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英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發展,如同海綿一樣吸收外界的信息。這個階段,學校、家庭、班主任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成長為健康陽光善良的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展。
關鍵詞:家校共育;小學;良好習慣
一、加強宣傳教育,喚醒家校共育意識
許多家長缺乏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意識,如果家長無法認識到家校共育的價值和意義,沒有積極引導學生,那么僅靠學校教育和班主任引導是不行的。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的前提下,采取差異化方法實施宣傳教育,提升學生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意識。
二、制定目標,構建家校溝通機制
在家校共育中,首先制定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目標,設置教育檢驗標準。家庭和學校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情況制定目標,明確具體培養內容。家長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孩子平時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己家長的影響。班主任需要定期告知家長學生在學校中的情況,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教育氛圍;學校要提升和家長溝通的頻率,靈活使用微信平臺、電話等方式進行溝通,反饋和交流孩子平時的行為習慣問題,交換彼此的建議和意見,并且針對問題采取有效解決措施,保障家校共育的效果和水平。
三、創造環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學生的行為習慣受環境影響,家長應提升認識;在構建家庭環境時,重視家庭氛圍的民主、和諧,讓孩子守規矩;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把家里收拾干凈,讓孩子獲得安全的運動區、明亮的閱讀區和安靜的學習區;家庭成員之間要寬容和理解,保持和諧的家庭關系,在家庭生活中互相幫助;家長和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家庭學習制度,家長要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關心孩子的成長,重視和孩子的平等對話;要盡可能和學生達成共識,讓學生從內心認可家庭教育;在學校,要充分利用宣傳板和廣播宣傳好人好事、道德修養、文明禮儀和校園文化,以期影響學生,為學生的良好習慣形成奠定基礎。
四、做好示范,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
家長和班主任都需要關注自己的形象和日常行為,用自己的榜樣作用來影響學生,用自己的實踐行為引導學生。小學生善于模仿、樂于模仿,但是,他們的辨別能力并不強,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學生都有較大的模仿興趣。對此,教師和家長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為孩子做好示范。
五、結語
不論是家長還是班主任,都要認識到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意義,通過制定完善的合作機制、落實有效措施,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構建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合作關系。在教育實踐中,開辟行之有效的家校溝通渠道,發揮學校和家庭兩個層面的力量,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羅 ?欣)
參考文獻:
[1]李春英. 家校合作在小學班主任日常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新課程,2021(15):229.
[2]朱曦,鄭哲. 家校共育兒童正確的金錢觀[J]. 大學(研究版),2020(0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