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 曾傳華
文? 題
普通人邱光明,生活的底味本是平淡,但他鉆研廚藝,經營飯店,在生活中加入了率性與執著,調出了更有趣的味道;孤獨的尼摩船長,生活的底味本是苦澀,但他探秘海底,勇闖南極,在生活中加入了勇敢與堅毅,調出了更傳奇的味道;屢試不第的龔煒,生活的底味本是酸楚,但他誦詩習武,撫琴弈棋,在生活中加入了淡定與堅守,調出了更雅致的味道……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呢?
請以“加點______,調出生活好味道”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點撥
一、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該半命題的引語內容由事實材料和提問思考組成,共三句話。第一句,用排比的形式羅列了三件事,都是用“底味”比喻人物此前的處境、用“味道”比喻人物取得的成就,用“調”,比喻改變底色抵達美好的行動、行為、途徑,意在引導我們關注自我和他人類似的蛻變經歷,在反思、感悟中獲得“更上一層樓”的動能,昂首前行。
寫半命題作文,首先是補題。導語中的“率性執著”“勇敢堅毅”“淡定堅守”等短語,暗示所補內容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精神品質,形式上以形容詞并列短語為宜。文題的關鍵詞有:“加點”“調出”“好”。“加”:原來沒有,添上是“加”;原來有,繼續增添,還是“加”。注意“加點”,這個“點”字對“加”的分量進行了補充、說明、限制。添加的分量,應該不是很大。也就是說,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改變,就能達成“調出好味道”之目的。比如“好味道”指的是學習成績的提高,那么,認真一點,專注一點,熱情一點,都可以獲得如此結果。因為題目存在著因果關系,填什么,要考慮后一分句。有什么樣的原因,往往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因此,先要對自己人生底味有清醒、正確的認識,準確定位,然后再思考自己有怎樣的志趣、理想、向往與憧憬,明確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美好圖景。選擇填寫內容,應充分考慮“好味道”。引語中的“更有趣”“更傳奇”“更雅致”,提供了參考范式。“有趣”“傳奇”“雅致”,都可以視為形容詞,修飾“好味道”。推而廣之,只要是所繪人生圖景美好,改變了非理想狀態的生活“底味”,比過往更有聲有色、詩情畫意,是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向往、人生憧憬,更能成就人生,更能彰顯人的價值,諸如善良、誠信、自信、樂觀等積極、充滿正能量的形容詞均可。
還要特別注意后半分句的“調”字,由生活之底色,抵達“好味道”,引語材料中的“鉆研廚藝,經營飯店”“探秘海底,勇闖南極”“誦詩習武,撫琴弈棋”對“調”進行了生動的詮釋,即這“調”既是信念、信心等精神之內守,更是積極行動、付諸具體實踐的外顯。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優秀的作文是獨一無二的精神產品,是創新,是創造。實現創新的途徑很多,但往往離不開發散思考。補寫的內容和好味道,就是主要的思維發散點。
每個個體由于種種原因,生活底味是不盡相同的。酸、甜、苦、辣、咸、淡,各有各的滋味、特點,也各有各的遺憾。向往、追求“好味道”,又是人之所想、人之所愿、人之所求。在不同人的眼中,“好味道”應該也是千姿百態的。比如,“淡泊”是諸葛亮的“好味道”,山水田園、自由自在是陶淵明的“好味道”,特立獨行是李白的“好味道”,家國天下是范仲淹的“好味道”,為人民謀福祉則是共產黨人的“好味道”。
從自身的角度立意選材,是作文的首選,因為熟悉,有話可說。但一定要規避常規思維,不要陷入寫學習成績的怪圈,毫無新意。雖然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有相似性,但只要認真思考,也能發現獨一無二的素材。偏愛閱讀的,使內心更豐富、充實;偏愛體育的,在運動中,享受著生活的樂趣;偏愛音樂的,在節奏、旋律中,讓靈魂起舞。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要由學習向外拓展,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可寫的很多。即便是學會一門技能,比如騎自行車,也能改變生活的底色,調出生活的好味道。要寫自己真實的經歷、體驗、感受,選擇個性色彩濃,獨有的、特別的材料。
此外,這個文題承前省略了主語,這也是一個思維發散點。我們可以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人文環境、歷史、書籍等領域。
有很多優秀的人,讓我們羨慕、向往,不自覺地模仿。這些優秀的人,他們生活的底色未必亮麗,或許是平淡的、苦澀的、辛酸的,甚至更不堪。比如周處,被人們視為“三害”之首,其底色就是極不光彩的。他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立志改過,努力求學,成為了一代名臣,最終調出了生活好味道。所以,借他人的經歷、感受、思考,抒“我”之情懷,道“我”之感悟,也是一種寫作思路。
此外,還可以穿越時空,化身歷史人物或小說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自述奮斗經歷、思考和感悟。比如,寫唐僧歷盡艱辛,將真經取回中土,普度眾生,功德無量,調出了生活的好味道。
