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時代的發展,促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領域,推動了各行各業發展,而消防救援作為保障人們生活、生命安全的城市基礎性建設工作,引入互聯網技術后,能夠有效彌補現有消防滅火救援工作的不足,提升消防系統工作效率,實現消防滅火救援智能化、現代化發展。本文分析了構建“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體構建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策略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消防意識逐步提高,這對消防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為消防系統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構建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已然成為重要趨勢。借助互聯網平臺、通信技術,在傳統消防救援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出全民消防滅火救援系統,可以促進消防事業良性發展。
一、構建“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接報警工作效率
如果發生火災,需要報警人能夠立即向消防接警人員說明其中的情況,比如火災地點、發生原因、火情、人員傷亡等詳細情況,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報案人員不知道火災地點,這就很難準確說出地理位置;如果報警人員存在嚴重方言,就難以與接警人員進行有效溝通。這些情況都會嚴重影響救援工作的及時性,甚至錯過最佳救援時機[1]。而通過網絡報警系統的作用,接警人員可以第一時間通過報警人的ID明確火災發生的地點,了解周圍環境,有助于進一步明確火災救援目標。
(二)輔助出警途中救援工作
消防人員到達火災現場后,需要先利用最短的時間偵察現場情況,經過分析后再決定救援方案,非常容易錯過最佳救援時間。而基于互聯網技術基礎上構建的救援機制,可以通過在救援途中與指揮中心詳細溝通,幫助消防人員了解更多的救援現場情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到達現場后,可以抓住寶貴的時間開展救援工作,有助于全面提升救援工作效率,避免火災損失擴大[2]。
(三)有利于做出正確的救援決策
火災發生情況緊急,現場情況較為復雜,指揮員以及遠程專家需要準確、合理把握現場情況,做出合理科學的火災判斷,制定救援方案。但是由于火災現場環境非常復雜多變,僅通過電話溝通是無法全面地將現場情況反饋給指揮中心的,收集火災情況的人員、對應的資料也具有局限性,非常不利于全面、正確地判斷火災整體情況。如果能夠將現場附近群眾了解到的情況匯集起來,整合這些圖片、影響資料等,則有助于豐富火災資料,為準確判斷火災情況提供參考。
二、“互聯網+”下構建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實踐措施
(一)搭建消防系統網絡平臺
在互聯網技術作用下,人們在網絡平臺上的互動逐漸增多,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傳播速度。對此,消防部門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一個接收群眾信息的快速處理平臺,群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報警,而平臺也可以收集群眾對于火災救援建議的留言,甚至可以發布圖片、視頻等[3],這為相關人員開展救援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但當中也不可避免會出現虛假信息、散布謠言者,消防部門管理人員需要安排專門的人員隨時查看并處理這些信息,核對反映的情況,同時,要批評教育那些發布虛假信息者,保留追求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保證群眾參與積極性。
(二)借助互聯網技術加強偵察火災現場
運用互聯網技術,借助衛星準確對火災現場進行定位,并向消防指揮中心實時傳輸實地圖像以及周邊環境,幫助消防人員在最短時間內制定出相應的計劃,進而全面提高救援效率。“互聯網+”技術為火災救援現場工作的有效偵察,提供了充足的支持[4]。
(三)發揮互聯網技術作用,加快出警效率
消防救援人員在救援的過程中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比如道路堵塞、道路無法通行、車輛損壞、偏遠地區發生迷路等等,無論哪種情況,都會直接影響到出警效率,延誤救援時間。對于消防火災救援工作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任何一秒都不能耽誤。對此,將“互聯網+技術”充分運用到出警中,全面檢測火災發生地點的路況信息,并規劃出時間最短,路程最短、最快的救援路線,有效節約救援途中浪費的時間,爭分奪秒地為消防人員搶險爭取更多機會,從而有效減少受災損失[5]。
(四)幫助消防隊員收集災況信息
運用“互聯網+”技術后,當火災發生時,有關人員可以改變以往走訪、偵察了解災情狀況的工作方式,在全民參與消防平臺中,可以第一時間收到圍觀者拍下的視頻、照片,遠比人們口述的情況更加真實,可以幫助消防人員了解更多的火災現場情況,進而提升救援工作效率,避免火災導致的損失擴大。
(五)構建高效的群眾報警機制
發生火災時,報警人員主要使用是電話,但因為諸多因素影響,部分報警人員很難講清楚火災線現場以及周圍實際情況,導致接警人員難以進行有效判斷。如果因為溝通不通暢原因,延誤救援工作,后果將無法評估。對此,消防部門可以應用網絡技術,當接到報警人電話時,能夠第一時間定位地點,發揮出大數據作用,通過網絡了解到區域周圍情況,為消防出警人員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爭奪救援時間。同時,如果是虛假報警,也可以通過平臺掌握報警人信息,對其進行教育,必要時可以追求其法律責任[6]。
(六)依托互聯網技術強化易受災地區監測
林區較為密集的地方是火災高發區,需要做好火災預防工作還有滅火后預防和維系工作,防止出現二次復燃的情況,比如四川涼山,該地區山樹林茂密,處于大風時期時,非常容易引發火災。早在2019年,就已經發生了森林大火,到了2020年同一時節,該地區又再次發生火災,多名消防指戰員在救援工作中奉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無疑是慘痛的教訓,消防部門需要提高對類似地區情況的監測,在易受災時節,要加大監測力度,利用互聯網遠程監控技術、無人機攝像等等現代化先進的方式,提高監管質量,防止悲劇重演。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發展下,應當將互聯網與消防工作積極融合,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創新消防系統運作模式,從而保證消防救援工作可以及時、高效,達到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在未來發展中,還可以將其與醫療事業或者相關的救援工作結合,助推人類社會發展,構建一個安全有保障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李良威.高層建筑疏散逃生與滅火救援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1,12(06):135-137.
[2]楊松.消防滅火救援中的5G技術[J].中國科技信息,2021,34(02):145-146.
[3]鄧尚恒.提高消防滅火救援技術能力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21,12(01):101-102.
[4]李傳杰.基于“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J].低碳世界,2020,10(07):224-225.
[5]楊林.“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J].今日消防,2019,41(11):118-119.
[6]金靜,李洋,劉靜琪.基于“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9,26(05):139-142,149.
作者簡介:
李林(1984.02—),男,漢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學歷,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研究方向:滅火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