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閣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推動學生進行課外深度閱讀更是語文老師長期攻關而久攻不下的一大難題。新冠疫情突發,全國多地延遲開學,“停課不停學”的提出,讓很多教師被迫從傳統的課堂教學轉為“線上教學”。2018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建議語文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筆者立足于互聯網下的課外閱讀教學方式探索,找出學生課外閱讀的“痛點”“笑點”“支點”,以此優化線上教學流程和教學策略,從而推動學生進行課外深度閱讀,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建好“數據庫”,聚焦學生閱讀的“痛點”
疫情面前,教師不能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因而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從家長和學生的各種反饋中進行信息處理,從而為在線教育提供參考和依據。線上教育的前兩周,在下發給學生的學習指南中,我校每個年級都推薦了聽書書目及電影,引導學生居家閱讀。實施兩周后,學生是否喜歡推薦的聽書,是否喜歡推薦的電影,這些都是亟待了解的問題,因此,第三周,語文科組通過網絡調查問卷、針對性訪談等方式,收集學生“線上課外深度閱讀”存在的難點和疑點,對學生的過程性學習進行整理歸納,通過數據比對,對學生的真實閱讀狀態進行研究與診斷。(下圖為五年級課外閱讀與影視欣賞問卷調查)
抽樣的262人問卷調查顯示,聽書為1049人次、觀影為643人次。聽書和觀影學生普遍多于文本閱讀,通過分析,得出以下原因:一是聽書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方便省事,且不影響視力,得到家長的支持;二是觀影非常有畫面感,很受追捧,但影響視力,受到家長限制;三是部分學生通過聽書想閱讀原著,但疫情期間,快遞不暢,因此購買困難;四是部分學生意力不穩定、不持久,自制力不強,閱讀很難持續,存在半途而廢的現象。綜上,課外閱讀情況不理想,雖影音普受歡迎,但不能代替學生文本閱讀。
二、捆好“資源包”,找準學生閱讀的“笑點”
第一,創新“購物車”。影視作品較紙質書籍更直觀,其多姿多彩的畫面極具現場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音頻書籍較紙質書籍更方便快捷,眼下成為一種時尚。影音作品雖然不能代替閱讀,但它可以作為一種載體和資源,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帶動學生閱讀。所以,語文科組下載音頻書、電影裝進“購物車”,推到釘釘群供學生下載。
第二,豐富電子書。影音作品不能代替閱讀,學生最終還是要回歸文本閱讀,但眾口難調,學生的“笑點”也不盡相同,語文科組廣泛了解現有的閱讀資源,從中選擇、整合、豐富、拓展線上推薦內容,增加了許多電子書,打通學生文本閱讀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選書也要目光長遠、綜合考量。要選文學書,也要選科普書;要選中國書,也要選外國書;要選幽默有趣的書,也要選安全教育的書;要選歷史類的,也要選科幻類的;要選體育類的,也要選藝術類的……總之,科學選書、不拘一格。
第三,提升“購買力”。一是借助教師的內力。教師擬好學生的電子清單,包括閱讀內容、閱讀重點、閱讀要求、閱讀方式、作業布置、檢查方式等,既明確閱讀任務與目標,又便于學生自主閱讀。二是借助家長的外力。學習單發至班級群、釘釘群,邀請家長協助督促并及時反饋學生完成情況,以便教師掌握學情,調整下一步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三、裝好“輸入法”,立好學生閱讀的“支點”
第一,捆綁法。鑒于學生有喜影音而輕文本的現象,語文科組在任務清單里設計如下問題:“電影版和文字版的情節有哪幾處不同”“你認為是電影版的好,還是文字版的好?”“你能找出10處以上電影里的臺詞在文中的位置嗎?”諸如此類問題,把影音觀賞和文本閱讀捆綁在一起,既可以促進學生進入文本,也可以幫助學生在更豐富的語境中理解重難點詞句、認知文本風貌,促進學生對文本主題和情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更為深刻的感知。
第二,直播法。此法面向群體,強調互動性。要求教師既要按照大多數學生的閱讀需求,依據教學計劃整體推進、講求進度,又要兼顧小部分閱讀進度慢的學生。線上直播中,要注重互動性,減少“理論知識”的填鴨,設置具有開放性、探究性、有一定思維深度與學科價值意義的閱讀問題。同時,問題的設計要具有梯度,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難,在不同的閱讀教學階段,問題的設計具有不同的針對性,從而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文本、理解內容,引發學生的深度思維加工,提升閱讀效果。
第三,微播法。此法關注個體,強調針對性。結合學生閱讀出現的難點或疑點,依據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對學生閱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可編輯一段評語、錄播一段話或錄制一段微課等,及時發給學生,實現快反饋。教師依據學生文本理解能力的深淺,有針對性地指導幫扶,引導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思考探索,引領學生由淺顯化向深刻化邁進、由深度化向廣度探索,助力其不斷獲得新的發現與認知,體驗深度感悟的愉悅。
第四,活動法。深度閱讀離不開老師的點撥和同學的影響,所以多開展一些交流分享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在分享中加深合作,促進深度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語文科組分別在不同的年級群里發布有關書目的“探究問題或主題”的公告,每個班級均設置完整的組織架構,“xx班課外閱讀常任理事長”“xx班課外閱讀常任理事”“xx班課外閱讀輪流主席團”等,組織學生開展探究討論,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其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多開展線上主題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廣泛參與交流中引發思維碰撞,感受自我閱讀思考的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文本閱讀的主動意識、思考意識、探究意識與自主建構意識。
互聯網為閱讀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資源平臺,隨著更多信息技術在互聯網的不斷應用,也促使語文閱讀教學不斷的改革。作為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順勢而為,在提升自身學科素養的同時,主動學習新的信息技術,結合互聯網的特點與優勢,團結互助,科學分工,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方法與策略,為推進學生深度閱讀貢獻新智慧。
【本文系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8年度青年課題“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生課外深度閱讀指導研究”(課題立項號:1844400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