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溫端政《中國俗語大辭典》為語料來源,結合語義發展的視角,從俗語的退隱與消失、俗語語義擴大、俗語語義轉移三個方面來嘗試探討俗語語義的發展變化,并對俗語辭典的編纂與完善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能夠拓寬我們對俗語研究的視野,給對外漢語俗語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俗語;語義演變;辭典編纂
俗語是在群眾生活中廣泛流行的通俗而定型的語句,屬于熟語的一種。大多數俗語都是勞動人民從生活經驗中創造出來的,簡潔凝練、含義豐富且在日常生活中常為人們所使用,因此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人們實踐范圍的擴大、思想觀念認識的改變,俗語的語義內容和語音形式也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前人對于俗語語義的發展演變情況研究較少,本文以溫端政《中國俗語大辭典》為研究對象,結合語義發展的視角,從俗語的退隱與消失、俗語語義擴大、俗語語義轉移三個方面來嘗試探討俗語語義的發展變化。這對于促進漢語俗語本體研究、啟發對外漢語俗語教學、完善俗語辭典的編纂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俗語的退隱與消失
由于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觀念認識的改變,使得包含舊事物、舊觀念的俗語,逐漸趨于閑置狀態,淡出人們的視野。在考察《中國俗語大辭典》后,據統計,退隱與消失的俗語大概有150個,現舉例分析如下:
(1)熬燈油
(2)拔香頭子
(3)瘋狗咬人無藥醫
(4)叉手不離方寸
(5)盜不過五女門
例(1)“熬燈油”舊指在晚上點油燈學習或做其他事情等。縱觀現如今的社會,油燈這一類事物早已基本派不上用場,故包含這一類舊事物的俗語也大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趨于退隱與閑置狀態。
例(2)舊時代江湖上的人們結拜,通常要燒香跪拜,告知天地,“拔香頭子”即把祭拜的香拔掉,表示雙方從此斷絕一切關系。這種結拜儀式在當今社會上已經絕跡,故這一類俗語也不再適用于今天。
例(3)“瘋狗咬人無藥醫”指舊時生產力落后,社會醫療水平不發達,被瘋狗咬過了的人,必死無疑,沒有藥可以醫治。縱觀今天,社會飛速進步發展,醫療水平顯著提升。過去被視為無藥可醫的各種疑難雜癥,今天都有了各種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治療措施。我們不僅有傳統的中醫,更是引進了見效快的西醫,甚至可以中西醫結合診治。該俗語反映的社會現實明顯與今天不再相吻合。
例(4)“叉手不離方寸”兩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是我國古代日常生活當中人們見面打招呼的一種禮儀。但現如今,人們多以微笑點頭或揮手致意,故包含該禮節的俗語今天也不再派上用場,退出歷史舞臺。
例(5)“盜不過五女門”舊時代的人們認為女兒多的人家一定很貧窮。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了舊社會的女性地位比較卑微,多受到人鄙視、輕蔑。很明顯,該俗語注定也將成為歷史詞。
二、俗語語義擴大
隨著人們實踐領域的擴大、交際的需求,俗語的語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考察《中國俗語大辭典》后,據統計,俗語語義較原來本義的基礎上擴大的俗語大概有152個。根據俗語本義與其比喻義或引申義所涉及到語義領域的不同,可以將俗語語義擴大的類型大致分為:由個別到一般、由指物到指人、由具體到抽象。以下將針對這三種類型逐一舉例論述。
(一)由個別到一般
(6)飽漢不知餓漢饑
(7)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8)不會打仗不吃糧,不會唱歌不賣糖
(9)吃米不忘種谷人
(10)讀書不離案頭,種地不離田頭
(11)強將下,無弱兵
例(6)指能吃飽喝足的人,是體會不到吃不上飯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后來也泛指身處良好、無憂無慮環境中的人,是感受不到其他人的痛苦的。
例(7)意思是說養花的人得費很大的功夫、精心呵護,才會有后來人們所能看到的盛景。后來泛指所有你能看到的光鮮亮麗的事物或景象背后,都暗含不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
例(8)指成為一名戰士就得會打仗,想要做生意就得會叫賣。后泛指不管做什么行業,都要有做該行業的本事。
例(9)指吃到米飯時不應當忘記播種人。后泛指對自己有過恩惠的人應當要銘記在心,心懷感恩之情。
例(10)指讀書就要有讀書的樣子,種地就要有種地的派頭。后泛指無論從事哪一行,都要一心一意、心無旁騖。
例(11)指有出色領導才能的將軍手下,是不會有軟弱無能的士兵的。后泛指在一個群體之中,領導者比較強悍有本領,下屬的能力也不會太差。
(二)由指物到指人
(12)打蛇打七寸
(13)老虎屁股——摸不得
(14)牛鼻子穿環——讓人家牽著走
(15)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
例(12)指打蛇就要命中它的要害,“七寸”即指蛇的心臟所在的地方。比喻要想成功打敗敵人,就要擊中其要害,一招制敵。
例(13)是說老虎的屁股是不能摸的。比喻有的人自以為很神氣、目空一切,這種人不要去招惹;也指人蠻橫得很,不好相處。
例(14)指人沒有主心骨,人云亦云。也指為情勢所迫,只能受其擺布。
例(15)指不管人有沒有傷害老虎的意思,老虎對人的攻擊性總是很強的。比喻出門在外,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應當要注意自我防范。
(三)由具體到抽象
(16)打悶雷
(17)青天里打下一個霹靂
(18)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19)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
