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互聯網經濟不斷壯大,靈活就業形式已成為我國勞動者實現就業的主要形式,同時也成為高校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現如今我國靈活就業勞動關系的非正規化、多元化、動態多變化等特征日益凸顯。現有勞動關系不太適用于靈活就業群體,使勞動者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關鍵字: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勞動關系
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互聯網經濟的不斷壯大,靈活就業形式已逐漸成為我國勞動者當今以及未來的主要就業形式,由于靈活就業形式的多樣、就業崗位增加速度明顯,逐漸成為各高校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靈活就業分為就業者主動從事和被動從事兩種形式。被動從事靈活就業的勞動者大多存在技能素質差、文化水平低、社會關系資源匱乏、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組織管理能力較弱等特點。因此,所從事工作一般勞動強度較大、勞動條件較差、工資水平較低、勞動權益保障不足,這部分勞動者多從事用工需求較大、人員要求不高的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處于勞動關系相對弱勢的一方。高校畢業生由于剛剛進入社會,社會資源匱乏,工作經驗與技能較差,因此一部分畢業生從事的屬于這類勞動型靈活就業。主動靈活就業者屬于高專業素質的稀缺型高水平勞動力。部分高校畢業生擁有高水平專業技能與素養,屬于主動靈活就業者和創業者。但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靈活就業者,都存在勞動雙方不嚴格按照合同規定行使相應的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勞動合同不能發揮出真正的約束和規范作用,現有勞動關系不適用于靈活就業群體的勞動關系,出現水土不服的癥狀,這就給勞動雙方勞動關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矛盾與新的問題也因此產生。新就業形態下我國高校畢業生所從事的靈活就業勞動關系主要特征表現在:
一、勞動關系的非正規化
新就業形勢下,靈活就業形式應運而生,進而愈加壯大,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者也越來越多。而靈活就業的雇主關系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雇主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因此有的具有勞動關系,有的不具有勞動關系。一些正規企業以完成一定任務為期限,通過臨時工、小時工等形式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這些就會具有勞動關系。但這類勞動關系多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不緊密,不與用人單位簽訂正規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隨時可能終止。不具有勞動關系的,如家政人員、護工、保潔等,大多存在勞動實質但沒有建立勞動的關系,這種情況大多存在的是勞務關系。同時越來越多勞動者選擇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這部分勞動者更加談不上勞動關系的建立了。非正規化的勞動關系使得大多數勞動者被排除在現行社會保障體系之外。
二、勞動關系的多元化
如今多種經濟形式并行發展,多種形式靈活多樣應運而生,勞動關系多元化特點越來越突出。靈活就業的崗位眾多且覆蓋面過廣,對勞動者年齡、性別、學歷、文化水平、技能、等相關要求不高,兼容性大。因此靈活就業的勞動關系更加具有多元化特點。有的有勞動單位但兩者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有的不存在單位或雇主,只存在勞務關系;有的存在多個勞動單位或雇主,即勞動者可以將勞動時間分配到不同用人單位,形成多個層次較復雜的勞動關系。而勞務派遣型就業,勞動合同的簽訂和雇傭關系建立都存在于勞動者與勞務派遣機構之中;但實際工作關系則存在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并接受用人單位管理,這就同時存在兩層勞動關系。兼職、彈性工作的增加,使得其建立的勞動關系呈現出彈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三、勞動關系的多層次化
靈活就業多層次勞動關系主要是分為主動和被動的靈活就業兩種。而高校畢業生多根據自身情況從事主動或被動靈活就業。主動靈活就業反映在勞動者出于改善生活條件的需要,自主選擇工作和生活的自由度擴大,這些工作自由且收入較高。被動靈活就業,往往出于生存的需要,大多工作條件、待遇、穩定性較差,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主動靈活就業者屬于稀缺型高水平勞動力,這部分勞動者更多的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且談判能力較高,敢于和企業進行談判,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部分就業者與企業的勞動關系比較和諧,這部分群體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爭議不大。但是被動靈活就業者大多為較低層次勞動力,供嚴重大于求,這些人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專業技能較弱且勞動權益意識較差。他們在勞動關系方面往往處于不利的地位,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新就業形勢下,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從事靈活就業,勞動關系的非正規化、多元化和多層次化特點日益凸顯,現有勞動關系不適用于靈活就業群體的勞動關系,需要全社會對其關注并尋求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吳紅艷.新職業與新就業:特點、影響及對策[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19(9):43-46.
[2]張善利,沈偉智.讓新職業充分釋放活力[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0(7):24-27.
[3]王文珍,李文靜.平臺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關系的影響[J]中國勞動,2017(01):4-12.
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課題新就業形態下靈活就業勞動者權益保障現狀、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RS-2021-1277)。
作者簡介:張斌(1987-),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