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果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兩個重要版塊結合起來,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會得到顯著提高,同時也能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本文對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供同仁參考。
一、借助閱讀掌握寫作技巧
1.分析課文,學習寫作技巧
閱讀教學中,學生在閱讀與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收獲,如掌握寫作技巧,領悟人生哲理等。大部分小學生不知道如何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技巧,也很少有摘抄優美語句的習慣,所以閱讀的收獲有限。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點,進行有效引導,開展閱讀教學,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技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然后強化這種方法,使學生寫出語言流暢、邏輯清晰的作文。教師可以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分階段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掌握閱讀技巧,并且從文章中總結寫作經驗和技巧,運用于寫作中,實現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
例如,部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二十六課《巨人的花園》一文中,“小鳥唱著悅耳的歌”“小草從地上伸出頭來”等句子運用了擬人修辭,將小鳥、小草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情感。學完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擬人修辭造句,還可以讓他們深入生活,觀察小鳥和小花的形態,以便讓他們真正了解小鳥、小花的可愛之處,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學會運用擬人修辭。
2.因材施教,探索適合學生的閱讀方法
學生的性格特點、智力水平、學習習慣等存在差異,所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教學中顯得十分重要。教師需要遵循生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給他們制定合適的閱讀計劃。對薄弱環節加強教學力度,揚長避短,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學生的家庭環境、成長環境、智力水平、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肯定也各不相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并對閱讀教學方法及時調整,盡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
二、培養興趣,正確閱讀,提高寫作能力
1.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有責任和義務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從而使學生喜歡上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寫作能力。
例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書籍,種類不限,可以是漫畫,也可以是名著,內容健康,思想積極向上即可。教師和家長對此也不要限制,要尊重學生。否則學生會覺得讀書是任務,會失去閱讀興趣,甚至會對正常的學習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教師可以舉辦一些與閱讀相關的活動,比如,“好書分享大會”“讀后感交流大會”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對閱讀內容進行思考與反思,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并從中汲取寫作經驗,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閱讀場所也是影響學生閱讀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將選擇閱讀場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覺得舒服的閱讀場所。如草地、書桌、圖書館、教室等。他們選擇的地點可能不盡相同,但只要不受干擾,學生就能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讓學生享受閱讀中的自在和快樂,這樣他們的閱讀時間可能會更長,閱讀時也會更加專注,能在閱讀中真正有所得,并且將所得運用到寫作中,提高寫作能力。
2.制定計劃,合理選擇
閱讀很重要,但怎么讀,如何讀也很重要。沒有制定計劃而盲目地閱讀,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最終勞而無功,達不到閱讀的目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制定閱讀計劃也很重要。
首先,要制定具體的每天、每周、每月的閱讀計劃,如每天讀多少字、讀哪類文章、從中有什么收獲等。要制定具體的目標,風雨無阻地完成,這樣才能實現日積月累,由量變引起質變。其次要邊讀邊記錄,包括記錄當時的感想,摘抄好詞好句等。如此能豐富素材積累和語言積累,為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最后,閱讀結束要寫讀后感,讀后感的內容不限,可以寫文章內容,也可對人物發表看法,或者表達對文章的感悟。寫讀后感,能實現讀寫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不能急功近利,不是讀了幾本書就能提高寫作能力,閱讀應該是每天必須做的事,貴在堅持,久而久之,定能有所收獲。
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人類的兩條腿,雖然是相互獨立的,但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走得又快又穩。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整合起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以讀促寫,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