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歡









摘要:使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2013年和2015年數據,本文考察了教育水平和個體教育不平等對我國中老年居民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教育水平能夠顯著改善中老年居民的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個體教育不平等卻會導致較差的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且這種影響在以不同指標測量個體教育不平等的情況下均存在。進一步分析顯示,教育水平對農村、女性和中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相對更大;而教育不平等對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則更多體現在城鎮、女性和中年居民身上。最后,本文從提高教育水平、削減教育不平等和完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教育水平;教育不平等;中老年居民;健康
一、研究背景
健康作為重要的居民福利,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用于醫療衛生和保健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為切實減輕城鄉居民在醫療衛生方面的經濟負擔,中國政府相繼實施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在此背景下,中國居民的健康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壽命已由1980年的66歲提升到2017年的76.7歲,5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率也相應地由62.4‰下降到6.8‰。盡管政府在公共醫療衛生事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有一些統計指標表明中國居民健康狀況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還在進一步惡化。國家衛計委調查數據顯示,2008-2013年我國城鄉居民兩周患病率由18.9%增加到了24.1%,15歲以上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也由24.1%增加到了33.1%。由此可見,我國居民健康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保障居民健康的關鍵在于準確識別居民健康影響因素,并對健康制約因素實施干預。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教育是影響居民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教育對居民健康的影響程度是增強還是減弱卻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部分研究認為教育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會隨著個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得到顯著改善。
上述研究主要討論了教育對居民健康的直接影響。除了直接影響外,教育對居民健康可能還存在間接影響。已有研究主要通過教育不平等(教育剝奪)探討教育對居民健康的間接影響。例如,部分研究表明,個體通過與其他教育水平較高的人群相比會產生沮喪和挫敗感,這種不平等感知會轉化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形成嗜酒、吸煙等不良行為,進而損害個體健康。此外,教育分布不平等對居民健康也會產生影響,如有研究證實群體教育分布不平等較大的社區擁有較高的健康產出。
盡管國內外研究對教育與居民健康的關系做了大量分析,但縱觀已有文獻我們發現,目前有關教育與居民健康的研究大多聚焦在探討教育與居民健康的直接關系上,對教育與居民健康間接關系的討論仍相對較少。雖然少部分文獻剖析了教育與居民健康的間接關系,但他們在分析過程中要么采用的是絕對教育水平,要么采用的是教育基尼系數等群體指標來測量教育剝奪,并不能很好地刻畫個體教育對居民健康的間接影響。在探討個體教育對居民健康的間接影響時,我們認為最好采用微觀相對不平等指標進行研究。然而遺憾的是,現有微觀相對不平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和職業剝奪對健康的影響上。從個體相對剝奪角度考察教育不平等與健康的間接關系的研究仍處于空白狀態。理論上講,相對于收入或職業,教育往往更能夠反映個人在經濟、物質、社會資源、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因此,本文認為考察個體教育不平等與健康的關系,更具現實意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對我國中老年居民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和健康的關系進行考察,以期能夠彌補已有教育水平、教育不平等與健康研究的缺陷,并為后續我國中老年居民健康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選擇
(一)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該調查項目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持,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與北京大學團委共同組織實施。CHARLS調查始于2011年,此后在2013年和2015年進行了兩次跟蹤調查。2011年的基線調查在全國28個省(市、區)隨機抽取了150個縣(市、區)450個村(居委會)約1萬戶家庭中的1.7萬名調查對象。問卷調查涵蓋了受訪者的人口社會學特征、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這為本文分析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我國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保障。
本文采用2013年和2015年兩期面板數據,實證分析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我國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響。本文之所以選擇中老年居民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考慮到年齡更小的個體要么沒有完成學業,要么還處于健康發展階段,研究教育水平和教育不平等對他們健康的影響將面臨很多不確定性。
(二)變量選擇和度量
1.被解釋變量
本文被解釋變量為中老年居民的健康狀況,主要包括自評健康(SAH)和心理健康(MH)兩個方面。CHARLS調查中自評健康主要由調查員詢問被調查者自我健康狀況感知,被調查者回答極好、很好、好、一般、較差、很差,并分別賦值為1、2……5、6。因此,SAH得分越靠近1,表明個體自評健康狀況越好;越靠近6,則表明個體自評健康狀況越差。
2.核心解釋變量
(1)教育水平
CHARLS數據中教育主要分為正規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成人教育兩部分。鑒于成人教育參與人數較少,且數據質量相對較差,本文選擇正規學校教育來衡量個體教育水平。正規學校教育主要以教育層次,如文盲、小學等來表示個體教育水平。
(2)個體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主要分為區域教育不平等和個體教育不平等兩種。本文主要關注的是個體教育不平等對我國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響。個體教育不平等反映的是個體教育水平與一定地理范圍內其他成員(參照組)教育水平之間的差異。構建個體教育不平等首先需要確定社會比較的地理范圍的大小。如果范圍設置得過大,那么將由于人們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而失去比較意義。范圍設置得過小,則將導致同類人群居多,教育不平等程度可能被人為縮小。考慮到我國中老年居民日常生活的地理范圍主要以社區(村莊)為主,他們交流、互動以及感知自身與其他居民之間的差異主要在社區(村莊)內部,所以,本文以社區(村莊)內其他中老年居民為參照組測量個體教育不平等。根據不平等的定義,本文將社區(村莊)中老年居民選為參照組,各受訪個體和參照組中比其教育水平高的其他個體進行比較,從而得出個體教育不平等指數。
