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寒
摘要:近年來,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也有了較大的改善,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一下如何更好的管理農村集體資產,讓百姓放心。
關鍵詞:資金管理;資產管理;資源管理
近年來,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也有了較大的改善,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現階段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作一些分析和研究,以便能更好的加強“三資”管理,更好的保障農民權益。
1 “三資”管理應遵循的原則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要充分體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主體地位,切實維護成員的權益。全面提升農村集體“三資”制度化、規范化、民主化、網絡化管理水平,創新管理方式,促進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和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持續增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必須堅持民主原則,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資金、資產、資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權、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堅持公開的原則,資金的使用和收益應當向全體成員公開,資產和資源的承包、租賃、出讓應當實行招標投標和公開競價;必須堅持成員受益的原則,遵循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規律和特點,采取不同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節本增效,確保資金、資產、資源的安全性和保值性,讓農民群眾隨著集體經濟壯大,得到更多的實惠。
2 “三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財務管理不規范。農村集體財務管理使用方面存在以權謀私、虛報冒領、貪污侵占、私設“小金庫”、 票據不合格、白條入帳等問題。
(2)“三資”底數不清、產權不明晰。
(3)資產交易暗箱操作、資源合同管理不規范。一些資源發包存在優親厚友的現象,沒有做到公開、公正、公平。
(4)村務、財務公開不到位。不能及時公開村務、財務等信息,或者公開的不完整,敷衍了事。
(5)審計監督缺失。
(6)鄉鎮農業農村部門業務人員不足。
3 加強“三資”管理的方法和對策
3.1 加強財務管理,規范村級集體資金管理
多年來,村級財務一直實行“村帳鎮代理”模式,鎮農業農村部門通過“三資”管理系統實行網絡記帳,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后,村集體與鎮農業農村部門在相互協商的基礎上訂立書面委托協議,保持集體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和收益權“四權不變”。鎮農業農村部門在農商行給每個村都設立單獨的帳戶,用于辦理日常轉帳和現金收付等業務,建立代理資金內部控制制度,確保集體資金安全。近年來,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村務卡”結算模式,實現非現金結算,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委會)在當地金融機構辦理銀行卡,村務活動全部收支通過“村務卡”帳戶進行,實行村級財務“全監管”,提高資金管理使用的安全性和透明度。村務活動一切收入、包括所有資產、資源經營收入、企業上繳利潤、“四荒拍賣”收入,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劃撥、救濟扶貧資金,征用土地補償費,以及向農民收取的“一事一議”資金、醫療保險、工程水費、回收債權等,全部及時入帳核算,全部統一存入“村務卡”帳戶,每個村只能開設一個銀行帳戶,嚴禁設立帳外帳或“小金庫”。村居設置專職財務人員,實行報帳制。資金進出必須全部通過“村務卡”,并依據金融機構實時對帳信息,結合陽光村務平臺系統對資金收支情況進行監控。“村務卡”所辦理的全部業務,必須通過發卡銀行收支信息短信告知村級資金管理部門負責人、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會計等相關人員,做好實時監督。村居一切現金收款業務,均需開據機打票據私章及公章,所收取的現金當日要及時存入“村務卡”帳戶,不得坐收坐支,做到“凡收必繳,先繳后用、按需支取”,全面實行“村務卡”實現非現金化結算。村印鑒由代理機構和村集體各保管一枚,實行“雙印鑒”支取資金,入帳的票據要用稅務部門開具的正規發票,堅決杜絕“白條”入帳,杜絕不合規的無效票據入帳。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的轉移支付資金、土地征用補償費、各級財政項目資金、補助補貼、扶貧款等;村級集體的資產、資源發包經營上交款等各種款項須及時入帳管理;其他單位和個人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不涉稅的經濟往來款項及社會捐贈等必須使用機打“江蘇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結算憑證”,否則無效。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進一步規范會計委派代理制,健全會計委托代理機構,明確會計委托代理范圍,不斷完善委托代理帳務處理程序。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經濟業務量較大的行政村,或實行村帳鄉鎮代理,但鄉鎮記帳能力滿足不了工作要求的,可以由縣鎮財政統一購買服務,由村集體經濟(村委會)與中介機構簽訂委托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探索開展村級財務委托中介機構代理模式,鄉鎮農業農村部門對村級財務將僅承擔業務指導和管理監督職責。
3.2 明晰產權,并做好登記
