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
1 案例描述
跳繩被我校定為七年級第一學期的體能測試項目(南通市中考過程性測試內容之一,計入中考分數),130個達標(達標得1分,不達標得0.5分)。練習中,有兩位女生因搖繩過慢,出現了一搖二跳的現象,這無疑要花雙倍的時間才能完成同樣的個數。發現這一問題后,筆者根據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針對她們上下肢配合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第一步,徒手做并腳跳繩動作,教師擊掌的同時喊“跳、跳、跳”,通過信號刺激進行節奏練習,學生熟練動作后,再自己喊“跳、跳、跳”同步進行徒手的跳繩練習。第二步,讓會跳的孩子領跳,帶她們進行左右手各持一根繩的并腳跳空繩練習,尋找跳繩的節奏、強化動作意識。第三步,慢節奏進行并腳跳繩練習,逐漸掌握完整動作技術。前面兩個步驟的練習,她們都能順利完成,但到了第三步,她們又回到原先的一搖二跳現象,糾正多次都無效。
2 分析診斷
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孩子的動作協調性差,且小學階段學習跳繩動作的分化階段形成的錯誤動作未能得到及時糾正,固定的“動力定型”使錯誤動作出現了自動化即在無意識條件下完成,導致錯誤動作難以糾正。這時,我們要利用運動技能的遷移效應,尋找跳繩各項目之間或輔助啟發性練習之間的“共同因素”和有利時機,從而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從單腳輪換跳繩動作開始學習。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經驗和分析判斷能力,學習中要讓她們意識到自己的動作錯在哪里,然后重新理解、內化和模仿新的單腳輪換跳動作。并腳跳和單腳輪換跳的動作結構基本相同,僅僅是腳上動作略有區別,其“共同因素”能有效促使遷移效應的產生,即單腳輪換跳建立的條件反射會引發并腳跳的本體感受和條件反射的形成,即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從而倒逼她們快速掌握并腳跳繩動作。
3 教學啟示
3.1 內容編排一體化,為遷移創造條件
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效能,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遷移的角度來看,就是要使所教的教材具有一體化,即內容為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且各要素之間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系列內容,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組織順序,同時為遷移的產生提供直接的支撐。如跳繩在小學階段作為特色項目教學時,內容安排如下:一年級1.基本持繩、搖繩;2.原地雙手甩繩;3.基本并腳跳。二年級1.并腳跳;2.單腳輪換跳;3.開合跳;4.甩甩跳跳。三年級1.反搖跳;2.前后跳;3.長繩單人跳。四年級大眾跳繩一級動作。五年級大眾跳繩二級動作。六年級大眾跳繩三級動作。將前后連貫、由簡到繁的核心學習動機相一致的跳繩內容進行縱向的系列安排,逐步提高學習難度,確保從已知到未知,使前面掌握的簡單動作為后面復雜動作(新技術動作)的學習奠定基礎,從而有利于遷移效應服務于體育教學。
3.2 關注差異學生,使遷移彰顯價值
《課程標準》提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這要求我們無論是從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手段的實施,都應充分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根據他們的身體情況和原有水平,合理選擇“順向遷移”或“逆向遷移”,促進他們掌握動作。如前面案例中的兩位女生,大班授課時輔導她們,會讓她們造成心理壓力,覺得自己“差”,不愿跳或肌肉僵硬、越跳越緊張,這不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利用課余時間,在無人關注的情況下,先幫她們分析不能連貫跳的原因,然后指導她們學習單腳輪換跳動作,由分解練習到完整練習,注重由部分向整體的遷移,并通過連續的、針對性的家庭作業(以視頻的方式提交,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提高動作的熟練性,促進肌肉記憶形成。目標一致、能力相近的兩位同學你追我趕,在掌握單腳輪換跳動作后,再嘗試并腳跳,“逆向遷移(后來學習對先前學習的遷移)”以及心理上的成功暗示使她們很快掌握并腳跳動作,并在中考體育中獲得本項目的滿分(150個/分鐘)。
3.3 發展運動素質,為遷移提供保障
運動技能的發展和提高,必須要有良好的體能作為基礎。而體能發展水平是由其身體健康、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及動作機能等不同維度表現出來的身體狀態水平所決定。其中,運動素質又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等,它是體能的外在表現,因而將發展運動素質作為提高體能的基本內容。發展這一內容時,不僅要注意其分布的縱橫關系,還要考慮遷移問題,排除對運動技能的干擾影響,縮短掌握運動技能的進程。如跳繩最基本的運動素質是力量和耐力,力量素質是人體對抗阻力的能力,它是人跳起離開地面的根源;耐力素質是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工作的能力,它是人體持續運動的基礎。抱膝跳、連續蛙跳等發展跳繩所需的下肢肌群力量,下肢力量的發展也影響著與其神經通路聯系的肌肉耐力的增長、靈敏素質的提高等,為其他素質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使各器官的協調作用和體內產生相應的生理、生化變化推動人體運動技能的改變。因此,對參與運動項目的學生來說,其本身的運動素質是個體參與運動的內在需求,為運動技能的遷移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南通市崇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