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雨瀟
摘要:區域活動是開展幼教,提升幼童思維、實踐能力、創造精神的一種重要活動形式,區域性活動材料的投放是幼兒發揮想象、展開游戲活動的一種有效載體,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區域活動中需教師合理設計活動材料種類,以激發幼兒的美術想象力、創造力,培養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并真正發揮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對優化幼兒美術素養和創造精神的促進作用。本論文探討了幼兒美術創作中巧用低度結構材料推動幼兒藝術創作的發展策略,以求提高幼兒藝術教育水平和幼兒藝術素養。
關鍵詞:低結構材料;幼兒園;區域美術活動;開展策略
區域化活動是幼兒園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巧用低級結構材料,推動幼兒園藝術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對激發幼兒的想象與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和作用。幼兒藝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區域性活動材料的創作和投遞,創作出富有特色、深受幼兒喜愛的藝術素材。與此同時,要積極研究、、利用幼兒所熟悉的低級結構材料,指導兒童認識這些材料的使用,指導他們在活動中運用這些材料進行美術創作或開展美術教學,不僅有利于提高兒童的公益環保意識,而且對提高兒童美術創造力、豐富美術教學手段起到積極作用。
一、低結構材料集成重組創造動手環境
針對搜集到的結構資料,老師可以引導幼兒重新組織,以便不斷豐富本地區的美術和游戲創作活動。例如,老師可以組織孩子們利用園子里的泥、沙等,通過加水揉捏泥巴,并發揮想象,制造出一些自己認識的各種動物,比如小貓、小狗、小豬等,還有精致的鞋、充滿童真的玩具等。通過泥塑制作,幼兒能認識土質、砂土的不同特性,提高他們的鑒賞力,使他們與自然親密接觸,利用自己熟悉的物件進行藝術創作,激發幼兒的實際探索能力,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感受具體的事物,感受動手去創作藝術作品的樂趣。現實教學實踐中,類似的可供美術教學使用的低級結構材料有很多,需要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探索,共創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使兒童在發現與探究中提高在生活中發現、收集和使用低結構材料的能力。
二、通過低結構材料優化藝術創新意識
和低結構材料接觸時,幼兒與自然和各種豐富材料的密切互動,讓幼兒意識到藝術創作源于周圍的生命,源于對外部事物的感知。當孩子們接觸自然時視野不斷擴大,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造性等,也為他們的藝術創作增添了不少靈感。比如,小孩子在生活中會接觸到大量廢棄礦泉水和飲料的瓶蓋,這些本來可以被丟棄的廢品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其功能進行挖掘和合理利用,才能賦予它新的用途。老師可以引導幼兒注重收集生活瓶的蓋子,開展利用瓶蓋作為低度構造材料的藝術創作活動,通過對單個瓶蓋進行染色、組合排列,為幼兒開啟一個嶄新的世界,煥發新的光彩。對同類低結構材料的擴展,既優化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他們的審美意識和能力。例如,老師可以畫幾張孩子喜歡的畫,要求幼兒仔細觀察,準確地抓住其外形特征,然后用相應的材料擺好,將接近的作品拼貼起來。例如,教師引導孩子在不同季節欣賞獨特景觀,搜集不同季節不同特點的低結構材料,包括秋葉、枯葉等,以便合理地處理和利用它們來創作藝術品。
三、善于利用周圍廢棄物品制造低結構材料
為提高教學效果,老師們可以把家長納入到低結構的資料收集活動中,以提高教學效果。一方面,家長在園內資料收集上有更多想法和更多渠道,同時,家長的參與也有利于孩子對園中的學習活動有所了解。例如,舊式筷子在家里已經不用了,這也可以是一種非常好的結構材料,老師可以請父母合作,和孩子一起用筷子做造型,做各種不同用途的物品。也有部分紙箱等可作為美術教學資源使用。另外,人們在生活學習過程中會生產出大量可重復使用的廢品,教師可以培養幼兒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對低級結構材料進行挖掘、改造,提高他們參與美術教學的積極性,讓幼兒在美術創作活動中感受手工美術創作的樂趣,并在能力提升中優化其美術素養和藝術想象力、創造力,帶動幼兒美術素養的有效提升。父母參加低結構材料采集活動時,應注重培養孩子的身心健康,促進美術整體能力的提升,達到寓教于樂效果,提高幼兒園美術區域教學水平和兒童綜合素養。
四、結語
總之,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全面,對于幼兒的教育應該建立在綜合素養的培養上。從教學方法上,要結合兒童年齡和心理特征,優化區域教學活動。尤其要做好美術領域材料的選擇與利用,在開展活動時,探索在生活中尋找并選擇適合于美術領域教學活動開展的低級結構材料。在此基礎上,幼兒不僅能掌握藝術創作技巧,豐富創作意識,體現他們的創作精神,更能有效地提升兒童的人生環保公益意識。
參考文獻:
[1]談雷.淺談低結構材料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投放策略[J].山西青年,2020(09):71.
[2]顧曉梅.淺談低結構材料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有效利用[J].山西青年,202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