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莉

摘 ?要:基于情景認知和翻譯能力模型理論,文章論述了將計算機工具能力納入翻譯教學的必要性,并設計了六個計算機工具能力教學模塊。在進行了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后,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調查表明,在翻譯教學中加入計算機工具能力教學模塊,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計算機輔助翻譯能力,更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和諸多非語言能力的整體提高,具有翻譯能力的綜合建構意義。
關鍵詞:翻譯教學;計算機工具能力;翻譯能力;互促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2-0055-04
Abstract: Recently, researches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propose that tools and research competence should be one important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one indispensable part in translator training. Based on cognitive situate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edagogic design on tools and research competence. A semester of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design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promoting student translators' both language and non-language competence.
Key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competence in computer and internet tool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utual constructing
翻譯教學除了需要培養學生的雙語能力,也要求培養學生對非語言因素的適應和調度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翻譯能力研究討論到譯員的計算機工具能力,即通過計算機軟硬件工具進行文本處理、文件管理和客戶溝通,以及通過網絡進行研究查證,以獲得各種領域信息和專業資料的能力。計算機工具能力已成為重要的翻譯能力構成要素,本應該是翻譯能力培養的必要內容,但并未在現行的翻譯課堂教學中得到很好落實,相關教學研究也較為少見。雖然大學開設的翻譯課程也不斷地加入一些如專業翻譯軟件之類的新的教學和測試手段,但往往把計算機工具作為翻譯輔助手段,而不是把這些工具本身作為翻譯能力的構成要素之一加以培養和訓練。從認知理論的視角看,目前的翻譯教學仍然把語言轉換能力作為培訓重點,忽視了職業翻譯所包含的社會和認知因素,導致無法最終滿足真實環境對譯員能力的要求。計算機工具與研究能力已成為專業譯員必備的一種翻譯技能,有必要成為翻譯教學的內容之一。
一、理論依據
(一)情景認知理論和情景翻譯理論
近幾十年來,繼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后,強調體驗和互動的情景認知理論成為主要的研究趨勢。情景主義理論將認知研究的對象從體驗主義的大腦與身體、環境的相互作用延伸到強調社會交往和互動的重要性,認為應該重視身體和環境的作用。情景認知學所提出的信息處理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人類行為和更好地理解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
情景認知理論指出翻譯活動不僅是由大腦完成,也是由一個復雜的系統所完成,這個系統包括人、特定的社會和物理環境以及所有的人工制品,認為翻譯問題不能簡單化為單純的語言問題,而應該被視為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需要考慮大量文本外的情景因素。情景翻譯理論為真實環境下的翻譯活動、翻譯能力建構模式提供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框架,也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助于我們探索和理解為什么對計算機輔助工具的研究和利用能力可以被視為一種翻譯能力,及進一步理解這種能力與其它翻譯能力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翻譯能力研究概述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地相繼建立專門的翻譯培訓學校并發展至今,翻譯教學與翻譯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翻譯研究的熱議話題。早期,在喬姆斯基自然語言觀影響下形成的“理想的”“天賦的”翻譯能力觀,將雙語能力視為理想的譯者能力。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翻譯吸收了認知學科基于體驗哲學和情景認知、建構理論的研究范式,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翻譯能力包含在各種背景因素中。
近年來,“多元動態能力觀”“認知翻譯能力觀”等翻譯能力理論將非語言因素引入到翻譯能力研究,如外部信息來源、工作條件、社會規范和心理-生理因素等。在諸多非語言要素中,許多翻譯研究者都將計算機工具能力作為一種重要的翻譯能力。Orozco[1]在其翻譯能力圖式中提出了專業-工具性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和策略能力。Presas[2]認為翻譯能力還包括使用詞典、文獻檢索、了解專業領域知識、明確翻譯綱要和使用技術性工具等非語言能力。從上世紀末開始,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開展了翻譯能力模型研究。該研究項目全名為“翻譯能力習得過程和評估專項小組”項目(Process of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簡稱PACTE項目。由PACTE項目組提出的翻譯能力模型被稱為PACTE模型。隨后,在PACTE 模型的基礎上,德國語言學家哥普費利希Gpferich[3]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翻譯能力模型,被稱為Gpferich模型。PACTE和Gpferich模型同樣是多成分、多要素能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