本文擬采用Yitzhaki指數來衡量個體層面的教育不平等。其具體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上式中,Yi表示個體i的Yitzhaki指數,Yitzhaki指數越大,表明個體i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越嚴重;Yitzhaki指數越小,則說明個體i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越輕。educationcj表示社區c中第j個比個體i教育水平高的中老年居民的教育水平,educationi表示個體i的教育水平,ni表示社區c中比個體i教育水平高的中老年居民數。
雖然Yitzhaki指數能夠很好地刻畫個體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但該指數卻存在對樣本數量和規模較為敏感的缺陷。因此,除了使用Yitzhaki指數衡量個體教育不平等外,本文還使用了Deaton指數來測量個體教育不平等。Deaton指數由Yitzhaki指數發展而來,該指數在建構過程中,利用參照組群體的樣本均值,很好地解決了Yitzhaki指數對樣本數量和規模較為敏感的缺陷。Deaton指數具體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上式中,Di表示個體i的Deaton指數,Deaton指數越大,表明個體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越嚴重;Deaton指數越小,則說明個體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越輕。uc表示社區c中教育水平比個體i高的中老年居民的平均教育水平。其他指標與公式(1)相同。
3.其他解釋變量
除了被解釋變量和核心解釋變量外,在參考任國強、吳培材、溫興祥等已有研究中老年居民健康的文獻的基礎上,本文還控制了中老年居民的個體特征、社會保障、生活條件、健康行為、子女特征、社區特征和省份變量,以此減輕遺漏變量帶來的內生性問題。其中,中老年居民的個體特征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婚姻、收入(取對數)和戶口;社會保障主要包括是否有醫保;生活條件主要包括是否合住、住房條件;健康行為主要由參加活動數來衡量;子女特征主要包括兒子占比、子女最高教育水平、結婚子女占比;社區特征主要包含社區離醫院距離和社區活動場所個數。各變量的具體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三、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構建了如下計量方程:
Hit= αi+β1Eit+γXit+μit
上式中,Hit代表個體i在t年(t=2013年或2015年)的SAH得分和CESD得分,用于衡量中老年居民的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分越低,表明中老年居民的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越好;得分越高,則表明中老年居民的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越差。Eit代表中老年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個體教育不平等;Xit代表控制變量向量集,包括中老年居民的個體特征、社會保障、生活條件、健康行為、子女特征、社區特征和和省份變量。系數β1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反映教育水平及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響。如果系數β1顯著,說明教育水平及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健康有顯著影響。αi代表截距項;μit代表隨機擾動項。
四、實證分析
(一)基本回歸分析
1.對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的影響
表2模型1-模型3分別報告了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影響的隨機效應Order logistic模型估計結果,模型4-模型6則報告了Order logit模型估計結果。結果顯示,教育水平對中老年居民的SAH得分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提高絕對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中老年居民的自評健康,這與王兵、吳培材等學者的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
從個體教育不平等角度看,以Yitzhaki指數和Deaton指數測度的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的SAH得分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均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遭受教育不平等會明顯損害中老年居民的自評健康。這一結論證實個體教育不平等也會像收入和職業不平等一樣,對個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可能主要由以下兩方面原因造成:(1)個體遭受到越嚴重的教育不平等,往往意味著個體絕對教育水平越低,絕對教育水平低會通過收入水平、產出效率以及社會融入等多種途徑負向影響個體健康。(2)個體遭受到教育不平等程度越嚴重,自身感知社會排斥和壓力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從而有損自評健康。
2.對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
表3模型1-模型3分別報告了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影響的隨機效應模型估計結果,模型4-模型6則報告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估計結果。結果顯示,教育水平對中老年居民的CESD得分具有顯著負向影響,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提高絕對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中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這與溫興祥、董曉芳等學者的研究相一致,他們也證實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明顯改善中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
從個體教育不平等角度看,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與自評健康基本一致(Yitzhaki指數和Deaton指數對CESD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說明遭受個體教育不平等會導致中老年居民較差的心理健康。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負向影響可能主要來自社會排斥和心理壓力。教育不平等程度越嚴重,個體遭受社會排斥和壓力的可能性往往越大,進而有損個體心理健康。
(二)異質性回歸分析