還可將動植物擬人化,寫它們為了“調出生活好味道”,加了什么。
反向思考,也能找到不錯的寫作思路。零零后的一代,生活的底色大多是五彩斑斕、幸福美好的,物質條件優越,也造就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巨嬰”以及“溫室里的花朵”,如果不自知,不改變,是很可怕的。所以,加點“敬畏”“勞動”“獨立”“分享”“合作”“吃苦”“感恩”“悲憫”等,對我們的成長意義重大。
思維發散越充分,越容易找到新穎的立意與素材,寫出新意。新穎的立意與素材就是那個“伊”,千呼萬喚始出來。
三、天機云錦用在我,翦裁妙處非刀尺
本題可以寫成記敘文,也可以寫成散文、小小說,還可以寫成議論文。下面重點說說記敘文的寫作。
寫記敘文要給人以驚喜,有賴于作者“心中有丘壑”,對謀篇布局有獨到的匠心。
因果關系的作文,寫敘事性作文,可以由因及果,也可以由果及因。由因及果,“因”的拋出,要恰到好處,要吸引人。要步步設疑,層層鋪墊,使“果”水到渠成;由果及因,果的呈現,要打動人,使人想一探究竟。這究竟,不應該是一覽無余的直線,而應該像山路十八彎、水路九連環。要特別注意,因果關系的作文,寫作的重心往往在“因”的呈現上,即“加點”什么,為什么要“加點”,怎樣“加”的以及怎樣“調”的。
可以選用縱式結構,設置一條線索,描述一件完整的事,還可描述多件事;也可采用橫式結構,圍繞主旨選取幾個側面、片段或畫面,進行敘述。
此外,寫敘事性作文,還要兼顧描寫。要重點描摹從前的生活底色、加了點什么、如何加的、“好味道”是怎樣的。
佳作展示
加點從容與閑適,調出生活好味道
建始縣民族實驗初級中學九(1)班? 田榮樺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題? 記
我是一個慢吞吞的人,但慢沒有讓我的心境變得從容閑適,相反,有一段時期,我是浮躁的。
香港作家梁文說過,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集體病癥。當淺嘗轍止成為思維定式,急功近利成為文化現象,人們必會欺心而行,這是時代的悲劇。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給浮躁的內心加入一點從容與閑適,就能調出生活更好的味道。書本、音樂和自然,都能給予我們從容與閑適。
墨香·書韻
書籍并不只是唬人的噱頭,而是一種真正的養分,是真正可以撫慰心靈的工具。
我內心不夠安寧時便會讀書。我愛看汪曾祺的《人間草木》,在“草木對光陰的鐘情”里,感受美與詩意,細細品味不經意間透露出的睿智,那是從容的生活智慧;我愛看胡塞尼的《燦爛千陽》,翻閱阿富汗30年的揪心歷史,體會那個不可寬恕的時代的友誼以及愛情,從中我明白了,盡管生命充滿苦痛,但也充滿希望的陽光;我也愛看房昊的《從前有個書生》,在書中回望舊時代的殘照與風骨,看古代的“書生”在大時代塵埃中起舞,去了解已經十分遙遠的歷史,去尋覓那個時代留下的影子,去聽過往的回聲。
書中的故事經時光沉淀,從不同地方照進我的心房,給我啟示,為我帶來從容與閑適,讓我能調出生活好味道。
節奏·音律
偶然在網上看到一則評論:“音樂是人類的避難所。”真是貼切。
玉川俊太郎說:“靈魂在這個世上的故鄉是音樂。”當音樂響起時,創作者與欣賞者的靈魂相遇了。伴隨著音樂的律動,靈魂會嗅到彼此的氣息,相互傾訴和慰籍,心中的噪聲漸漸被悠揚的音樂取代。從古到今,音樂一直有大作用。“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是白居易對琵琶女的描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白居易刻骨銘心的人生體悟。本來毫無關系的兩個人,卻因一首樂曲有了相似的感受。可見,音樂演繹著愛恨情仇,是靈魂的伊甸園。
浮生三世,萬物嘈雜,唯有音樂可以讓靈魂獲得解脫。音樂可以給靈魂帶來從容與閑適,開辟一方凈土,調出生活好滋味。
沉浸·自然
大自然永遠都有使人敬畏的力量。同樣,大自然也能帶給人心安與平和。
我生于大自然,長于大自然,更常常折服于大自然的奇妙——風起云涌,潮漲潮落;奇花異草,高山深谷。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我們可以櫛風沐雨,臨山觀水;可以聆聽鳥鳴蟲唱、松濤海浪;可以感受來自田園的清新、馨香的自然之風。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我們不需要隱匿什么,也不需要雕飾什么,一切都是那樣的自如、隨意。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我們可以暫時擺脫煩惱,讓思想進入灑脫不羈的境界,重新認識自我,還原自我,放松身心,洗滌靈魂。
欣賞大自然,贊美大自然,回歸大自然。大自然永遠可以無保留地向我們袒露一切。大自然的深邃與遼遠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沉浸式的體驗,更是一份寵辱不驚的閑適從容,它能幫我們調出生活好味道。
從容與閑適是生活的必需品。加一點從容與閑適吧,可以幫你調出生活的好味道。
慢吞吞的我,沉浸在書本、音樂和自然中,平靜地笑對人生。
點? 評
這是一篇感悟深并有思想的作文。文章由題記開篇,從常見的浮躁入筆,在書籍、音樂和自然中尋覓從容與閑適,沉浸其中,從而平靜地笑對人生。由此及彼,由個別到一般,因而具有了普遍意義。詳略得當,結構圓融。優美的語言,名人名言信手拈來,既增添了文采,又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