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平



摘 要 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范載體,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選擇和重要途徑。概述了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背景、功能特征及發展歷程,分析了瀘州市江陽區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總結其園區建設經驗,并與周邊的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進行了比較,指出其優勢與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產學研用融合不夠,農業集約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務平臺功能不足,品牌效應不突出,旅游資源挖掘不夠),提出了瀘州市江陽區農業科技園區發展建議:聚集科技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4A級優秀旅游景區。
關鍵詞 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問題;建議;瀘州市江陽區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2.031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十三五”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規劃》均提出要進一步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發展,科技部等六部門共同制定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5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對促進鄉村振興與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分析了瀘州市江陽區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總結了園區建設好的做法,并與周邊的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進行了比較,指出其優勢與不足,提出了瀘州市江陽區農業科技園區發展建議。
1? 農業科技園區的功能特征
1.1? 政策背景及必要性
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范載體,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選擇和重要途徑。2000年,科技部聯合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銀行等部門,啟動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也多次對園區工作做出部署。農業科技園區為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之后,園區建設對促進鄉村振興與創新發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更多的政策資源、項目資金都將向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鄉村全面振興發展集聚。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十三五”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規劃》均提出要進一步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發展,科技部等六部門又共同制定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5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計劃到2020年,構建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引領,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基礎的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特色鮮明、創新發展的農業科技園區體系,到2025年,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300個,帶動省級園區發展到3 000個,把園區建設成為農業科技成果培育與轉移轉化的創新高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其服務集聚的核心載體,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陣地,產城產鎮產村融合發展與農村綜合改革的示范典型。
1.2? 農業科技園區的作用與特點
農業科技園區以科技為先導、項目為載體、企業為依托、人才為基礎、效益為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綜合平臺,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的,用現代工業裝備武裝的,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經營的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具備高、新、集、融四大特點,即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綜合經濟效益高;技術新、模式新、機制新、制度新;技術密集、資金匯集、產業聚集;科技、生產、市場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產城產鎮產村融合。
農業科技園區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主要發揮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典型示范作用,探索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轉變的路徑,具備創新創業、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轉化推廣和職業農民培訓四大功能。
1.3? 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歷程
農業科技園區經歷了試點建設(2001—2005年)、全面推進(2006—2011年)、創新發展(2012年至今)三個階段,目前已經邁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底,已批準建設了270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顯著的園區發展格局。比較典型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如山東壽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打造中國蔬菜硅谷”為目標,擁有占地萬畝國家4A級旅游景區——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壽光模式”;黑龍江大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中國飯碗”多裝“大慶糧食”為方向,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理念,打造玉米、水稻、雜糧示范區,實現由“原字號”向“高精尖”發展;重慶忠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科技創新縱深推進柑橘產業發展,實現“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和皮渣高值化利用”,打造“忠橙”區域品牌,創建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有樂山、雅安、宜賓、內江、南充、巴中、遂寧、綿陽、廣安、德陽、成都等11地市成功申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20年,四川省科技廳對全省2001年以來獲批建設的93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開展了綜合評估,結果為優秀園區20個,達標園區26個,不達標園區5個,未參與評估、自動放棄園區資格42個。
2? 瀘州市江陽區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情況
2.1? 概況
2011年,四川省科技廳批復瀘州市江陽區建設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現已建成黃艤和董允壩兩個核心示范區。
