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楓
摘 ?要:文章圍繞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從粵港澳三地文化、教育和科技融合發展的理念出發,探討大灣區內高校在培養具有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大局意識的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等方面如何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造就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的復合型青年科技人才,進而提升粵港澳三地的國際競爭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2-0166-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rowth of y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of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ree places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cultivate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universities in the bay area is discussed, especially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overall consciousness, and how to realize complementation each other's advantages and achieving win-win outcomes. Interdisciplinary you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re generated and will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ree places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t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Key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youth;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粵港澳大灣區以其獨特的政策優勢、區位優勢、科技創新優勢,正在吸引全球投資者的目光,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這是一項涉及面廣、難點眾多的宏偉工程,對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加快推動三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將能帶動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高等教育加快發展。一方面,廣東高校借助港校國際化的辦學水平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輸出和科研合作,創造國內領先的教育高地,彌補廣東高等教育的短板,全方位推進廣東與香港高等教育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創建的教育合作理念為香港高等教育發揮獨特區位優勢和拓展外向型發展提供了機遇,為香港高等教育擴大規模、尋求聯盟合作建設教育樞紐創造了良好的政策與機遇。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引領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催生了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高端制造裝備、智能機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雖然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的人才規模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長,但人才層次與其他世界級的灣區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人才與創新是打造一流灣區的關鍵,這一點已經形成共識,世界級的灣區發展引人注目的關鍵在于它們都有一個能為灣區的發展提供創新動力的世界級的大學集群,根據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1],灣區內能進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的高校僅有包括6所香港高校(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2所澳門高校(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廣東的8所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深圳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汕頭大學)。但進入全球排名前100名的只有5所[2],要遠遠落后于舊金山灣區等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舊金山灣區擁有的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包括公立型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私立型的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3],有逾百位諾貝爾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谷歌、雅虎、惠普、思科等眾多著名高科技公司的創辦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無論是在創新型人才的儲備規模上,還是在人才層次上都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要求有不少差距,特別是在高端科技創新創業型人才的供給方面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