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瑞 周晨琛 趙嘉路
摘 ?要: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是個體的一種心理特性,這一心理特性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類不確定事件下對個體的影響尤為明顯,并充分表現在大學生的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基于對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心理機制的理解,以及對大學生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表現的解讀,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進大學生心理行為的常態化:1. 幫助大學生調和認知情緒行為,提升對不確定情境的耐受性。2. 加強家校聯動,增強不確定情境下的支持感。3. 推進政策引領和輿情管理,維持面對不確定情境的穩定感。
關鍵詞: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2-0006-04
Abstract: Intolerable of Uncertainty, as a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individual's cognation, emotions and behavior under COVID-19 pandemic.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tolerable of Uncertaint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olerable uncertain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First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them reconcile their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and thus enhance their tolerance to uncertain situations. Second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y and college to provide more supports. Third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promote guidance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to maintain a sense of sta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Intolerable of Uncertainty; COVID-19 pandemic; college students
突發事件對個體來說充滿了未知,面對未知個體需要把新的經驗整合到原有經驗中,這是一項任務更是一項挑戰,所以無法忍受不確定性(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IU)可以說是個體面對未知都會出現的心理困境。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打亂了公眾的預期生活,其造成的不確定性對剛剛步入成年期的大學生而言影響尤甚[1]。大學階段個體的心理發展任務是確立“自我同一性”,即在了解自己各方面信息和特征的基礎上整合這些特點,實現對于自我的綜合的認識,維持自己的內部一致性和連續性[2]。但是疫情打破了這一整合過程,讓個體深切地體驗到不一致感或不連續感,給個體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反映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多個方面,成為了一種無法回避的常態化現象。所以從心理層面認識個體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傾向,從現實層面明晰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表現,從措施層面探究提升應對不確定性的途徑,這不僅是疫情下高校“心理育人”的工作需求,也是突發事件下心理援助機制的必要探索。
一、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概述
(一)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涵義
學界將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定義為:對生活情境中的不確定性的認識,以及這種不確定性給個體帶來的情緒感受和行為表現[3]。所以從內涵上,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通過認知、情緒、行為三個層面給個體帶來影響,并會在個體功能的各個方面得以體現。在認知層面,個體會認為未知的是可怕的,是自己無法預料和掌控的;在情緒層面,面對不確定性情境個體會體驗到焦慮、擔憂、恐懼等多種情緒感受;在行為層面,個體會避免不確定性,或者面對不確定性時希望通過自己的具體行動重拾掌控力[4]。
(二)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心理機制
雖然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會給個體帶來不舒服、懷疑,甚至掌控感受損等不良感受,但其同時也對個體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對于不熟悉的、未知的事物,個體無法很好地辨認其是否會對自身造成傷害,就會預警并出現“戰斗”或“逃跑”反應,即要么積蓄能量對抗未知事件,要么主動回避與其有關的信息,營造相對安全的環境。就像疫情爆發初期,公眾出現搶購米面糧油的行為,相似的情況在北京疫情反彈后再次出現,超市蔬菜被搶購一空,這就體現了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戰斗”反應;也有一些個體因為忍受不了每天變化的疫情信息帶給自己的沖擊,選擇對這些信息“不聽不看”“不聞不問”,這體現的則是“逃跑”反應。對于個體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反應,短期來看能夠對個體起到保護作用,但是過度的心理預警和長期的應激反應無疑也會產生后續的心理問題。不過,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是一種心理特點,存在鮮明的個體差異[5],它并不完全依賴于外界環境是否確定,還取決于個體對環境中不確定因素的感知、看法和態度,這就為我們從個體層面調整對不確定情境的容忍程度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