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王金偉 張曉東
摘 ?要:高校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結合有機化學的課程特點,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從而培養學生勇于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以真正實現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文章以含氮化合物為例,從含氮化合物的發展史、物理化學性質及實際社會熱點案例三個方面深入挖掘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開展有機化學思政教學實踐,以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融合,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課程思政;有機化學;含氮化合物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2-0189-04
Abstract: Specialized courses are the basic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o pursue truth and scale the heights of science, and stimul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home and miss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organic chemistry are deeply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hemistry. In this paper, taking nitrogen compounds as an exam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re deeply and appropriately excav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ractical design hot spots of nitrogen compoun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of organic chemistry is develope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and to cultivate new human of the socialist China who can take on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organic chemistry; nitrogen compounds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因此,“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僅依靠思政課教育往往還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必須將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專業課程之中,才能更全面地發揮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由此可見,專業課教師必須結合課程特點,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為了更好地使“三全育人”理念在專業課中的作用得到發揮,從專業課教師角度出發深入研究,在專業課中設計“價值引導與知識傳授”相結合的“課程思政”設計方案。有機化學是高校理工科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含有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因此,在有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將有機化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優勢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不僅可以達到傳授專業知識的目的,同時能切實達到啟智育人的目的。本文選取有機化學課程中含氮化合物這一章為典型教學案例,凝練思政育人元素,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即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進而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還需要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做到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真正實現全方位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一、含氮化合物章節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運用
(一)以含氮化合物發展史為引導
在有機化合物的發展史中有許多名人趣事及很多有名的關于“偶然”的故事,將這些故事與知識點相融合,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首先,以尿素的合成發展史為例。1824年,德國化學家維勒意外發現氰酸銨(無機物)可以加熱得到一種白色晶體,然而當時統治有機化學界的是“生命力”學說,其代表人物之一柏則里斯,同時也是維勒的老師。然而,年僅24歲的維勒堅定自己的信念,潛心做研究,克服了種種壓力,不盲從自己的老師,于1828年最終確認這種白色晶體是哺乳動物體內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尿素(碳酰二胺,一種有機物)并將合成方法發表在期刊上,從而否定了“生命力”學說,此舉動震動了化學界,開創了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的新紀元[3-4]。針對這一案例告訴同學們“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盡管維勒剛開始合成得到白色晶體是一種偶然現象,但是也正是由于他在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才鑄就了這個“偶然”,從而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要抓住機遇,善于發現問題,遇到問題要勤于思考、多問為什么,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創新。同時,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要有鍥而不舍的科學研究作風和嚴謹務實的科研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