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業鋒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歷史教學逐漸從單純知識傳授向學習方法與能力傳授轉變,課堂教學內容也逐漸趨于系統化、多樣化、全面化。歷史教學課堂的有效性,主要取決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基礎與前提是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與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挖掘歷史教學的特點與魅力,選取適合學生發展思維與興趣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與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基于此,本文針對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的教學途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廣大歷史教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改革事業中,探索出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讓教學課堂逐漸趨于高效、充滿生機。高中歷史有效性課堂簡而言之是運用有效的手段,在盡可能少的時間里,將教學目標落實好,學生將知識掌握好,進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一、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的方向
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反映了現代教學的基本特征,其關注教學的科學理論為指導,提倡多種形式落實,其有效性的方向主要包括幾點:一是教師與教學行為,有效性教學的觀念主要起源于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其注重研究教學的行為與學生學習、學生個人發展等之間的關聯,教師教學行為主要體現在有效運用學科語言、綜合使用多種方式與技術、創造良好積極環境等。二是學生與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基本是建立在教師提供的資料與問題基礎上,通過自身的思考與探索完成對某部分內容的掌握。三是有效性策略與教學有效性,策略是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標采取的較為完善、系統的行為,教師只有將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教學內容相融合,才能真正發揮教學有效性作用。
二、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的策略
(一)以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
傳統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之間的良好交流與合作,對此,教師要以新課程理念為基礎建立全新的觀念,一方面要樹立正確、新的學生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真實體驗、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在民主與和諧的環境下,才能勇于參與、積極參與,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促使教師更好傳遞思想與內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與選取,明確新型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索等形式中體驗生活、不斷成長。
(二)以歷史情境滲透教學
歷史情境是教師以語音類、畫面類、場景類等方式,為學生提供符合教學方向的多樣化外部場景,創設出獨特的氛圍,以便于學生正確理解與感受。此類教學形式具備沉浸式體驗的優勢,讓學生在活靈活現的情境中發揮思維,激發參與熱情,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任務。利用語言創設是情境中最為基礎的方法之一,教師以飽滿的情感與生動的語言描繪一個個歷史故事,將歷史本身的魅力發揮到極致,以此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共鳴,將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模糊情感過渡到精準思想。
例如,在講解“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時,教師可利用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教學引導,在課程開始前播放戲曲相關視頻,展示元代雜劇相關壁畫,解讀昆曲的形成過程,欣賞歷代傳世佳作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古典戲曲的發展歷程,理解其藝術成就,并能夠以政治視角與社會狀況視角分析戲曲的產生背景等。此過程注重對學生的逐步引導,以學生興趣點引入,最終回歸主題,這樣既可以活躍氛圍,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三)以有效提問升華教學
思維的發展是從提問開始的,創設有效、有層次的提問,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因此教師要選取具有一定原則的問題,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思考方向,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在問題選取中要注意幾點:一是問題要具備探究性,探究問題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活躍狀態,緊跟教師的思維一步步探索,以具有一定深度、廣度的問題,提升學生在歷史知識中的思維能力。二是問題要具備層次性,基本每個班級都有水平不一的學生,教師在提問時體現問題的層次性,可以照顧到每個階段的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回答問題與討論問題中,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歷史學科思維的機會,提高了課堂領活動,真正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三是問題要具備開放性,歷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將視線放在了過去而非未來,因此問題要設置得較為開放與靈活,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入手,選取能夠提升學生歷史能力的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形式,具備有效性特征的課堂是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前提,提高課堂有效性是目前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教師要結合此方向,將其運用到實際課程教學中,構建出科學且完善的教學模式,讓高中生在和諧良好的氛圍中不斷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姚忠和.構建高效課堂——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探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