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茜
什么是好教師?
社會理想的人中楷模也是學生的榜樣?通過一堂精彩的公開課充分展示了能力和才華?還是每次教學成績考核中名列前茅的佼佼者?這是從教多年來使我非常困惑的一個問題。似乎只要能符合以上任何一項都能稱之為好教師吧!可潛心閱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使我對這個“好”字有了新的認識和界定:教者,以最靈性的姿態,即為“好”。
教師應有靈性。他能對美好的事物時刻保持敏銳,能平心靜氣,有著獨立的精神追求,可以帶給課堂精、氣、神,會為學生傳播幸福。
我們要感謝教師這個職業可以讓我們面對最純真、美好的孩子,他們還沒有踏入社會,再差勁的學生也有另一面的特質。我們應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去捕捉身邊每一個學生的不同之美,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學會接受、接納;學會寬容、換位。無論是明亮還是沉郁都是上天給予的恩賜。熱愛這份職業,更是一份事業,不抱怨、不應付,用一雙眼睛去發現美,正如羅曼羅丹所言:“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此便可靜下心來品味和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靜下心來和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自我總結規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未來更好地超越自己。由課內走向課外,從校園走向生活,乃至靜心品嘗生活的滋味,人生的樂趣。
于是思索也變得有趣。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教師只有成為一名教育思想者,才能真正超越瑣碎的工作,而將站講臺、批作業提升為一生的事業。書中所提到的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最后一層是獨立思想。只教不研,缺乏獨立的精神追求那就不能稱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句俗語說得好: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潭水。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教師節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道:“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一個教師如果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更談不上游刃有余。一個并不優秀的教師去教資質遠勝于你的優秀學生,你能教給他多少有用的東西?
正如現在我教的這群學生,活潑機靈、敢于質疑。初一新生和初三老生的最大區別是前者課堂話最多,后者課堂話最少甚至干脆無話,一堂課下來,悄無聲息。還美其名曰:不說話的課堂就是高效率的課堂,因為學生都在安靜地聆聽。沒有師生思想交流、火花碰撞的課堂是高效課堂嗎?把優秀的學生教好關鍵便是教師自己的學識應足以承載學生對你的期望和質疑。一個個問題的拋出教師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我們有何資本去指責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又有何顏面志得意滿、滿面春風站在講臺上指點江山?我們應珍惜眼前這一個個大膽發言甚至在課堂上直接站出來對問題觀點提出想法的學生;我們也要慶幸,他們還有思想,還保留著對語文單純原始的熱情,那我們更要積極做出一些行為讓他們能繼續保有這份少年熱忱,所以教師更應該學習。
“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自古有之,你的思想會因為持續不斷接受新事物不再僵化,你的文化積淀也因通過聽、說、讀、寫、琴、棋、書、畫各個領域的涉足而日漸深厚,自然就會給課堂帶來精、氣、神。這是用科學無法確切定義也無法復制的東西,它彌漫在課堂中,將所有人的心緊緊地抓在一起,令人無法掙脫,只有馴服,直到下課,意猶未盡。平日所有的積累都會讓你“神形兼備”,一個通過活化了知識的積淀所形成諸多良好品質的教師便為“靈性”。這樣的靈性拯救了教師,也使學生親近你,使你永葆青春和人格魅力。
近而不瀆,當學生敬畏我們的師道威嚴時,我們自然就會恭敬而虔誠的敬畏他們——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體。去理解、同情、寬容、體諒、熱愛、幫助,絕不用一成不變的眼光或自以為是的態度去歧視、踐踏、折磨他們。當今社會的慣用思維方式總要把鮮活豐富的生命體凝固在統一的模板里,似乎只有這樣才算完成了用于衡量每個人的尺度。真正的教育是學會挖掘和創造新的價值而不是生硬地貫徹固定的真、善、美、假、丑、惡道德準則。靈性的教師完全用平等、自由的方式指引學生踏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所形成的亦師亦友關系才能深入走進學生的內心,進而發展成為“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建設和諧校園。俗語有言,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當我們致力于塑造自己獨特靈魂的同時也應用靈動如甘露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去塑造學生的靈魂,去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我想,這就是真正的關愛學生,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沒有沉重壓抑的排斥,自然中回歸幸福。
偉大的靈性導師歐林說過:“靈性的成長意味著增強你對美的覺察力,敞開你的心扉,體驗更多的愛與關懷,生活不必艱難。”而我要將它稍微改成:“教師和學生的靈性成長便是要增強對美的覺察力,發展個性獨立、平等自由,體驗更多幸福,教與學不必艱難。”
一百條建議,我讀出心靈的共鳴,感受靈魂的回音。這些新銳文字留給了我對今后教育事業更多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