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倜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體育課程依據其獨特的育人價值,在學校教育中取得豐碩的成果和優異的成績。隨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進入了一個全球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社會,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對教育行業帶來更多開放的資源和機遇、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1 立德樹人思想及混合式教學的引入
1.1 “立德樹人”在體育學科演進歷程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指明了課程改革發展的目標。其內涵是指:在教育中,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本要求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里面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譽觀。
1.2 混合式教學的引入
混合式學習的理念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資源的充實,人們漸漸能感覺到網絡教學能很好地實現某些教育目標,何克抗教授在探究網絡促進學生的學生的基礎上提出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混合式教學指的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起來,提供與促進學習活動相適應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和學習媒體,從而取得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
1.3 基于“立德樹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從建國70多年來,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教育目標發生巨大變化,從早期的勞衛制的“品德目標”到21世紀前的“思想教育目標”,再到“課程思政”目標,每一次的課程目標的改革,都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
2 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的運用
2.1 課前點一點
在線課程資源可以選取網上優秀的開放教育資源(慕課),為學生提供課程和教學的相關信息。由于網上現有的教學資源與實際的教學目標有所偏差,體育教師可自行創建教學視頻,同時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保證視頻的內容與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相吻合。
2.2 課中議一議
老師在課堂中的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立德樹人的作用。教師對待教學的態度,既是潛移默化的立德樹人,更是最直接的立德樹人。比如穿戴好體育課所需要的體育服飾;教師會提前多少分鐘到操場進行設備的準備;碰到惡劣天氣是否還能按照課程計劃開展學習;會不會讓助教代課;在教室內開展理論知識學習是否提前準備;是否對遲到、缺課的學生給予明確批評并采取措施;如何對身體素質不佳或討厭鍛煉的同學給予個性化發展建議。
2.3 課后評一評
完成課程中間的展示和交流后,學生可以基于平時生活碰到的運動技能、健康知識、體育史等問題基于線上平臺進行實時聊天或留言,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也可以提高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3 仍需解決的問題
3.1 學生“立德樹人”的養成問題
通過一節課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顯著達成立德樹人的效果這是不實際的,必須結合單元、學期、學年甚至學段的教學計劃,而不單單十一節課的目標。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的教學要和課程外的、生活中的體育活動相貫通,甚至需要在“立德樹人”的思想下連同其他各門專業課的思政內容協同發展,形成“大思政”的格局。
3.2 在教學上對教學效果的負面影響
在體育教學中樹立“立德樹人”理念,開展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還需要研究,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過分強調“立德樹人”理念,加強體育的德育作用,把體育課上成德育課,從而進行的體育教學活動是否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起到負增長作用,需要還有待于實踐檢驗和完善。
3.3 “立德樹人”的個性問題
不同的體育專項具有自身獨特的思政要素也有其共有的思政要素,如果籃球、排球、足球類項目側重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協同、合作精神等,健美操或者定向越野項目則側重于發展學生的靈活性、力量、膽量等身體或心理素質,而武術項目則側重于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內化與繼承方面。而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不同的教師上同樣內容的課,由于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評價,體育課所能達到和追求的目標也不一樣。
(作者單位: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