黃艤示范區圍繞釀酒專用高粱、桂圓為主導產業,通過科技引領,園區示范帶動,建成了333.3 hm2的有機高粱和優質桂圓示范基地;園區二產以釀酒工業為基礎,立足瀘州白酒集中發展區全產業鏈發展,建立了10萬噸固態白酒釀造基地及配套的包材印務等配套產業;園區三產以文化旅游、會展博覽、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目前,園區建成了1個國家級固態釀造中心、1個國家級酒檢中心、1個酒類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省級眾創空間、1個國家級星創天地,培育院士工作站1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1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2家,組建了白酒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利服務等科技服務機構10個,積極開發果酒、養生保健酒、中藥材泡制酒等飲料食品,延伸白酒產業鏈。
董允壩示范區以優質蔬菜為主導產業,集都市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園區按照“八區一帶”,集中打造種植推廣區、環境涵養區、新村示范區、研發展示區、電商物流區、水生蔬菜區、創業孵化區、農莊體驗區及名優水果帶。園區規劃面積1 333.3 hm2,已建成面積866.7 hm2,發展露地蔬菜基地400 hm2、水果基地200 hm2、稻魚蟹種養基地133.3 hm2、智能溫室大棚蔬菜20 hm2、農民雙創孵化園20 hm2、農產品加工中心13.3 hm2。配套建設了冷藏庫、冷藏車、農產品配送中心等設施設備,擁有拖拉機、播種機、脫粒機、旋耕機、烘干機、無人機等農業機械。園區已建成物聯網監控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遠程視頻監控平臺等設施設備。董允壩示范區是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典案例和示范基地、省級農業主題公園——董允壩蔬式生活主題公園、省級科普基地、首批港澳蔬菜直供試點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董允壩蔬菜產業促進鄉村振興之路,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鄉村振興案例進行推廣。
2.2? 主要做法和經驗
2.2.1 政府推動,政策扶持是園區加快發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制定園區規劃的基礎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政策和資金層面推動園區的發展,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進行園區建設、管理和運營。江陽區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成立了園區領導小組,先后抽調人員組建了“四川省瀘州老窖集團現代農業開發區管委會”“瀘州市江陽區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等管理服務機構,所在鄉鎮也成立相應協調工作領導小組。
2)由區政府和瀘州老窖公司共同出資1 000萬元,成立“瀘州紅高粱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由江陽區國資公司出資組建了“瀘州董允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現園區農業產業的公司化運作。
3)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科技創新方面,先后出臺支持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建設和發展的優惠政策;在資金投入方面,及時出臺財政專項資金、涉農資金整合、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政策文件。通過爭取國省市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各類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及市、區政府投融資擔保等形式,有力確保了核心區、示范區投資建設的資金保障。
2.2.2? 企業主導,政企合作是園區發展的重要支撐
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投資和市場主體,應充分發揮好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示范輻射作用,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江陽區高度重視政企合作推動園區建設工作。瀘州老窖公司作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方面將園區作為公司打造高端白酒的原糧基地,在園區成功轉化多個高粱新品種,發展訂單生產,建立了公司、農民合作社、種植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另一方面,依托瀘州老窖集團的市場化運作,在黃艤鎮建成了酒業集中發展區,形成了完備的白酒產業鏈,把白酒產業和黃艤鎮融為一體,實現了產城融合,白酒產業反哺現代農業。董允壩現代農業園區把分水嶺鎮、彌陀鎮的7個行政村融為一體,實現了產村一體。園區通過土地流轉、農戶集中遷建、就地就業等措施,在解決園區內失地農民安居的同時,還吸引了近2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入園就業,破解了農村發展的若干難題。
2.2.3? 院企合作,技術創新為園區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園區管委會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持續深化與高校院所的技術合作,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對人才、技術、現代營銷方式等要素的不斷優化,推動科技園區長遠發展。多年以來,江陽區各農業園區及相關企業加大了與四川農大、四川省農科院、成都市農科院、重慶市農科院、西南大學等高校院所的聯系,聯合建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創新型科研機構、產業創新聯盟等合作平臺,積極示范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聯合實施相關產學研項目,江陽區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步伐不斷加快,已成為相關農業科研院所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和新成果的重要轉化基地,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2.2.4? 農戶參與,產業化運作是園區發展的必然要求
園區應整合社會資源,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優勢,優化生產機具、人力資源、市場供給等生產要素配置,通過勞務用工、民企合作、資金互助等,做大做強合作組織,讓農戶更多地參與到科技園區建設的各個環節中,讓農戶共享園區發展成果,最終實現“雙贏”。
黃艤示范區按照“依龍頭、育專合、聯農戶、建基地、強標準、推有機、壯品牌、富農民、興鄉村”的思路,動員、引導和幫助農民組建有機高粱生產專業合作社;瀘州老窖公司通過訂單、發放預購訂金等形式,由簡單的農產品買賣關系向緊密或比較緊密的新型利益合作關系轉變,推進了園區產業發展,增強了園區農民群眾增收致富能力。
董允壩示范區引進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重慶衡杉文化公司、四川森焱農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打造樣板,同時積極培育瀘州綠陽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陽光公司等本土企業,扶持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依托農副產品加工中心,吸引瀘州泰豐種業有限公司、瀘州竹芯食品有限公司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大力發展倉儲配送、冷鏈物流等業態,實現了園區內農產品港澳直銷。注冊了“董允壩”“江之陽”“傘里”等商標,培育鄧桂、竹芯、泰豐等企業品牌。同時,園區引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40余個,推行“大園區、小業主”的運作模式,大力發展(10~50)×667 m2規模的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激發家庭經營活力。
轄區農戶以土地入股,每年可獲得“保底收益+盈利股紅+入園務工+農家樂經營”等4份收入,2019年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 200元,比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098元高出5 102元。
2.3? 與周邊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對比
2.3.1 周邊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基本情況
