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陽 陶莉
2020年12月31日,蘇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下發《蘇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簡稱《規劃》),立足大運河歷史文化與經濟社會同構、開放融合一體的價值特質,營造古樸寧靜的江南水鄉居住環境,豐富“人間天堂”的時代內涵。推動大運河蘇州段美麗鄉村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運河文化與水鄉水韻特色結合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一、大運河蘇州段沿線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本次調研涉及大運河蘇州段震澤鎮香洞灣、莊圣港、醋家浜、半片灘、楊家灣、李家埭、宋家門、謝家路等8個自然村,共有農戶255戶,人口815人。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鄉村蝶變,不僅從面貌上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更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促進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老百姓普遍反映:“干凈多了,方便多了,也舒服多了;路平了、地綠了、燈亮了,環境變得更加美麗了,出行更加便捷了。”蘇州美麗鄉村示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通過對大運河蘇州段沿線部分鄉村建設調研發現,依然存在著不足。
鄉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調研的鄉村產業以一產為主,有傳統種植業和部分漁業,主要為水稻、油菜、苗木、魚、龍蝦、鱉等一產,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等二產,農家樂、民宿、田園小綜合體示范基地等三產。由于傳統種植不夠科學、農戶經營分散,缺乏高附加值的產品和品牌,且產業鏈上下游未得到擴展,農業發展結構亟須優化調整。村工業企業不多,可利用土地資源有限,僅依靠發展村級物業經濟的模式無法保障村級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村級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鄉村資源要素利用不充分。調研的震澤鎮多個自然村,緊挨京杭大運河,位于長漾南側、周生蕩北側,“兩湖抱一村”,自然環境優越。同時,運河鄉村歷史底蘊深厚,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例如香灣寺、吳氏醋坊、范墓、下馬浜、周生蕩、張墩懷古奇景等,但目前對自然環境、歷史遺跡的保護力度不強,缺乏對村莊文化的發掘和培育手段,鄉村旅游開發程度不高。蠶桑特色生態的培育水平還不高,和蘇州絲綢特色產業的對接還停留在簡單的原料供給層面。勞動力外流明顯,傳統稻米種植對勞動力需求量不大,造成村內勞動力外流,多數村民以外出打工為主。
鄉村美麗環境建設不全面。部分鄉村有蘇式化改造示范區,建筑經過改造后規整美觀。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村內也出現了一些簡易搭建的車庫和農具儲藏間,不美觀又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景觀綠化多為自發,不成體系。宅前綠地多被用來種植蔬菜,閑置部分雜草叢生。河道水質良好,自然駁岸仍需處理。交通設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方面都有待完善和發展,產業運輸受限,生活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方面,道路有斷層、坑洼等問題,村內缺乏雨水污水管網及設施。在公共設施方面,缺乏便民商店、活動室和公共活動空間。
美麗鄉村建設未凸顯鄉村獨特功能。一是鄉村的糧食生產功能。糧食生產是鄉村特有的功能,是城市所沒有的,更是國家不能或缺的功能。城市越發展,城市集聚的人口越多,鄉村所承擔的糧食生產功能就會越重要。從當前的鄉村振興來看,很多鄉村振興規劃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把“農村現代化”等同于城鄉一體化、工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和“農民老齡化”的“新三農”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這個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弱化了農村的糧食生產功能。二是鄉村的生態屏障功能。目前而言,農村并不太重視生態保護,民眾的環保意識不足,鄉村生態屏障功能被弱化。三是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功能。鄉村文化更多地體現在這個民族、這個地域的歷史傳統,是一種比較純粹的文化。但美麗鄉村建設更多強調文化的靜態保護與傳承,沒有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動態傳承文化。
二、大運河蘇州段沿線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建議
基于對大運河蘇州段震澤鎮自然村典型案例的調研,本文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盡快落實《蘇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破解瓶頸難題。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沿線美麗鄉村建設涉及航道管理、環境保護、土地使用、景觀建設等問題,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問題和瓶頸,《規劃》已經出臺,要讓《規劃》盡早落地,落實蘇州市在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的政策舉措,發揮政策的指導推動作用,破解土地、資金、規劃、產業、環境等瓶頸問題,加快大運河文化帶沿線美麗鄉村建設。
