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
摘要:美育教育在當今社會受到的關注愈來愈多,教育部門也將美育教育納入到了整體素質教育的體系當中,但當今社會美育教育在很多從事美育教育教學的機構中還處于“邊緣”學科,受重視程度也有待提高,在教學體系中存在著很多相對落后的方法問題。筆者作為從事多年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工作者的角度,對美育時代下美術教育教學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美育教育;美術創作;體系重構;素質教育
隨著國內教育部門對美育教育的關注越來越多高,藝術領域的工作者得到了鼓勵,真正的教育者也應該關注如何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唯分數論”。同時對于美育工作者和教育者來說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美育體系中多年存在固守的問題如何得到解決,如何讓我們在新的時代下加深對美育的認識和理解,重新審視美育在生活中對少年兒童和學生們的作用和意義,并且形成正確而良好的引導,讓孩子們可以享受美育,真正做到全面發展,這些思考在新時期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僅從美術教育教學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現階段國內美育體系弊端
(一)形式大于內容,美術的核心價值觀遺失
美術是通過繪畫的方式對情感的釋放,是對現實的表達。立意和想法很重要,技巧和手法次之。正如我們通過文字去表達一樣,不能只顧詞藻的華麗與修辭的高級,主體要明確。國內美術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技法的傳授,弱化了美術的核心價值傳授。所以國內美育教育沒有從美術的本質出發對學生進行審美價值的培養,日復一日地訓練技巧是無法培養有創造力、有思想性的美育思維的。
(二)對美術教育目標制定錯誤,教學體系混亂
關于美術高考的探討已經很多了,本文在此不做贅述,本文主要從學校美術課程設置方面簡單分析:很多學校開設基礎課,比如素描、水粉、速寫,但基本課時安排不夠,很快就開設其他課程,基礎沒有打牢,僅用半學期時間學習某一課程,非常不利于美術教學。又譬如美術史,這門課程應該納入任何層面的美術教學中,因為美術史本身就是最直接從美術本質出發來讓大家學習的,學習了美術史,才能從思維上對美術的認識形成一套有邏輯的認識,才能從本質上領悟到美術的情感,才能真正熱愛美術。
二、當下美術教育教學體系重構
(一)充分發掘美術內在本質的人文內涵,重新感知美術
傳統美術教育忽略了美術的本質,進入了一種狹隘的美術教育思維,忽視了推動美術發展的源力,從思想和時代的更迭來認識美術,感知美術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我們要開拓眼界,鼓勵美術課堂走到戶外、走進社會、走進美術館、走進藝術沙龍,去面對自然和社會,真正做到享受美術(美育)帶來的美好。
(二)從生活出發,用美術表達
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體驗,酸甜苦辣的感情迸發,都可以通過美術創作進行表達。藝術工作者和教育者應當引導孩子們感受時代帶來的呼吸和命運,遵循內心最本質的要求,體會鮮活的生命和呼吸,加強學生個人觀點和特色的融合,以創造出這個時代精神下最真實的生命。
(三)重構美術考試標準
美術考核略顯狹隘,標準單一。雖然繪畫形式和繪畫技巧在學生時期可以做為主要的考核目標,但也不能忽略了作者的自我意識表達、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才能產出優秀的作品,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美育的重視。如果標準過于單一,學生很可能進入到狹隘的應試教育的體系中,一味強化技巧而忽略主觀意識,在遇到瓶頸和困難時,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對整體美育教育來說是一種損失。所以美術考核的標準亦可學習體育中的一些考核標準,由基礎分、技巧分和完成度組合而成。畢竟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理論的探索和技巧的探索都很重要。
(四)提高美感,強化美術素質教育
建立美好的教學環境,創設友善的教學互動,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與教師進行深入的美術探索,了解美術創作的核心價值,掌握美術創作的技巧和方法。美育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和糾正,而非限制與狹隘。讓學生在觀摩的過程中感受歷史與人文,進而主觀地進行探究;在臨摹的過程中掌握方法和技巧,進而主觀地進行創作和表達。整體提高對美的認識,達到美術藝術修養的提升。
美術教育任重而道遠,是人人應該享有的教育。促進發展是美育的真正價值,是美育最重要的功能,這是美育教育的理念、方法的根本遵循。素質教育一直提倡提高學生自發的學習與應用、情感與表達,相信有了美育的加持,我們的素質教育能夠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李靜.“匠”能出“新”;新時代美術教師工匠精神與創新教學思維之路[J].美育學刊,2018(1):26-30.
[2]曹明亮,唐圣耀.美術教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北方文學,2017(9):165.
[3]陶黎明.新時代下美術教學方法的探索[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0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