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義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城市智慧治理成為可能。南通市委、市政府敏銳捕捉機遇,充分發揮產業基礎優勢,做足大數據“文章”,建成全國首家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以實戰實用實效的“最強城市大腦”,有力支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
打通信息壁壘,筑牢數據底座。打通數據孤島和信息壁壘,是實現信息深度應用的根本前提。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與市大數據管理局實現職能整合,把數據歸集作為首要任務強力推行。完善基礎設施布局。加大軟硬件設施投入,改造完成電子政務外網和政府門戶網站群;強化云平臺支撐能力,市電子政務云平臺擴容后共擁有CPU7904顆、內存85.26T、存儲資源1752.03T,共計承載全市50個部門、1500臺虛機、170個應用系統;筑牢信息安全防線,建成電子政務外網安全中心、容災備份中心、密碼服務中心,為信息系統運行和數據共享應用營造安全網絡環境。匯聚全域動態數據。全量匯聚各部門各類監管數據,12345、全要素網格受理數據,“雪亮工程”等前端感知數據以及政務App等互聯網數據,建成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省內首家“政務+公安”大數據雙網雙中心,全市日數據交換量達4億條。加強數據治理,建立數據共享交換管理、平臺“六個統一”規范、數據視頻資源巡檢和公共安全視頻監控感知設施保障等機制,確保數據視頻資源實時更新、高效利用。整合各類信息平臺。將全市65個部門和單位的78條熱線整合進12345,增設“一企來”服務企業專席,實現對并聯整合熱線數據的實時歸集,每日受理各類民眾訴求1萬余件,同比上升56%,實現“一個號碼管受理”。依托“南通百通”App,整合全市政務服務資源和各類App應用,上架26個委、辦、局606項在線政務辦事服務、10166條辦事指南、305項市民公共服務和63項企業公共服務,注冊用戶近百萬,實現“一個App管服務”,變“群眾跑腿”為“掌上辦事”。
挖掘數據價值,強化監測預警。綜合運用深度學習、知識圖譜、融合通信等人工智能技術,對各類海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比對碰撞,最大限度調動數據監測預警功能,增強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前瞻性、主動性。輔助領導決策。創新研發“領導駕駛艙”,及時精準推送重要信息、關注熱點,便于領導動態感知、實時掌控市域治理工作全貌;圍繞市域治理熱點難點問題,借力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外腦”組建專家智庫,編發《市域治理周報》《市域治理專報》,提供經濟形勢、社情民意、防汛防澇、高質量發展等資訊報告,為領導決策、部門監管提供科學支撐。每天登錄“領導駕駛艙”,閱研指揮中心分析報告,已經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工作習慣,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做出批示15次。偵知風險隱患。一處風險隱患,以往憑單一來源數據,不能及時發現,但多路數據匯集后,往往會增強指向性。指揮中心著力構建全景、跨域、多維、實時的市域治理預警體系,監測各類預警信息9萬余條,向領導駕駛艙推送突發事件信息280條。啟東市實施江海堤防綜合治理智慧工程,打造“一鍵聯動、一圖展示、一屏指揮”現代化江海堤防綜合治理模式,沿江沿海區域各類警情下降35%。通過風險隱患的提前判斷、源頭穩控、類案排查,實現了執法監管從“堵風險”到“察漏洞”,從被動處置到主動發現,從亡羊補牢到未雨綢繆的轉變。捕捉群眾需求。政務熱線和App整合后,群眾使用的意愿和頻率明顯提高,市12345年度服務量增長81.1%。通過對群眾投訴和建議的梳理分析,主動查找公共服務的短板、執法監管的不足,倒逼相關地區和部門積極整改、有效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指揮中心從12345平臺、綜合預警、全要素網格、網絡輿情等渠道選取33件未處置到位、群眾反映強烈的疑難復雜問題,會同紀檢監察、督查等部門,開展現場核查、會辦交辦,通過解決群眾煩心事,提升指揮中心運行質效。