依托精美生態長廊,打造生態宜居、和諧綠色美麗鄉村,留住村里人。《規劃》提出要重建“藍綠交織、水陸并行、古今輝映”的綠水步道生態網絡,增加水系和步道的連通性,提升水質,營造魅力開放的親水空間,形成“生態航線、生態岸線、生態步行線”等多線合一的精美生態長廊。從齊心村、謝家路村的調研發現,鄉村“空心化”現象很明顯,美麗鄉村留不住村里人。只有依托《規劃》打造大運河沿線鄉村宜居、和諧綠色環境,才能留得住村里人。一是建設好大運河沿線鄉村基礎設施。設計好、建設好入村公路,更要建設好村落內部道路;建設好活動場地、垃圾清運、雨污水排放等公共基礎設施;民居風格只要適合當地民風民俗,可以“美美與共”。二是注重美麗鄉村高質量長效管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群體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新鄉賢群體正面引導等多種形式,發動村民主動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和長效管護。三要宣傳推廣綠色生活方式。要通過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宣傳推廣衛生文化、環保意識、主人翁精神,引導健康自然、環保節儉的生活方式。
依托精致文化長廊,以C端思維活化鄉村傳統文化,留住鄉愁。《規劃》提出結合蘇州地域文化特色,優化遺產保護體系,提高遺存展示水平,創新文化傳承方式,深入挖掘吳文化內涵,弘揚大運河文化精神,延續蘇州歷史文脈,打造大運河沿線精致文化長廊。大運河沿線美麗鄉村建設要借《規劃》的實施,用“以用戶為導向、以用戶為牽引”的“C端思維”方式,使傳統文化能與現代社會對接、共振,使得傳統文化得以真正的活化與復興,從而留住鄉愁。一是以用戶思維活化傳統文化。探索一條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期美麗鄉村、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相結合的路徑,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內涵。二是強化參與活化傳統文化。開展鄉村民風民俗討論、鄉村道德講堂等活動,充分調動民眾的參與度。三是通過模式創新活化傳統文化。將新的商業模式帶入鄉村發展中,讓鄉村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更多地融入現代社會之中。只有活化的傳統文化,才能留得住鄉愁。
依托精彩旅游長廊,打造特色產業做強農村經濟,留住年輕人。大運河文化有其自身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價值,已成為當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沿線的鄉村環境及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規劃》提出要貫徹“運河旅游+”理念,全力打造“蘇式生活·運河人家”的大運河蘇州段旅游品牌,將運河文化的開發與當地的產業經濟相互融合,使運河的保護發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經濟效益。一是發展“運河+”文旅產業。“運河+”產業鏈上的文化、旅游、創新活動等產業既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業”,又能夠聚集人氣、促進開放,把大運河文化和鄉村傳統文化轉化為旅游資源,促進農村休閑旅游、民宿度假和農家樂發展。二是利用好大運河水利優勢,發展糧食生產及現代特色農業。大運河蘇州段沿線都是魚米之鄉,歷來是稻米生產地,要優選品種,加快農業機械化的運用,提升糧食產量及品質。同時,蘇州大運河沿線鄉村都有養蠶繅絲的產業資源優勢,要發揮蠶桑絲綢產業優勢,打造特色現代農業。三是發展糧食深加工產業。齊心、謝家路兩村青壯年外出打工,就是因為單純的糧食種植掙不了多少錢。應大力發展糧食深加工產業,如糧食加工、糧食轉化與精深加工、飼料工業,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留住了年輕人。四是做大做強蘇州地方特色農副產品品牌。以創新科技融入蘇州“水八仙”等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促使具有時令性的農副產品成為攜帶方便、四時皆宜的旅游快消品。
加強農業農村專門人才隊伍建設,留住未來。人才是創新驅動之源,是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蘇州本來有很多農業類學校,如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農業中等專業學校,但隨著蘇州工業經濟的發展,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都開始培養機電一體化、計算機等人才,蘇州農業農村專門人才培養存在較大缺口。一是創新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為農業農村人才健康成長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推進農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引導農業技術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全面推進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評價認定,鼓勵各地將扶持政策與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銜接起來。出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細則,讓科研人員合法合規地分享成果權益。二是培養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和“主力軍”。積極舉辦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開展農村婦女帶頭人、鄉村振興專業人才、農村電商人才培訓,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不斷壯大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鼓勵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人才培育工作,以電商、短視頻等形式創新營銷模式,助力人才成長。三是發揮政策合力優勢壯大農村“雙創”。落實金融服務、財政稅收、用地用電等支持政策,加強農村創業培訓,激發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活力。
(方向陽:蘇州市職業大學石湖智庫研究員、教授;陶莉:蘇州市職業大學石湖智庫研究員、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