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所謂“整體性閱讀”,是指“對文本的整體性把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全局,從文本主題、寫作線索、脈絡以及主旨等方面出發,引導學生對相關文本形成整體性的理解和認知。整體性的閱讀認為,文本是一個有機整體,學生的學習、認知、鑒賞等也是整體性的,學生的整體性學習融合了“聽說讀寫”在內的整體性認知。作為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從不同視角、維度出發,深挖文本的內涵,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閱讀認知體系。
一、立足于“文本整體”
立足于文本的整體閱讀教學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在單篇教學中要立足語篇本身;其二是在單元教學中要立足主題單元。整體性閱讀教學不僅要具有“篇”的意識,更要具備“單元”意識、“主題”意識、“類”的意識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文本的各個要素,同時又要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整體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大主題、大任務、大項目、大框架等角度進行整體性教學。也可以從題目、關鍵詞、修辭手法、句式特點、語體色彩等小點上進行“突破”,從而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性關照。
比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單元主題是“親情”,語文要素是“在朗讀中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語氣、節奏的變化”。在這一單元中,重要的篇目有《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世說新語》(兩則)等。其中,《秋天的懷念》和《散步》是兩篇相關聯的文章。因為它們都體現著濃濃的親情,飽含著感人的力量。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運用批注法,分析課文中相關的細節。比如在《秋天的懷念》中,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中的“撲”“抓”二字表明了母親的緊張心理。又如在《散步》中,“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中的“摸摸”一詞,一方面體現了母親的慈愛、溫和,另一方面體現了母親對小孫子的疼愛。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這些細節,就能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文本是閱讀的載體。教師應立足教材單元,運用大觀念、大主題、大任務、大項目等進行整體性教學。一篇課文的本質是“微型課程”,一個單元的本質也是“微型課程”。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沖破單篇藩籬,鏈接組文閱讀,實現“小閱讀”向“大閱讀”的飛躍。為此,要改變傳統的線性設計,采用開放性、立體性的大設計,如此,才能讓“小語文”變成“大語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入課內外相關資源,優化整合文本,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立足于“心理圖式”
在整體性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立足單元課文,還要立足學生的閱讀心理、認知心理圖式。研究表明,學生對文本意義的整體性建構需要依靠心理圖式的支持,圖式理論解釋了學生學習的基本原理。學生的心理圖式越完善,其學習的效能越高。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作品的內容,感知作品的結構、形式等。
比如,部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全是議論文,其語文要素是“了解議論文的特點,把握作者的觀點,區分觀點和材料,理清論證的思路,學習論證方法”。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握議論文的結構。比如,教學《敬業和樂業》時,筆者按照“理結構——抓要素——明道理”的計劃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把握論點”“尋找論據”“學習論證方法”。重點讓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論證方法,如對比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給學生的議論文學習建立了初步的心理圖式。在后續的幾篇文章學習中,如《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論教養》《精神的三間小屋》等,筆者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從而鞏固他們關于議論文解讀的心理圖式。這幾篇文章有著語文要素方面的關聯,便于學生自主分析、學習。在分析過程中,學生會有意識地比較,在對比過程中,一方面能找出議論文的相同點,另一方面能掌握議論文的議論、表達特色等。立足于心理圖式進行整體性的教學活動,能真正實現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促進學習遷移,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學習能力。
三、立足于“意義學習”
學生的語文學習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機械學習,另一類是“意義學習”。整體性閱讀教學呼喚學生的“意義學習”。所謂“意義學習”,是指“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的關聯的過程”。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學習”,幫助學生打造語文學習的“意義基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分析文本,更要融入、滲透文本知識、學習方法等,讓學生能主動探索。
立足于“意義學習”,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題目、線索等,從而給閱讀指明方向。學生由于個體認知經驗、特質、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對文本的解讀也是不同的,因此文本解讀通常呈現多樣性。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整體性語文教學要立足學生的“意義學習”,讓學生通過“這一篇”文本的解讀學會解讀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比如,部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詩歌,單元訓練要求為“自主欣賞”“自由朗誦”“嘗試創作”。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背誦詩歌、記憶詩歌,更要引導學生朗誦,從而讓他們更好地感悟文本。具體講解時,要告訴學生注意詩歌的表現形式(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品味詩歌的語言(如泰戈爾的《飛鳥集》),把握詩歌的意象(如余光中的《鄉愁》),體味詩歌的情感(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體會詩歌的理性美(如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雪萊的《西風頌》等)。立足于“意義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專題探究,從而讓他們從各個層面認識、了解、把握詩歌,建立對詩歌的整體性認知,使其認知逐步深刻、全面。
立足于“意義學習”的閱讀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是意義的建構、反思與驗證的過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反思論證,從而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讓語文學習從低階走向高階。
整體性閱讀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意識。整體閱讀教學注重教學生成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的是整體性。在整體性閱讀中,要依據部編版教材的“雙線組元”特征,依托部編教材的“編排設置”,緊扣部編教材中的“內在關聯”等,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單元內容、結構等,開展整體性的閱讀活動。整體性閱讀教學,能重建語文教學的內在秩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