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赟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是提升學生素質的關鍵一環,但是從目前實際來看,部分教師在信息技術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方面還沒有很高的認識,重視知識本身而忽略信息素養的滲透和培養在教學環節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與培養學生網絡學習能力提出幾點參考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學生;網絡;學習能力
初中作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關鍵階段,需要教師在教學環節予以足夠重視,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幫助他們提升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讓信息技術教學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其一,在初中信息技術實踐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對于強大的網絡資源利用程度低或者沒有找到有效利用的途徑。其二,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自制性,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及探究能力都很匱乏。其三,在當前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的普及與運用早已融入大眾視野與生活中。但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教師也無法有效掌握學生當前學習狀態。所以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思想,能夠與時俱進,融入當前先進教學理念,有效利用翻轉課堂以及項目式教學等方式,通過培養學生網絡學習能力,讓他們擁有更豐富的學識以及實操能力,以便適應時代發展,為以后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網絡學習能力的方式
1.在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利用網絡搜索指南和網絡圖書館,獲取網絡中適用于教學活動且適用于學生發展的資源,幫助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教學對自身的有利作用。比如,在特殊時期,通過微課增加學生的互動體驗式學習興趣,在線下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或搭建平臺、創建途徑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又如,當前教學中涉及的包括python、開源硬件編程、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可以收集適合初中學生的學習資源并共享,及時通過學習交流平臺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將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也完成日常教學任務。
2.合理利用信息軟件,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具備實際操作能力,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環節合理劃分時間,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將重點內容講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實踐找到理論知識的運用原理。老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針對性地予以解答,讓學生增強探索能力,保持在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收集當前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熱門新聞及話題,利用現在的QQ及微信或者FTP網頁等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存儲和傳輸。對于在信息教學中涉及的網頁制作、軟件編程等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渠道獲取最新相關信息,對于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教師及時歸納總結,通過網上交流平臺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3.實現網絡空間的課內外教學活動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該貫徹落實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需要,通過學校的信息平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在線學習,在線考試等。利用網絡實現空間及地域上的資源整合,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內容進行信息交流,構成一個空間學習共同體。在課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讓他們通過網絡尋找的答案在生活中得以驗證更能激發他們進行網絡學習的動力,進而實現全面發展。教師可以通過項目式教學,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對獨立的若干項目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從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最終評價進行組織學習。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尋找所有問題的來源并策劃對應的解決方法,讓學生之間能夠在團隊合作中互幫互助,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和處理,教師適當加以引導,進而培養學生網絡學習與運用能力。
4.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融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讓他們認識到網絡的雙面性,在教學環節要幫助學生了解正確運用網絡及獲取網絡資源的有效途徑。比如,落實翻轉課堂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課外通過網絡學習教學內容,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讓課堂變成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不斷培養學生的網絡探究能力。例如,在人工智能等教學內容的學習中,可以由學生自行組織課堂,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人工智能的實例和應用并自行探究什么是人工智能,并進行總結和展示。將主動權交由學生,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結合多種信息技術工具和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將生活實際與信息技術教學有機結合,通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培養他們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劉成明.探究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