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 馬婧 李政 李志能 郭啟高
摘要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是培養園林植物育種人才的主要課程,課程內容多而雜,教學任務量大。從大學生的學情特點出發,對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學改革的建議,旨在為提高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在培養現代化創新型園林專業人才方面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學情;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7-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71
Abstract Landscape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is a main curriculum in cultivating the breeding talents of garden plant. The curriculum is rich and complicated in content, which leads to a large quantity of task in teaching. This paper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method of landscape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based on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andscape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landscape profess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Learning situation;Teaching reform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全民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高校擴招有力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1]。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全民教育”,大學教育不再是教“好學生”,而是“教好”學生。教學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教”與“學”協同的活動;課堂教學不再是客觀科學世界的一部分,而是學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2]。據報道,大學生的學習質量受學生的生活及心理狀態、學生的學習觀和學習方式、教學環境以及師生互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3-4]。其中,以興趣愛好、寢室文化、知識結構、思維特點和交流互動為代表的大學生學習情況與他們的學習效果息息相關。同時,大學生的學情特點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為了更好地掌握大學生的學情特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對這方面的調查研究進行了有力資助。相關的研究結果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很好的參考建議[3]。任何一種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都是為學生的學習設計教學,強調學習者的特征應當成為教學設計的依據[5]。學校和專業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學情特點進行改革,每門課程的知識架構和教學設計也要考慮學生的現實情況,“以生為本”,不斷探索和完善。
近年來,“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提出以及現代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的發展和城鄉環境建設與人民生活美化的需要,帶動了我國園林產業的快速發展。園林植物在園林建設和環境美化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造景”與“生態”雙重作用,園林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園林植物產業的發展。當前,我國園林植物產業發展面臨的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環境,園林植物產業的前途和命運不僅需要科技進步和創新[6],而且需要創新型園林植物育種人才的加入。若要創造園林植物多樣化的觀賞、生態性狀,培育出更加優良的園林植物,就要先了解園林植物的性狀特點、育種原理和優良種苗繁育技術,而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正是研究并傳播這些理論知識和研究思想的課程。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園林植物育種人才的培養效果,各相關院校紛紛對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教學和研究進行探索和實踐[7-10]。
筆者從大學生的學情特點出發,對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學改革的建議,旨在為提高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在培養現代化創新型園林專業人才方面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概況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是園林專業的必修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園林植物的遺傳特性以及在園林植物選育和繁育方面的基礎知識、操作技術和研究能力,在創新型園林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8]。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歷史悠久,但隨著學分制改革的推進和基礎教育的全面推廣,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授課時數不斷縮減。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以本為本”,必須讓學生在較短的課時內有效掌握該課程的知識框架,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切實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從各高校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教學現狀來看,一方面,存在課程新內容不斷增加,尤其是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科新知識、新方法不斷出現,但課時數隨著培養方案和專業培養計劃的調整不斷縮減,尤其是實驗實踐環節。另一方面,該課程大多設置在本科第三學年,據調查此階段是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中狀態較差的時期,學生的學習動機、對課堂教學的體驗、時間管理、積極應對等方面都要明顯劣于大一、大四[11]。基于課程設置的實際情況和當今大學生的學情特點,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數內加強師生、生生交流與互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創新實踐,提高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是園林植物育種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筆者嘗試從當代園林專業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對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教學思路和教學形式進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取得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于一體的教學效果,旨在為園林植物育種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2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2.1 優化課堂教學