瀘州市周邊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有四川宜賓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四川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重慶永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重慶江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基本信息見表1。
2.3.2? 與省內18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對比
在2020年四川省的93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綜合評估中,江陽園區被評為優秀(排名第17位)。與省內排名前18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對比分析(見表2),可以看出:江陽園區在科技項目和平臺搭建的投入較大,形成的標準規范和引進推廣的科技成果較多,園區總產值具有明顯優勢;但在研發經費、引進專家方面的投入相對偏少,創新主體聚集程度不高,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偏少,發明專利和“三品一標”產出較少,帶動農民增收方面也需要加強。
2.3.3? 與省內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對比分析
與四川省的10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019年度創新能力監測數據進行對比(見表3),發現江陽園區目前在創新投入、主體聚集和轉化推廣等方面,距離國家園區還有不小的差距,亟需加大研發投入,大力吸引和培育企業,著力開展成果引進示范推廣;因把酒業集中發展區的釀酒加工產值效益計算在內,加之江陽區城郊型農業產業結構,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園區經濟效益具有明顯比較優勢。
3? 存在問題
3.1? 產學研用融合不夠
園區內創新轉化載體、平臺等雖有所發展,但還未形成體系,吸引大院大所實質性入駐園區建設研發平臺的力度需進一步加強;園區入駐企業(業主)、專業合作社、從業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引領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思維滯后,產學研用尚處于較松散的狀態,急需更新創新觀念、構建創新平臺、激活創新機制、整合創新資源、共享創新成果,促進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
3.2? 農業集約化程度不高
園區入駐企業不多,科技型企業集聚程度嚴重不足,技術密集、產業聚集程度低,導致園區果蔬產業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產業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足,規模效應不強。蔬菜、水果產業在創新能力、產業鏈延伸和綜合效益方面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要有針對性地招引科技型龍頭企業,尤其是需要加大力度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降低生產和流通成本,提高集約化程度和經濟效益。
3.3? 公共服務平臺功能不足
目前,園區公共服務、創業孵化、展示示范、轉化推廣、科技培訓等功能雖已建成,但尚不完善,彰顯園區特色和亮點的高效農業、高端農業場景等有待進一步打造、豐滿和完善。
3.4? 品牌效應不突出
在果蔬產業上存在品牌不響、社會知名度和認可度不高等問題,需進一步加大品牌的宣傳和培育力度。“江之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董允壩綠色產品產地認證品牌、知名商標等品牌效應尚未得到充分體現,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對公用品牌的利用率不高,應盡快建立品牌商標互認互用機制。
3.5? 旅游資源挖掘不夠
地方特色的旅游歷史文化底蘊研究不深、挖掘不夠,缺乏展示度和吸引力,園區與酒城文化、紅色旅游文化、油傘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現代都市農業文化等旅游資源未能實現深度融合,休閑觀光旅游的體驗方式比較單調、內容不夠豐富、吸引力不強,園區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占比較低。
4? 發展建議
隨著國家對長江經濟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一系列的戰略規劃和部署,瀘州市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全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先進區”成為迫切的任務。為把江陽區農業科技園區打造成有影響、有特色,可借鑒、可共享的樣板,提出如下發展建議。
4.1? 聚集科技資源,強化科技支撐
堅持科技引領,著力引導創新要素向園區集聚,建好創新平臺,提升服務能力,實現出成果和用成果的有機統一。
1)加強科技投入,激活用人機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發揮高端人才的領軍作用,激勵科技人員研發新品種、新技術,強化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開發,推動科技成果在園區轉化。
2)加強與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立足園區長遠發展,搭建研發大平臺,開展科技大合作,建設農業科研基地和實訓基地;同時,依托各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和載體,結合產業發展需要和生產實際,以提高農民的科技應用能力為目標,聯合培養大批鄉土科技人才和技術能手,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4.2? 加強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進園區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集中力量開展質量體系認證、食品安全認證,強化標準化生產,實施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耕、種、管、收綠色生產模式,推動江陽區優質蔬菜、特色水果等優勢產業提檔升級。逐步推進都市現代農業、品牌農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現代農業水平。
1)通過旅游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深度融合,用好“中國酒城”這張城市名片,進一步提高“瀘州老窖”“郎酒”等白酒品牌價值,提升“江之陽”“董允壩”等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發揮瀘桂、鄧桂、分水油紙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知名品牌的作用。
2)積極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利用“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引導周邊地區向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高效化、生態化方向轉變,促進產前、產中、產后協調發展,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幅度提升園區的產品競爭力。
3)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強化龍頭企業的創新意識。圍繞產業培育創新主體,催生新的業態和模式,結合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創新物流體系,突出創新鏈,支撐產業鏈,激活人才鏈,提升價值鏈,分享利益鏈,把園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地,有序推進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4.3? 打造國家4A級優秀旅游景區
以董允壩現代農業園區2020年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深度挖掘中國酒城文化、紅色文化、董允故里、分水油紙傘、張壩桂圓、合江荔枝等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園區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和人文景觀,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提高服務質量,使之成為“中國酒城·醉美瀘州”旅游產業的亮點熱點和經濟增長點,拓寬農民增收路子。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