本文從城鄉、性別和年齡階段對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與中老年居民健康的異質性影響進行了考察。表4報告了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城鄉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響。估計結果顯示,教育水平對農村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明顯大于城鎮中老年居民。上述結果驗證了“資源替代假說”(Resource substitution theory)。“資源替代假說”認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對個體健康的促進作用會在較少擁有其他類型社會資源的群體中更加顯著。因為這一群體處于社會資源占有劣勢,會對難得的教育資源有更大的依賴,從而在教育成就中獲益更多。相對于城鎮中老年居民,農村中老年居民處于教育資源占有劣勢,因而教育水平對他們的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相對更明顯。與教育水平對城鄉中老年居民健康影響不同的是,個體教育不平等對城鄉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具有顯著的消極影響,且其對城鎮中老年居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遠大于農村中老年居民。上述結果可能主要受到城鄉中老年居民交流互動和相對教育公平感知影響。相對于農村居民,城鎮居民交流互動相對更多,對相對教育水平和教育公平感知更為強烈,因而教育不平等對城鎮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更加明顯。
表5報告了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不同性別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響。估計結果表明,教育水平對女性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明顯大于男性中老年居民。CHARLS數據顯示,整體上女性中老年居民在教育資源方面處于劣勢。依據“資源替代假說”,處于社會資源占有劣勢的群體會對難得的教育資源有更大的依賴,從而在教育成就中獲益更多,因此教育水平對女性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相對更大的積極作用。個體教育不平等對女性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也比男性中老年居民大很多。這可能與女性整體上健康狀況較男性差,且女性對外界感知和反應明顯比男性強有關。
表6進一步報告了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年居民和老年居民健康的影響。估計結果顯示,教育水平對中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明顯要大于老年居民。上述結果符合“年齡平等假說”預期。“年齡平等假說”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方面的教育差異會逐漸減小。已有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對上述現象進行了解釋。第一,相對于中年居民群體,老年社會保障計劃可以部分抵消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積累的與教育有關的不利因素;第二,生命對教育水平的依賴隨著年齡增大逐漸降低。在老年人中,健康狀況的變化與年齡本身的關系比與教育程度的差異更為密切。相對于中年居民,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相對更差,且其改善的空間也相對更小。這必然會導致教育水平對其健康的積極效應相對較小。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也比老年居民要大得多。這應該與不同年齡段的個體和群體中其他成員交流和互動的緊密程度有關。相對于老年居民,中年居民與群體中其他成員交流和互動更為頻繁,因而其感知教育不平等和因教育不平等引起的社會排斥會更為強烈,進而對自身健康的消極影響也會更明顯。
五、研究結論及啟示
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本文實證考察了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我國中老年居民健康狀況的影響。得到如下主要結論:第一,教育水平對我國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但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卻具有消極影響:遭受較強程度教育不平等的中老年人的自評健康狀況相對更差,精神抑郁程度也更高,且這種影響在以不同指標測量個體教育不平等的情況下均存在。第二,教育水平、個體教育不平等對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存在顯著異質性:表現為教育水平對農村、女性和中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明顯要大于城鎮、男性和老年居民;同時,個體教育不平等對城鎮、女性和中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也要大于農村、男性和老年居民。
本文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第一,本文研究首先證實教育水平對中老年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啟示我們應進一步強化教育投資,提高居民的整體教育水平。第二,個體教育不平等對居民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啟示我們在強化教育擴展時,更應注重教育分布的不均問題。尤其是應進一步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政策,加強對特殊類型地區和特殊類型人群,如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投入,使他們也能夠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削減居民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借此從根本上減弱居民身心健康制約因素。第三,完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教育不平等主要通過心理感知不平等途徑損害居民身心健康。在有效改善教育客觀不平等的情況下,我們應通過多種途徑。
參考文獻:
[1]Richards H ,Barry R .U.S.Life Tables for 1990 by Sex,Race,and Education[J].Journal of Forensic Economics,1998,11(1):9-26.
[2]Jamie L.Lynch a,Paul T.von Hippe.An education gradient in health,a health gradient in education,or a confounded gradient in both?[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6,154:18-27.
[3]王茵,何秀榮.教育能否產生健康收益?——基于傾向分值匹配的異質性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5(05):55-61+72.
[4]聶偉,風笑天.教育有助于改善身心健康嗎?——基于江蘇省的數據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5,21(01):50-58.
[5]鄭莉,曾旭暉.教育的健康回報及其隊列差異——基于成長曲線模型的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8(02):69-79.
[6]Checchi D.Education,Inequality,and Income Inequality.Milan,Italy:University of Milan,Distributional Analysis Research Programme;2001.
[7]Sapolsky,R.M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Hierarchy on Primate Health[J].Science,2005,308(5722):648-652.
[8]Radloff,L.S .The CES-D Scale: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7,1(3):385-401.
[9]王兵,聶欣.經濟發展的健康成本:污水排放與農村中老年健康[J].金融研究,2016(03):59-73.
[10]吳培材.照料孫子女對城鄉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基于CHARLS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8(04):11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