2.1.1 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
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用大一至大三的時間才完成從高中向大學的適應過渡,對自己的專業也才有一個具體的認知。相關研究還表明,隨著對專業的了解,大學生對專業的喜歡度與滿意度卻在不斷下降[11]。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正好開設于學生對專業的喜歡度和滿意度最差的階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顯得更加困難。學生學習興趣低,難以“學會學習”,更難以進行創新性學習[1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的關鍵抓手之一。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是一門迅速發展的學科,除了基本內容外,課程應不斷補充分子遺傳學、功能基因組學、生物技術等學科的新成果、新進展;實時跟進國內外園林植物體細胞胚胎誘導、植株再生體系、種子庫建設和種質資源超低溫保存等新技術、新方法[7];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增加學科研究前沿及社會上的相關熱點問題,從而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啟迪學生思維,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1.2 兼顧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教學思維的邏輯性。
雖然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系統性與邏輯性很難兼顧,往往是一種方法優先,兼顧另一種方法[13]。課程的系統性是課程大綱要求的,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邏輯性教學法。美國學者研究發現,如果教師教給學生隱藏在教學策略背后的心理學原理,就能夠成功地教會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因此,在進行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時不僅要把握課程的系統性,而且要將知識背后的邏輯關系跟學生交代清楚。具體做法如下: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給學生們發一個課程簡介,告訴學生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學習背景、課程定位、重難點內容、課程的整體教學安排和課程的考核要求等。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對課程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而不是毫無計劃地跟著教師走。嘗試通過讓學生直接參與課程教學的設計,讀懂教師教學的基本邏輯,從而找到自主學習的著力點。比如,在學完一章內容后讓學生根據下一章的課程大綱設計本章教學內容或本章考核題目,在下一章學習開始前進行簡短交流。每章內容結束時,帶領學生一起對本章內容進行梳理,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使教學內容具備系統性、教學思路具備邏輯性。
2.1.3 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習體驗。
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只有帶動了學生的學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14]。學習停留在表層是造成許多大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2]。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和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強化學生的多維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善多媒體課件,引入更加直觀的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豐富課堂形式,改變“一言堂”的局面。比如,在講解DNA合成的基本理論時,通過動畫展示合成過程,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在學習種質資源章節時,播放一個介紹鐘揚教授收集種子的短視頻,既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和家國情懷,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保護大自然、保護植物資源方面專業知識的作用。有效采用翻轉課堂,比如在學習雜交育種時,要求學生通過資料查閱了解并歸納常見園林植物通過雜交育種取得的成就,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享,以此取代教師對雜交案例的介紹。對于相對較難的遺傳學部分,可以采用對分課堂的形式,通過“課堂引導—復習—課上討論”的形式幫助學生加強對重點、難點問題的掌握。
2.2 推進課外輔助教學
2.2.1 加強師生間多維互動。
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很大程度取決于課后的消化。課后幫助學生消化、整理知識甚至幫助他們學會怎么去使用這些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國內外一些高等學府一直非常重視第二、第三課堂的原因。2011年,《科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題為《Study:Its not teacher,but method that matters》的文章,指出師生多維互動的教學方式成效顯著。積極倡導探究式、參與式的課外討論,重視師生的交流互動并促進大學生自身的多維認知是非常重要的。課外輔助教學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都要時時把握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2.2.2 創設環境,有效利用同伴關系。
據調查,在大學生的同輩關系中室友是第一位的,室友關系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生最重要、最滿意的同輩關系,室友效應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感知以及成績產生重要的影響[15]。將大學寢室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陣地,考慮以寢室為主的場景設計,充分發揮寢室的育人功能,使這種隱性文化很好地在學習中發揮作用。以寢室為單位,開展課外輔助教學。比如,以寢室為單位,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的討論與總結;以寢室為單位,指導學生就某個問題或專題進行資料搜集和歸納,并安排在課堂的專題講座環節中進行交流和評比,引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寢室學習文化,營造一種既互幫互助又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
