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群 覃川
摘 ?要:黨的作風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不斷充實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黨的作風建設出現了新情況新變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深入理解黨風建設的歷史意義,不斷探索新時代高校黨風建設規律,針對高校特點做好統籌設計、全面改進加強。
關鍵詞:黨風建設;高校黨建;大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2-0186-04
Abstract: The sty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which is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ideological style, political style, study style, leadership style, work style and life style of the CP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must deep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PC's style construction, constantly explore the law of the CPC's styl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do a good job of overall design,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strengthe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tyle of the CPC;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management
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說:“我只有構成我的精神個體性的形式。‘風格就是人”[1]p3。對于一個政黨來說,黨風是其黨員個人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行為風格和工作作風,是一個政黨性質和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執政黨的黨風對社會風氣有著關鍵性的導引作用,鄧小平同志指出:“端正黨風,是端正社會風氣的關鍵”[2]。中國的高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大學,黨的作風深刻影響著高校的思想作風、政治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其構成一所大學的底蘊和形象,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一、把握加強黨風建設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
什么是黨風?在黨風學[3]理論看來,黨風就是指黨的風格或作風。而作風是指“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態度和行為”[4]p4。中國語境下的“黨風”,主要指中國共產黨員、特別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政治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等;文風、會風等多作為以上作風的衍生和細化,很少并列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以畢生精力創造革命理論、指導革命實踐,以實際行動展示共產主義者的作風。1879年,恩格斯首次在工人階級政黨內使用“作風”一詞。列寧把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作風,稱為“俄國人的革命膽略”與美國人的求實精神相結合[1]p5-7。但其本意是黨員個人在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風格及工作作風,還未上升到整個無產階級政黨的作風[1]p11。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尖銳的思想斗爭、路線斗爭和嚴酷的革命戰爭中對黨風建設進行了艱苦探索。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我們要完成打倒敵人的任務,必須完成這個整頓黨內作風的任務,即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后來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對黨的作風進一步做了論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并把這三大作風作為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4]p7。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就如何推進黨的作風建設不斷思考探索。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探索和實踐中使黨的世界觀、性質、宗旨、歷史使命與黨的作風達到了完美科學的統一,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1]p11。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充分吸收毛澤東關于黨風建設的方法和策略的精華部分,大膽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將黨風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體系。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要綜合整治抓好黨風建設,提出三個“一起抓”:結合黨的思想、組織、制度建設一起抓,結合黨紀、政紀、法紀建設一起抓,結合黨風、政風、社會風氣建設一起抓[5]。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持續加強自身建設[6],把“黨風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融為一體、與從嚴治黨緊密結合,更加強調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和發揚黨風建設的思想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從實施“中央八項規定”起步,把黨風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結合起來,更加突出作風建設的全面性、整體性,形成遏制“四風”問題的強大社會氛圍和陣勢[7]。更加強調中央帶頭、上下一致,在歷次集中教育及巡視工作中,不斷檢驗黨風建設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