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閩

科技日新月異,本文從利用信息化技術變革英語課后學習方式的角度,淺談信息化技術在英語課后學習方式的運用。
一、信息化課后學習方式運用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多模態教學提倡將圖片、音樂、視頻等非文字符號與文字符號相結合,營造多元學習環境,激發和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信息化條件下,充分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展示的多樣性、使用的便捷性等,教師設置多樣的信息化課后學習方式,以滿足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從而增強學習興趣。
(二)有利于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
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發展的教學”。傳統教學下,很難實施有效的差異化教學。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能將學生依據不同的知識水平分組,再依據不同組別,教師一鍵推送不同課后學習內容。同時,教師也可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給予不同反饋,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二、信息化課后學習方式實踐
(一)信息化課后學習方式制訂的標準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該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諸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教師要利用信息化技術,從聽、說、讀、寫四個角度,綜合練習英語知識,真正有效落實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
(二)信息化課后學習方式的內容
筆者一般利用以下三種方式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語法知識的課后掌握與突破:(1)總結——學生觀看個性化微課;(2)練習——完成App差異化的作業;(3)運用——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英語配音。同時,基于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在課后學習方式的布置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服務于差異化教學。
1.課后微課總結
以比較級知識學習為例,課后作業是學生觀看微課。微課,在呈現知識點時,具有更強的精簡化特點,短小精悍、傳播快。
首先,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自行觀看微課,通過回看、快進等自由操作方式,對于疑惑點一一突破。學生若存在課堂學習跟不上的情形,課后找教師問,也擔心同學的嘲諷,所以,課后自由地回看微課,不僅能掌握知識點,更能增強學習信心。
其次,尊重學生個體學習差異。差異化發展是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必然要求,立足全體學生的實際學習表現,差異化處理課程目標、學習任務和教學評價方式,力求促進全體學生都可以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該比較級微課,教師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需求,進行了差異化的內容安排,涵蓋了兩個模塊:(1)針對全體學生的比較級基礎知識:定義、用法等;(2)針對學優生的拓展知識。大家各取所求,既讓學困生彌補知識短板,也讓學優生有所提高。
2.App精準答題
網絡上有海量題庫,可供教師自主選題、推送,并能及時得到答題反饋。以比較級課后學習為例,根據App反饋,在much ,even, a lot 等詞修飾比較級的知識點上,學生掌握效果不理想,于是筆者針對性地選題,再次推送給學生。這徹底改變了以完成一份完整試卷為形式的傳統作業布置模式,而是針對一個知識點,縱向深入學習、拓展,直到App反饋正確率高達95%,余下個別學生,根據反饋名單,教師再個別輔導。
通過實踐發現,與紙質習題相比,學生App答題獲益良多。首先,學生可以得到及時反饋。知識的學習與運用,需要及時的反饋,才能更好地記憶。在信息化的App上,學生完成習題后,App自動批改,學生馬上知道自己的薄弱點,并加以訂正,提高了學生的課后學習效率。其次,協助教師得到錯題率。大數據時代,教學也需要數據化,才能更有針對性。教師根據App反饋的錯題率,迅速定位易錯題、難題,及時讓學生舉一反三。第三,精準定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根據App信息反饋,記錄下回答正確的學生,由該生講評,給該生表現的機會,增強該生的榮譽感。
3.趣配音運用知識點
語法學習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配音App,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法知識點。比如,作者推送一首英文歌曲的英語配音,美劇主題曲Young Sheldon。讓學生在真實情景當中,感知英語比較級的語用意義,并關注英語比較級的形式;同時該歌曲旋律簡單,即使學困生也能把第一句背出來,改善了與課堂的疏離感,增強了自信心。
語法學習是為了服務于語言交際,是為了更精準地表達個人觀點、描述事物現象。所以,語法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概念解釋、用法講解以及題海戰術,更應該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感受語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真切地感知語言精準表達的魅力。而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比如配音,非常及時和必要。
三、結語
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從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效率以及知識點檢測上,都能發現學生學習效果的巨大改善。隨著科技發展,教師應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課后學習方式上,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補充課堂短板。
參考文獻:
[1]馮麗.初中英語教學發展性學生評價實施現狀調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2]張金英.多模態理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交際,2020,(15):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