拓展場景應用,實現精準管控。依托全量數據,以三大創新應用為試點,搭建場景應用模型,探索構建線索發現、指令推送、聯動指揮、執法處置、跟蹤問效的全程閉環。危化品全流程監管顯威力。將9個市級部門、3個化工園區、18個業務系統的危化品監管數據進行全量匯聚,共產生預警2.06萬條,其中危化品車輛異常駐留2922條,跟91家已排查要求整改的“小化工”企業進行比對,成功預警64家,匹配成功率達70%。根據平臺發出的預警線索,核實并處置危化品安全隱患783起,現場查實非法流動加油22起,在危化品專項整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群租房整治見成效。群租房智慧管控系統通過對全市域內房屋水、電、氣、物流等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發現疑似群租房線索4603條,現場核實群租房1522余戶,排查出各類安全隱患4191個。執法部門清除安全隱患并約談出租人,屬地網格員定期登門檢查,確保安全隱患徹底整改到位。基層社會治理更穩固。推出易肇事肇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測預警功能,實行“一人一檔”定向管控,完成全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風險評估,發出預警1042條,及時推送基層社區民警和網格員,避免惡性事件發生。研發網格重大事件漏報預警功能,從基礎事件庫提取民轉刑命案、群體性事件等八類重大事件數據,與網格上報事件全量匹配,對漏報、錯報、誤報重大事件進行預警,已產生重大事件漏報預警868條,有效落實網格前端責任。此外,針對違建管控、長江禁漁、停車管理等市域治理難點痛點,正在不斷拓展創新應用,初步排定210個項目,為城市治理精準施策提供技防支持。
創新監管模式,助力綜合執法。搶抓國家級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契機,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綜合行政執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探索“大數據+指揮中心+綜合執法隊伍”新模式,被中央依法治國辦樹為全國典型。打造全市域監管平臺。依托三級指揮中心,建設執法信息大數據庫,實現全市域執法數據互聯互通,強化綜合分析研判,提高執法預見性、精準度。城市管理、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設立執法指揮分平臺,接受指揮中心統一指揮。推動“雪亮”工程視頻資源共享,實時調取全市18萬路監控視頻,為發現違法線索提供可視化支撐。開發融合通信軟件,實現執法隊員、網格員精準定位,做到實時調度、現場處置。建立全覆蓋監管模式。堅持線上指揮、線下執法聯動融合,平臺線上發現問題并及時交辦,部門做好線下處置執法,線上線下實現了匯聚共享、一門受理、一體派單、聯合處置、實時追溯和閉環問效。將網格化管理職能并入指揮中心,調整完善網格劃分,優化提升網格功能,全市設立9162個“綜合網格”和4487個“專屬網格”,整合基層輔助人員進網格,充實基層網格力量。減少執法層級、下沉執法力量,鄉鎮層面實現“一個區域一支隊伍管執法”,與網格員隊伍形成合力,做到“問題在基層發現、矛盾在基層解決”。構建全方位監管體系。打破原來條塊分割的執法監管體制,縱向明晰各級指揮中心監管職責,市、縣兩級指揮中心對重大、復雜執法事項,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執法事項進行聯動指揮、跟蹤督辦;橫向采取“指揮中心+部門進駐”體制,選擇社會關注度高、事件受理量大、跨部門協調聯動頻率高的部門統一進駐、專席值班,接受本級指揮中心調度監督。出臺聯動指揮運行管理暫行辦法,設置59項行政問效事項,對派單簽收、辦理、反饋進行全程跟蹤督查,納入高質量發展日常考核,每月公布考核結果,有效發揮考核的評價、激勵、約束作用,極大減少部門推諉扯皮、不作為、慢作為等現象,有效提升監管效能。
下一步,南通將準確把握市域治理改革方向,堅定不移推動治理方式創新,以實戰實用實效為目標,遵循需求引領、深入論證、科學推進,推出更多功能應用成果,在使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完善功能、提升功能,努力為全國市域治理現代化探索新路子,提供好經驗,做出大貢獻。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副秘書長、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