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藝
【摘要】初中班級文化建設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在良好的班級文化熏陶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班級文化通常可以劃分為顯性硬文化和隱性軟文化兩大類,其中軟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本文通過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實踐經驗探討開展軟文化構建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班級管理;軟文化; 策略;實踐
一、班級文化建設中隱性軟文化
班級文化是班級全體成員的思維及行為的準則,是體現一個班集體的特定價值觀和道德觀,是班風形成的核心。班級文化是通過班級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它會影響所有成員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對成員成長起到重要作用。班級文化從形態可以劃分為“硬文化”和“軟文化”兩個層面。硬文化是顯性的,如教室的墻壁布置等,它能創建班級文化氛圍。軟文化是隱性的,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觀念文化與行為文化。觀念文化則是包括班級、學生、社會、人生、世界、價值等方面的觀念,這些觀念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行為文化是指從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精神風貌。硬文化是軟文化體現的載體和手段,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是軟文化的建設。
鐘泱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班級文化建設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班級文化建設是指在一個新的班級建立之后,在班主任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和引導下,班級全體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樹立起班級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從而使學生接受、認同班級的制度、理念,進而認識、升華自我的信念和理想。班級軟文化的形成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它是班級全體師生及家長共同經營、共同認同、 共同創造的成果。
二、隱性軟文化構建的策略
精神文化是班級整體素質表現,而行為文化是在這種素質背景下的行為表現;班級的行為文化是班級文化的外顯形態,而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二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因此,構建班級隱性軟文化需要從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進行。下面,筆者根據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實踐經驗探討開展軟文化構建的有效策略。
1.精神文化構建策略
第一,提煉信念文化。信念文化就是班級的發展理念。當一個班級組建后,班主任根據本班的特征,結合本土特色,勾畫班級發展藍圖,提煉信念文化,并通過一系列的創造活動讓學生齊參與,形成本班特色并認同的精神文化。班主任通過設計班名賦予信念文化一個名字,通過班訓體現信念文化的目標,通過班徽、班歌和班服展現信念文化的特征。在組織學生參與班名、班訓、班徽、班歌、班服等設計評比活動中,學生逐漸內化信念,提升對班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班級凝聚力。
第二,巧用同輩文化的影響。同輩文化是指同學之間的文化,他們因家庭素質、性格特征、社會經歷等差異,導致同輩之間產生不同的文化。在學習生活中同輩之間的文化相互影響,如果得到正確引導,把積極健康的同輩文化作為班級精神文化的元素,豐富精神文化建設。筆者在組建班名后,重視班長的選拔,班長可以起到引領帶頭作用。首先,組建班長團隊。班長團隊由六名學生組成,根據需要,這個團隊由兩名學習標兵,一名有威望的紀律委員,一名運動特長生,一名人際關系好的同學,一名喜歡搗蛋但做事有原則的同學組成班長團隊。同輩文化的影響從班長團隊開始,因為班長的行為可控、可塑,有代表性,學生容易模仿,潛移默化。其次,在主題班會上打造一個環節:說說我的故事,打造每個同學自己的故事,朝著一個共同文化前進。以同輩教同輩方式,內化精神文化。
第三,借用長輩文化資源。長輩相對于學生而言,指的是家長或家庭長輩、老師和社會人士。長輩文化具有資源豐富、見識廣泛、說服力強等特點。借助長輩文化有助于精神文化建設。首先,班主任選取家庭文化有利元素,讓家長或家庭其他成員走進課堂,參與班級文化建設活動。其次,邀請本校或者外校老師為班級文化建設進行教育活動,如邀請書法老師指導學生書法,陶冶性情,創造學習環境。恰當借用長輩文化可以有效的影響學生思想,影響家長的教育方式,促進精神文化建設。
2.行為文化構建策略
第一,打造特色系列活動,強化班級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的構建要以精神文化為主線,圍繞精神文化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以強化行為生成精神文化。班主任開展“遇見更好自己”的一系列主題活動:《遇見更好自己之一——改變自己,養成好習慣》《遇見更好自己之二——展示自我之高手“棋”聚,“方”成“畫”卷》《遇見更好自己之三——做課堂上的好學生》。通過以上三個系列活動,有助于學生自我認識,改變自我,養成好習慣。根據學生興趣愛好,舉行下棋,魔方和創意繪畫比賽,展示自我,樹立自信心,增進友誼。通過以課堂上好學生為定位,學生學會自律。開展特色系列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從自我認識、自我展示、自律等3方面活動,不斷提升自我,強化班級精神文化。
第二,積極參與各類活動評比,提升班級凝聚力和競爭力。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提升班級的凝聚力和競爭力。班主任抓住比賽的契機,帶領學生全員參與,重過程,重反饋,重結果。學生在完成比賽過程中提升班級凝聚力和競爭力。班主任把評比劃分成類型,有助于總結和彌補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需求。意志鍛煉類:軍訓、拉練、拓展活動等;團結競爭類:運動會、籃球比賽、美化課室評比等;自我展示:歌唱比賽、藝術節、才藝表演等。
第三,開展勞動教育,體驗式教育中升華精神文化。2018年9月,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開展勞動教育是構建班級文化的重要途徑。首先,班主任每周末布置家務勞動任務,有過程,有收獲,還要有家長評價。每周末發圖片到微信群,家長在勞動作業表格上做評價,學生在表格里寫收獲和感受。班會課進行每周總結和評價,做好表彰。其次,班主任落實學校的大清潔任務和每天班務值日工作。班主任還要在每次大清潔中捕抓鏡頭,反映正能量的畫面,讓學生回味勞動時的快樂!
總之,良好的班級文化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為順應新時代素質教育發展的需求,學校應該大力推動班級文化建設,從學校層面、以地方文化特征,為班主任提供多元化、系統化的班級文化建設模式,提供更多的平臺促進班級文化建設。因此,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需要初中班主任更新觀念,不斷實踐探索中總結經驗,創造更有效的策略,從而取得高質量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利君.中學生班級文化建設及其育人功能的探究[J].新教師教學,2020(3)2:18-19.
[2]陳宇.“軟”“硬”兼施的 班級文化建設及實例敘說[J].中國德育,2019(3):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