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虹霞
摘要:“活教育”理論是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核心內容,目前在我國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具有非常寶貴的借鑒價值,對此,幼兒園科學活動中要以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為核心,結合其身心發展規律與科學活動特點設計出相應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帶領幼兒走進自然、貼近生活,以主題化、游戲化、有趣化的科學活動為載體,以注重過程的科學評價為驅動力,促使幼兒整體水平提升和科學活動課程的質量提升?;诖耍疚囊浴盎罱逃崩碚摓橹饕笇Ю碚?,對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進行分析與探究,以期對我國幼兒園科學活動課程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活教育”理論;幼兒園;科學活動;應用實踐
一、立足幼兒發展規律,設置“活教育”目標
科學活動的設置要建立在幼兒發展的基礎上,要以兒童為出發點設置活動目標。“活教育”理念強調兩個原則:“幼兒的生活需要”“幼兒的學習興趣”。結合當下幼兒園活動,教師在設置目標時要注重這幾點:一是科學目標,結合幼兒自身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特點、生活經驗水平、年齡特征等,將活動的各環節、各主題、各目標轉變為具體的事物與內容。二是科學規律,幼兒園的課程最明顯的特點是啟蒙性,要在設置時充分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并將其融合到幼兒生活中。三是易操作性,幼兒的生活經驗較少,在活動中所涉及的材料不宜太過復雜,要具有易于組織、易于操作的特點,讓幼兒在進行科學活動的同時,易于觀察,且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往往通過直觀觀察形式,簡單的材料便于幼兒理解。四是興趣性,教師要觀察幼兒當下階段的興趣所在,并將這些事物總結成課程形式,利于幼兒思維擴展與提升。
例如,某位中班幼兒在在科學活動室發現了一個簡單的指南針,指南針底座的四個方向分別貼了幾個小動物的圖案,該幼兒對此很感興趣,并嘗試用手輕輕轉動指針,發現指針指向了小貓位置,重復了幾次后發現指針總是指向小貓,便問教師:“我發現它轉不到別的小動物,只能轉到小貓,它喜歡小貓?!贬槍τ變簩χ改厢樀呐d趣和疑惑,教師可以設置磁鐵、磁屑的科學活動,創設磁鐵小火車游戲,為幼兒提供簡單的工具與材料,讓幼兒在充分操作下了解指南針的秘密,在游戲中找到答案。
二、貼近大自然與生活,創設“活教育”活動
對“活教育”來說,大自然與生活就是其龐大的素材庫,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的環境,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出多種多樣的科學活動,為幼兒埋下科學的種子。一種是大自然中的科學活動,大自然對幼兒來說是一種釋放天性的載體,借助大自然可以讓幼兒提高探索興趣,增強科學知識。例如設計“大自然奇妙的聲音”活動,帶領幼兒在公園或動物園聽聽動物的聲音,體驗生活中聲音的多樣性,在體驗中學習樂音與噪音相關知識。例如進行“樹葉找家”活動,在公園或植物園里,帶領幼兒觀察地上的落葉,分辨出落葉是哪棵樹的,根據樹葉的特征了解常綠樹與落葉樹的知識。一種是生活中的科學活動,科學活動可以圍繞幼兒的生活展開,例如設計“奇妙的彩虹”游戲,引導幼兒采取多種形式自制人工小彩虹,有的幼兒從水管里直接噴出霧狀自來水,通過水霧看到彩虹;有的幼兒用三棱鏡觀察太陽七種顏色;有的幼兒把鏡子放在水盆里正對著太陽,觀察到彩虹現象。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科技感較強的活動,如參觀科技館,在科技館里感受未來科技的魅力,了解相關科技知識。
三、注重活動過程,建立“活教育”評價
“活教育”理念不僅要注重活動過程的靈活性,還要加強評價的“活”。教師一方面要激發幼兒在整個活動中的探索欲望,也要確??茖W活動中探究教育的完整性。因此,對教師來說,要將評價重點集中在學生探索過程中,讓幼兒成為評價中心,讓評價成為發現科學活動問題所在的重要載體,進一步改進科學活動的制定與實施。對幼兒來說,整個過程的評價是對自身進步與否、能力水平高低的直觀認識,對其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可以說科學的評價是進一步完善科學活動的有效途徑。
四、結語
綜上所述,“活教育”理論提出了自然與社會都成為“活教材”的課程理論,其與較為死板、呆板的教育課程相反,強調課程內容的廣泛性、靈活性,授課形式的社會性、生活化,科學活動內容應取材與生活與大自然,活動形式應注重結合幼兒的生活規律、生活方式、活動特點,以完整的兒童生活為追求目標,并讓此形式成為代替課堂的教育形式,真正做到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進步。
參考文獻:
[1]孫燕,徐浩斌.“活教育”思想觀照下學前教育專業“三育人”培養途徑——基于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的實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20,40(01):38-43.
[2]魯雪蓮.“活教育”園本模式的研究與實踐[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九期“教育問題時習會”論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