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耀明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按學生不同的能力、興趣編團隊或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互助性學習。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該如何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總結出以下幾點:一、合理組建異質小組,起到學生互補的效果。二、合作目標的任務要有層次性,做到優生吃得透,學困生吃得飽。三、立足學生的差異,設置彈性化的作業。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差異;自主學習;異質組合
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課堂上師生之間因授課方式的呆板而形成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沉悶氣氛,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布置任務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增加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而教師僅僅是穿梭于各小組之間,進行旁聽、指導、幫助或糾正,這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形成。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擾亂課堂以引起教師注意的動機逐漸減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成績偏低的學生獲得學習的信心和學習動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能夠參加活動而不會感到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理解能力。擁有較高能力水平的學生也通過指導和支持他們的小組成員而受益,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自我表現、決策、責任心、擔當意識、分享、傾聽、沖突管理等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練習,逐步培養起來。之前,由于缺乏這些技能而導致的行為問題,以及因這些行為問題的發生繼而導致其它問題的連鎖反應,也將大為減少或絕跡。
教師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是希望學生能夠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共同進步。在相互依存中進行面對面互動,從相互依存關系中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和溝通技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遵循語文學習的特點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學習動力尤為重要。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筆者認為,新型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參與,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不僅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充分表現自我的平臺,而且更是讓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機會。學生在向別人提問、向別人解釋自己的看法的同時,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探究的興趣,從而使個性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逐漸縮小人與人的差異。
一、合理組建異質小組,起到學生互補的效果
我們都清楚地知道,學生是各不相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愛好和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表達方式。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組建出品德、學習水平、心理素質相當的小組。讓每一位成員都融入集體中,增強學生之間的了解和互助,從而促使其形成親密融洽的人際關系,進而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在語文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合理組建異質小組。這樣,在教學中可以起到學生互補的效果。所以,筆者是這樣做的:首先把全班學生分成八個小組,選擇能力最強的學生作為大組長,然后把責任心強而又文靜的學生和成績最落后的學生成立互助小組,剩下的學生按男女、成績、性格進行分類,確定出組長。這樣,小組建成后,在課堂教學管理上既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也促進小組每個成員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合作目標的任務要有層次性,做到優生吃得透,學困生吃得飽
在合作學習小組中,每一個學生往往都具有不同的個性品質:有的善于傾聽,有的善于捕捉信息,有的善于澄清事實,有的善于分析問題,有的善于組織活動,有的善于緩解沖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安排他們扮演適當的角色,承擔不同的任務。同時,在不同的學習任務和研究問題之中,學生的角色可以輪流互換。這樣,既保證了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分工明確、秩序井然,又能使個人的優勢和特長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協調。所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會設立有層次的目標任務,以適應不用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比如,在學習生字的時候,筆者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提出需要提醒的、易讀錯或寫錯的生字(知識落實問題)。二是匯報發現的多音字(能力培養問題)。三是做“小老師”推薦的好詞(創造性發揮問題)。第一個環節著眼于鞏固基礎知識,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就很容易回答,所以,后進生非常樂意回答這個問題。又因為這個問題雖然簡單,卻很重要,學優生也很重視。第二個環節著眼于能力培養,后進生不太會回答,這就需要學優生發揮自己的優勢,當好后進生的“小老師”,引導他們一起思考回答。最后一個環節著眼于發揮創造力,而這種創造力不僅體現在學優生身上,也體現在后進生身上,因此,兩類學生可以通過回答這個問題來提高自己對詞語的理解。由于問題設計遵循差異,體現層次性,使不同特點和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參與到思考和討論中,所以有效發揮了合作小組的作用。堅持每節課都這樣操作,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提高了,對詞語的理解掌握了,學生學到的知識記憶深刻。
三、立足學生的差異,設置彈性化的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能反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能有效地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所以,筆者的作業經常是設計成闖關型作業,以此來激勵學生積極地完成作業,教師也能及時知道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教學《操場上》后,筆者由易到難設計了三項作業:第一關我能用“打(? ? ?)、踢(? ? )、玩(? ? )……”等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知識落實問題)。第二關閱讀課文中的短文中的內容,思考短文寫了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干什么?干得怎么樣?(能力培養問題)。第三關學會運用這種表達方法仿寫與課文相似的圖片(創造性發揮問題)。這三項作業中,學生每做對一題得一顆星,只要學生能得到3顆星就達到基本的保底目標,得的星越多說明學生掌握得越好,學生的成就感也能得到極大的滿足。另外,筆者還采用“作業超市”或“必答題和選做題”等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作業。
總之,課堂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從學生的內心需要出發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滿足學生內心深處對同伴需求和快樂的渴望。同時,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其從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
參考文獻:
[1]楊穎.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坦.合作學習簡論[J].中國教育學刊,2002(1).
[3]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學苑出版社,2001.
[4]陳燕.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大學,1997.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