積極部署和推動數字商務發展工作,國內數字商務整體發展基礎較好、勢頭迅猛,同時數字商務作為新業態,也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挑戰、新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政府監管模式略顯滯后。數字商務不僅是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增量市場,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字技術與傳統商業模式融合,激活孕育出的新業態、新模式。面對數字商務快速發展的勢頭,在管理上存在著責任不明、多頭管理、政策滯后等情況,在社會治理上存在著未知的安全隱患。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線上消費市場強勢增長,但低價競爭、稅收漏洞、數據造假、信息泄露等始終是監管部門嚴厲打擊卻無法根除的痛點。國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規范電商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實施細則和行政處罰方式不夠明確,國外各國法律政策缺乏統一,影響著未來電子商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基礎研發技術創新不夠。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數字商務結合本土需求,形成了較多業務獨特、模式創新的行業和企業,但技術創新仍然薄弱。國內幾大主流平臺的關鍵技術和模式基本都復制了國外的經驗,如Ebay之于淘寶、亞馬遜之于京東、Paypal之于支付寶、Groupon之于美團、Uber之于滴滴等。數字商務新業態、新模式主要集中在吃、喝、住、行等日用消費領域,在網絡設施、核心算法、技術安全、高端芯片等基礎研發領域缺乏創新成果,向教育、醫療等垂直服務領域深度延伸時,技術和商業模式都將觸碰“天花板”。我國需要不斷強化電子商務產學研合作,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增強現實、新一代人機自然交互等技術層面實現原發性創新,才能在數字商務領域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成為真正的國際領跑者。
數字商務人才非常緊缺。數字商務進一步推動全球價值和貿易鏈的知識密集度不斷上升,自動化生產技術可以補充或替代一般勞動力,但由于研發、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占企業收入份額不斷提升,需求用工正在向上游的研發設計和下游的數字化分銷售后服務的兩端轉移。而現狀是數字化人才供給速度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增速,大中院校由于師資短缺、課程缺乏系統理論體系等導致數字商務人才培養普遍不足,數字商務領域存在著專業技術人才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近兩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56個新職業如全媒體運營師、互聯網營銷師等絕大多數都與數字商務相關,這些新職業市場需求巨大但供給有限,數字商務人才已成為企業爭奪的焦點。
三、南通推進數字商務發展的舉措及思考
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向更深層次的數字商務全面轉型。商務部明確了今后將實施消費數字化升級、“數商興農”“絲路電商”、數字化轉型賦能、數字商務服務創新等五項重點行動。南通順應數字商務發展風向,積極搶抓數字商務發展機遇,加強頂層設計,做好規劃布局,推進各項數字商務建設工作,力爭數字商務發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線上線下融合提振消費。著眼于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南通加快培育數字商務在新流通、新零售、新服務的充分發展,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模式。2020年,南通開創全國政銀合作發放電子消費券先例,全市利用云閃付平臺累計發放消費券撬動消費34億元以上,撬動杠桿率和實際使用率全省領先。聯合江蘇銀聯,打造如皋、海門全國移動支付引領縣,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開展“愛生活愛南通·南通網上年貨節”系列活動,組織好貨上架線上平臺,同步開展“當燃南通”直播帶貨活動。單用途預付卡誠信服務線上平臺“卡誠通”在全省率先上線,利用網絡技術手段逐步構建商家誠信發卡、消費者監督、政府監管、銀行存管、保險保障的“五位一體”預付卡管理服務模式,攻破預付卡管理難題,有效規范和促進群眾預付卡消費,成為全省復制推廣標桿。
打造垂直產業電商平臺。南通依托家紡家居、電動工具、體育器材等日用消費品特色產業,近年來培育家紡、棉紗、花木、電動工具、石化、生鮮等本土垂直電商平臺十余家,年累計平臺交易額超50億元,銷售網絡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其中“91家紡網”、找家紡網、牛賽網依托南通2500億元產值的家紡行業,整合上下游采買資源,實現家紡找貨、融資、銷售一攬子解決。中實交易平臺依靠中國供銷集團現代流通服務綜合優勢,以棉紗、進口棉、坯布、化纖為主要交易品種,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超22億元。花木、電動工具等垂直平臺在業內影響力不斷擴大,壽都密碼、菜菜網等生鮮電商平臺積極集聚本土生鮮特產、惠及本地居民,“海門禮物”土特產開展線上線下多元化營銷渠道。地方特色電商主體在帶動特色產業創新升級方面成效顯著。
引導跨境電商生態建設。數字商務正深刻改變著世界,未來5—10年,跨境電商不僅是國際貿易新的重要業態,也是帶動外貿發展的重要引擎。南通作為第四批全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也充分看中其拉動產業、塑造品牌、激活潛力的重要作用,圍繞一個推進班子、一套政策方案、一個選品博覽會、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和供應鏈平臺、一個專項發展基金、一個聯盟組織等“六個一”打造跨境電商生態體系。2020年,海關項下跨境電商9610、9710、9810、1210進出口模式南通全部走通,并在全國率先實現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與跨境電商融合出口首單,央視《東方時空》專題報道。目前正積極籌備舉辦中國(南通)跨境電商選品博覽會,通過政府有效引導,實施戰略布局,實現南通產業帶與平臺、服務商、采購商的充分鏈接,在本地培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跨境電商生態圈。
搭建數字商務示范平臺。隨著數字商務技術、業態不斷創新迭代,南通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實行數字商務的動態并行、分類監管研究,試行“沙盒監管”機制,做到“管住”和“管活”齊頭并舉,促進數字商務生態體系健康規范發展。為摸索數字商務發展規律,提升數字貿易發展質態,規范全市數字商務的發展,南通于2020年率先建成省內首家地級市商務部門規劃建設的數字展示中心——南通數字商務示范中心。疫情期間,中心為外貿企業解決了訂單、用工、資金等問題燃眉之急,也為更好指導服務企業開展線上業務、實現數字化營銷打造了全省示范。先后開展廣交會、境外展會等7場線上活動,服務企業1200家次,尼日利亞、巴西、墨西哥3個系列專場撮合洽談超1500場次,定向吸引非洲、拉美采購商500家,涉及南通輕紡、防疫物資等特色產業。線上廣交會成交效果明顯,128屆、129屆南通均有傳統外貿企業斬獲大訂單,參展企業合計獲取訂單額占全省近1/5。
創新數字商務政務服務。南通著眼于構建“政府引導—平臺賦能—多元服務—廣泛參與”的企業數字化轉型聯合推進機制,數字商務政務服務平臺建設走在全省前列。貿促會系統在全國率先自主設計研發了“智慧貿促”簽證一體機,通過手機移動終端實現了一般原產地證、國際商事證明書的自助打印、在線核查、年審等功能,并深入開發了領事認證跟蹤、在線支付、在線培訓和考試、在線調解、大數據分析等多項功能和業務,目前共有2500家企業綁定,使用人次達5069次,線上自助打印產地證占南通總簽證量的51%。推進口岸通關便利化建設,2013年省內先行建成南通電子口岸平臺,打通企業、社會與政府間數據聯通共享的通道接口,先后研發推出國際航行船舶管理、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平臺、查驗免單、視頻監控、進境糧食分流管理、口岸物流協同等16個通關管理服務系統,273項業務實現無紙化辦理,目前已成功辦理口岸通關業務190.04萬筆,服務企業4670家。完善電商誠信體系建設,于2019年推出市家庭服務業信用平臺,三年內計劃完成6000名家政服務員和60家家政企業上網建立信用記錄,培訓家政服務人員1萬人次。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