2.2.3 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利用互聯網進行輔助教學,以滿足碎片化學習的需求。當今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雖然互聯網在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上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隨著網絡教育資源的豐富化和規范化,若能合理利用網上教學資源,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可以將一些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16-17]。園林植物遺傳學課程歷史悠久、受眾面廣,網上已形成一些較為完善的網絡課程資源和大量實時更新的最新研究進展。教師可在每個章節學習時給學生推薦一些輔助學習的網絡資料和資源,本章學習內容結束后指導學生進行一個簡短的拓展性學習討論。
2.3 發展實驗實踐教學
2.3.1 拓寬實驗教學的自由度,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實驗實踐操作對知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發揮創造性的關鍵環節[18]。學生們也十分喜歡實驗實踐教學環節,他們覺得在實際動手過程中能掌握到更多的知識,其實這也是因為在實驗實踐環節中學生的參與性更高。但是,實驗實踐教學的課時數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將一些驗證性的實驗盡量精簡或留給學生課后自己完成。比如,講授有性雜交章節時,可以指導學生參考網上的視頻,以多肉植物為材料,完成整個雜交試驗。在有限的實驗實踐課時數內,提高教學內容的自由度,不將實驗限制在一個固定的操作流程中,讓學生能夠在具體操作中自由發揮[6];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8]。
2.3.2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技活動和教師的科研項目。
教學和研究本身不是矛盾體,不管是教學還是研究,都是育人的重要途徑。法國著名的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就是一個沒有教學計劃只有研究計劃的高校,它將教學和研究有效地結合起來。國家和各地方政府也都非常重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設立了各個層面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科,學生適當參與園林植物遺傳育種相關的研究過程,可以更好地理解該課程的知識體系。以此為基礎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科技活動,進一步培養對學科知識的創新和應用能力。
2.3.3 增加參觀實踐的機會,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室內實驗雖然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消化,但與實際研究和生產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在開課初期,引導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去校內外相關的研究中心或生產一線了解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在研究和生產中的應用情況,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增加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感性認識。與當地的園林/花卉公司進行合作,結合生產過程進行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將理論與生產實際更好地聯系起來,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就業方向、把握職業發展方向,甚至可以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
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對繼續深造、就業和創業的思考以及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緊密對接。
3 結語
大學生學情的各個要素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將某一個因素調整好,對其他方面也會有正面的影響。學生的穩定、健康成長需要學校各個層面的指導和幫助。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教”與“學”也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相信通過學科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在培養現代化創新型園林專業人才中會起到重要作用,為園林植物行業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促進作用,為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紀寶成.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挑戰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7):1-10.
[2] 邵燕楠,黃燕寧.學情分析: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J].中國教育學刊,2013(2):60-63.
[3] 史秋衡,郭建鵬.我國大學生學情狀態與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2,33(2):109-121.
[4] 劉加珍,王巖,王浩,等.大學生實驗課學情與課程認知分析:以環境生態學實驗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1):53.
[5] 吳蕾.教師對學情分析的認知與實踐:以S小學的五位教師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6] 包志毅.科技進步和創新決定園林植物產業前途:中國園林植物產業與發達國家之根本差異[J].園林,2008(4):25-26.
[7] 馬彥軍,蘇世平.“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17(5):24-26.
[8] 彭少兵,賈小明,李周歧,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園林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1):377-378,381.
[9] 史倩倩,張延龍.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7(6):122-123.
[10] 楊青杰,吳建慧.多維教學模式在課程體系構建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7(11):32-33.
[11] 史秋衡.大學生學習情況究竟怎樣[J].中國高等教育,2015(Z1):68-70.
[12] 婁延常.大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人才的培養:湖北省大學生學情調查的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04,2(2):68-71.
[13] 馬永紅,雷慶.課程的邏輯性教學與系統性教學淺議[J].中國大學教學,2008(3):39-41,44.
[14] 周湘林.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高校優質課堂教學探究:基于深層教法與深層學法的合理匹配[J].中國高教研究,2014(9):106-110.
[15] 梁耀明,何勤英.大學生學業成績的宿舍同伴效應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7(4):83-88.
[16] 楊曉鵬,姚凌江,王鑫,等.移動互聯時代碎片化學習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軟件導刊,2018,17(10):220-223,226.
[17] 鄭立坤,李霜璐.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策略研究:從“復原重構”到“零存整取”[J].現代交際,2019(2):139-140.
[18] 朱志敏.深化高校實驗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