(20)腳踩兩只船
例(16)、例(17)都是借助生活中某一自然現象延申到某種抽象行為。例(16)借“打悶雷”這一自然現象,來比喻不明真相,悶在心里面瞎猜;也比喻在精神上突遭打擊。例(17)比喻突然發生了了不得、很令人震驚或害怕的事情。
例(18)是由具體事物上升到抽象行為的概括。比喻人說話做事沒有條理秩序;也比喻什么事兒都摻和一點兒。
例(19)字面意思是指能把膿血吸出的膏藥,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好膏藥。用來比喻能真正解決棘手問題的辦法,才是真正的好辦法。
例(20)借助于腳踩兩條船這一具體行為,來比喻同時跟雙方保持某種特別的關系,一般含有貶義、責備意味。
三、俗語語義轉移
有些俗語在傳播的過程中因主客觀等原因誤傳、誤解,致使俗語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出現了新義,并且感情色彩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但由于社會約定俗成、文化心理因素影響等原因,這些俗語的語義反而固定下來,為人們所接受。整理發現,語義發生轉移的俗語,文章找到以下7個:
(21)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22)無奸不商
(23)無毒不丈夫
(24)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25)七不出門八不歸
(26)五大三粗
(27)不靠譜
例(21)漢語的讀音有區分意義的作用,漢字“為”的發音實則應讀二聲,而不是四聲。“為(wéi)”,是指“有所作為、修為”之意,“為(wèi)”,是表示行為的對象或目的,“為了”。將其翻譯成現代文是指,“一個人如果不注重自身內在品質的修養,不注重修德行善,將會被天地所不容,難以在這世間立足”。
例(22)意為沒有一個做生意的商人不是奸詐狡猾的。實則應為“無商不尖”,意思是說在古代,人們做生意,量好足量的米之后還會再額外加一點兒,致使量器里面原本呈平面的米會再鼓起來一點。久而久之,成為該行業心照不宣的一條規矩,沒有一個做生意賣米的商人不是這么做的。
例(23)指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心狠手辣,敢為其他人不敢為的事。原句出處應該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度”應表示“度量”而并非“毒”。
例(24)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女子”是指身邊受器重的紅人,并非特指女子,“小人”則是指與君子相反的人。孔子的原義是想表達作為一個家庭或國家的主人,管理人事,要注意處理好與身邊人的關系,并非是對女性的貶低和不尊重。
例(25)一般通俗地解釋為,每逢初七這天便不能離開家門,逢初八這天出去了就不要再回家,屬于一種禁忌習俗。原義應當是想表達在出門之前,一定要先做好這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同時,無論身在何處,要嚴格遵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信念,否則就無顏再回來面對自己的家人。
例(26)俗語中的“五大”是指雙手、雙腳大以及頭大;“三粗”是指腿粗、腰粗、脖子粗。該俗語原是指一個人的外型看著很結實強壯、高大魁梧,是一個褒義詞,后來才逐漸變成今天略帶有貶義色彩的俗語。
例(27)原是指一個人在演奏樂器時,不用依靠譜子,即興創作發揮就能演奏好樂曲,后來引申為技藝高超,是一個褒義詞。但現如今,該俗語常用來比喻不切實際的言論、意見、計劃等;有時也可用來形容一個人靠不住,辦事不穩妥等,語義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四、對俗語辭典編纂的啟示
俗語辭典的不斷完善與更新,主要是為了更加便利地服務于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與現代生活關系不密切的、處于退隱與閑置狀態的俗語,建議可刪除。對于新出現的常為人們所使用的俗語條目,應當與時俱進、及時補錄,如“床頭吵架床尾和”“酒好也怕巷子深”等。另外,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中國俗語大辭典》中出現的個別錯別字應當要注意,第589頁,俗語“馬上吃豬蹄——不知骨頭落哪里”(歇)釋義中,所提及的明·沈景應該是沈璟。“景”應為“璟”。沈景是清朝人,擅長畫山水畫;沈璟才是明朝人,戲曲家、曲論家,著有《義俠記》。
五、結語
研究俗語的語義發展變化,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現代漢語、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很多俗語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大指導與借鑒意義。文章通過列舉部分俗語條目,結合語義發展的視角從俗語的退隱與消失、俗語語義擴大、俗語語義轉移三個方面,來嘗試探討俗語語義的發展變化并提出對俗語辭典編纂的建議,以期能夠促進漢語俗語本體的研究,給對外漢語俗語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發。但由于俗語條目眾多且包羅萬象,文章在整理歸類時難免會有疏漏,分類也不夠詳盡細致,期待以后會出現更多的角度和示例進行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溫端政.中國俗語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希杰.詞匯演變發展的內因和外因[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3(04):20-26.
作者簡介:魏春曉,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