通過清產核資,核清家底,通過成員界定,明晰產權,做到帳實、帳款、帳帳相符,并將清理后的資產登記造冊,建立臺帳。全面清查核實農村集體各類資產存量、價值和使用情況,切實明晰集體資產所有權,摸清集體家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保持集體資產的完整性,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財產權益。對于那些簽訂不合規的合同,應按“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界定其權屬。定期進行資產清查,并且實行動態管理。通過清產核資,使村“兩委”成員對加強村級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許多村在原有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了財務、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資產臺帳,對清產核資發現和暴露的問題及管理漏洞,有針對性研究策略,制定改進措施,提升了集體資產管理水平。要不斷完善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規則,明確規范交易行為、交易流程,并由鎮農業農村部門審核后進場交易,并及時公開公示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信息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信息進行對比。
3.3 完善農村集體資源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集體資源登記制度,對于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水面、灘面地、林地等資源都要做好臺帳登記,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以及發生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事項等重點記錄。經濟合同及有關資料應及時歸檔并報鎮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備案。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收益、土地占用補償款等款項都要納入帳內核算,嚴格實行專戶存儲、專帳管理、專款專用、專項審計。全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村集體組織的土地流轉、“四荒地”發包、水面發包、集體資產使用權出租、村涉農資金工程項目等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交易,必須全部進入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公開交易。
3.4 加強集體“三資”監督管理
應加強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情況的監督,對發現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以權謀私、弄虛作假,玩忽職守造成集體資產流失的要給予嚴厲的懲罰。 根據不同時間段數據,分析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實時監督農村集體“三資”運行情況,對不規范的違規操作要拒絕受理,對承包合同中規定的承包年限、收款時限等條款履行情況隨時預警提示。村設立電子觸摸屏,方便農民群眾隨時查詢村級財務狀況。實現數據實時傳遞、實時查詢,監管動態化。
3.5 規范農村集體經濟審計
加強農村集體財務審計監督工作,有利于健全和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機制,促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有利于發現村級組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聘用在職和退休財務人員為兼職審計人員,組成相對穩定的審計隊伍,定期進行審計,及時發現問題,審計內容大概有:村級專項資金有無違規截留、挪用、侵占等問題,村集體收入是否及時、足額入帳,有無坐收坐支現象的發生,各項支出手續是否完備,是否履行民主理財程序,財務公開是否全面、真實、及時。村集體生產經營和建設項目的發包是否公開招投標,有無徇私舞弊等問題,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使用中是否有侵占、挪用、私分集體資金和私設“帳外帳”、“小金庫”等問題。造成農村集體“三資”損失或產生不良影響,應當予以問責。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要完善“三資”管理平臺,確保資金、資產、資源信息全面納入平臺管理,要充分利用 “三資四化”監管網絡,實現系統數據及時更新,充分利用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現代方式,將村務、政務、財務以及上級政策及時宣傳到全體百姓,讓農民心中有本“明白帳”。并不斷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和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制度,確保資金、資產、資源信息全面納入平臺管理。創新村級財務核算模式和監管方式,形成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管理民主、監督到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陳德容.完善農村基礎治理的“三資四化”新機制探索[J].領導科學,2010(3):16-17.
[2] 陳曉華.扎實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建設[J].農村經營管理,2010(9):6-10.
[3] 侯志久.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信息化探究[J].農業經濟,2015(4):30-31.
[4] 徐兆芳,朱正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實踐與探索[J].江蘇農村經濟,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