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翁
文以載道。千百年前的古圣先賢將所堅守的“志”與“道”寫入文章之中,流傳至今,成為我們與之跨時空進行交流的通道。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國固有的文化,體認中國古代先賢的情意與思想,擁有民族文化底蘊。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一些古書,培育著咱們的祖先,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料,才不至于無本?!盵1]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似乎成了痼疾。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不感興趣,教師難以調動課堂氣氛。何以造成如此尷尬的局面?首先,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朗讀、背誦、翻譯、問答、討論、查閱工具書等文言文教學的常規做法雖然不乏課堂問答和學生討論這類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但是選擇性的解釋翻譯、逐字逐句解釋翻譯這樣的做法比例相當高。至于朗讀,教師真正著意于欣賞性的朗讀可能并不多,更多的是以“背誦”為目的,以便考試時可以準確地默寫出來。其次,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單純地強調文言文的工具性。學生把文言文只當作考點去記,課堂上所做的事情基本集中在對“文言”的學習,而弱化了對“文學”與“文化”的學習。實際上,有不少的字詞講解同讀懂文章并無必然關系。教師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受多年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
如何走出應試教育的迷思,回歸文言文教學的本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引入源頭活水,讓文言文課堂煥發生命力。
一、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習最大的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中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師總是限制他們的思維,不斷強調字詞解釋的準確、語法的重要和翻譯的規范,只會讓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刻板、枯燥的課堂教學中慢慢枯萎。教師可以將作者的身世、遭遇,作品的寫作背景和與作品相關的逸聞趣事引入課堂,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交流,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也可以適當使用多媒體,如播放與作品相關的影視資源、文藝表演、音樂作品、書法繪畫作品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而產生領會文言文內涵的渴望。
二、將朗讀落到實處,提高學生感悟文言文的能力
“不少文言文,用優美、精湛的文筆表達出某種高尚的思想情操,至今讀來,仍有相當強烈的感染力,仍有極為精妙的音韻美。正因為如此,只是閱讀,就顯得不足了,而朗讀它,往往能品其所言,得其所未言,比起白話文的朗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盵2]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課文,皆是經久傳誦的經典名篇。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適合以該類文章作為自身對文章的美感體驗,強化對文言文的理解,從而加深對文章底蘊及內涵的把握。初讀課文,可以采取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或名家示范朗讀、學生跟讀、配樂朗讀等方式,指導學生讀準、讀順、讀出節奏,感受文言文的音韻之美,體會文言文獨特的韻味,形成對課文的感性認識。在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分小組朗讀、對話式朗讀等方式,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讀出態度、讀出情感,鼓勵學生互相評價,以朗讀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深層理解。
三、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
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比绻處熤恢塾诳荚嚨男枰?,而不是學生的長遠發展,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被弱化。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去閱讀領悟,教師大可不必花大量時間對文本進行講解。教師要當好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只做點撥、釋疑,鼓勵學生對文本作出個性化解讀,“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能夠獨立閱讀,敢想敢說,才能實現個性化、自主性和探究性的閱讀,才能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重視文言文的人文性
“為載道、明道而寫作,是古代文人的自覺追求。而閱讀文言文,從文字中把握其‘所言志‘所載道,也是文言文閱讀的必然要求,亦是達成目標的根本路徑?!盵3]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內涵,了解古人的精神與追求,感受作品的文化韻味。如教學《岳陽樓記》時,不但要引導學生理解文中所繪之景,而且要引導學生明白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再如,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通過把握人物說話的語氣、說話的情態、發怒的表現感受唐雎為維護國家尊嚴,忠于使命、不畏強暴、一身正氣、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人物形象。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作為古代經典的自身價值以及當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現實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讓學生形成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并對經典的傳承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48.
[2]張頌.朗讀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32.
[3]童志斌.以“辭章”為核心的文言文閱讀教學[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6(7):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