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民
科技興則國興,科技強則國強!在人類科技風起云涌的今天,哪個國家能走在科研最前列,就能引領世界潮流,為人類進步作出歷史性貢獻。因此,那些甘守寂寞、埋頭苦干,默默在科研領域辛勤耕耘的科學家,才是這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是人們心中永遠的楷模!
愛國是做人的第一要義
苗向東
師昌緒是中國高溫合金材料的開拓者之一,被譽為“中國材料科學之父”,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說:“愛國是做人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把聰明才智貢獻給自己的祖國,讓祖國強大,讓人民富裕。”
師昌緒是1948年8月到美國留學的,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后,開發(fā)出被稱為300M的超高強度鋼,被大規(guī)模用在飛機起落架上。
師昌緒讀完學位,打算立即回國,可是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政府吊銷了5000名中國留學生的護照,他被美國司法部列為“三錢”后面不準回國的重要人物之列。
開始,師昌緒還想先到印度去工作,然后再找機會回國。去辦手續(xù)時,美國移民局官員說:“離開美國就是回中國,不放行!”
師昌緒先是聯系了多家報紙的記者,表明自己和留學生想回國的愿望。接著他和同學起草了給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的公開信,要求撤銷對中國留學生的回國禁令。他與26名中國學生聯名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信,表明中國留學生想回國的強烈愿望。他還花53美元買了一臺滾筒式油印機,把這些信油印了2000份。這在當時是很危險的,如果被抓,會被關上幾年。但師昌緒覺得只要能回國,一切冒險都是值得的。
與此同時,師昌緒、張興鈐、李恒德等人組織留學生兩次集體給周恩來總理寫信,表達他們要求回國的強烈愿望。師昌緒輾轉來到華盛頓,請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駐美外交官,把信轉交給了參加日內瓦談判的周總理。周總理拿著這封信在日內瓦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提出嚴正抗議。
1955年6月,35歲的師昌緒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國。
點? 擊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籍的。師昌緒懷著矢志報恩的赤子情懷,經過不屈不撓、矢志不移的斗爭,最后終于沖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國懷抱。在他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適用話題】愛國? 科技報國? 赤子情懷……
一顆叫作葉培建星的小行星
胡征和
75歲的葉培建已經在航天深空探測領域整整奮斗了53年,這位繞月探測工程衛(wèi)星系統(tǒng)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被授予了“人民科學家”的國家榮譽稱號。
2004年,我國月球探測計劃邁開了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正式啟動。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葉培建院士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研制團隊用了三年時間,在沒有任何經驗、數據參考的探月白紙上,先后攻克了月食問題、軌道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2007年,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嫦娥一號發(fā)射升空,十三天后進入月球環(huán)繞軌道展開科學探測,嫦娥工程的第一步——“繞月”順利完成。
接下來,2010年和2013年,嫦娥二號與嫦娥三號相繼成功發(fā)射,前者獲得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精確的全月圖,后者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航天器送到月球并實現落月的國家。而2019年1月登月的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了人類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葉培建總是敢為人先,勇于創(chuàng)新。他參與中國資源二號衛(wèi)星設計,實現了星地一體化設計;他是第一個實踐把電測與總體分開的人;他是第一個提出在衛(wèi)星進入發(fā)射場前,要進行整星可靠性增長試驗的人。嫦娥四號原本屬于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三號執(zhí)行任務成功后,作為備份星的嫦娥四號再落在月球正面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葉培建便建議落在月球的背面。可當時有專家認為沒有必要冒險,葉培建據理力爭。正是這樣的堅持,才迎來了探月史上的世界第一次。
2017年1月,為表彰葉培建在空間科學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456677”的小行星命名為“葉培建星”。
(選自《知識窗》2020年第2期,有刪改)
點? 擊
葉培建具有勇于探索、攻堅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正因為他的堅持和努力,才使中國在航天深空探測領域有了一定的地位,贏得世人尊敬。天空中那顆耀眼的“葉培建星”,便是對他最高的獎賞,也是他最好的勛章!
【適用話題】愛國? 創(chuàng)新? 堅持? 拼搏……
袁隆平的“門規(guī)”
胡宇齊
曾經袁隆平院士在接受專訪時談到收徒條件——“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這條乍聽起來充滿土味兒的“門規(guī)”,迅速在網上引發(fā)熱議。
事實上,下田的“門規(guī)”早已有之。深耕田野是袁老一直踐行的科研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成功的關鍵。歷史上,許多國家都曾研究過雜交水稻,而中國之所以能率先突破,其中或許有糧食需求更強烈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相較于某些國家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研究,以袁老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農業(yè)科學家,像普通農民一樣貼近大地,長年累月地躬耕于稻田,他們堅信“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下田”。2019年9月,在北京參加“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后,袁老仍心心念念著:“回去第一天就要下田!”即便已名動天下、年過耄耋,袁老仍然雷打不動地堅持“土辦法”,讓人敬佩。
下田作業(yè),是從事農業(yè)應用科學研究的前提,這昭示著一條樸素且顛撲不破的道理:要想搞出點真東西,就要腳踏實地、不辭辛苦。攀登科研高峰、探索未知路徑,從來都是一件難事。若沒有老老實實、經年累月的付出,又如何能獲得突破?
“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袁老多次以這8個字總結成功經驗。而這,也是眾多科學家公認的秘訣。靈感與機遇的出現,可能只是電光石火的瞬間,卻必須建立在深厚知識積累和大量汗水的長期付出之上。眼下,中國還有許多科研難題待解。比如,芯片高度依賴進口,“缺芯少魂”的狀況長期存在;被稱為“工業(yè)之母”的高精度機床,國內制造技術水平與德日等國差距不小;有“飛機的心臟”之稱的航空發(fā)動機,還遠未追趕上第一梯隊……攻克這些“卡脖子”的科技難題,其緊迫性并不亞于讓百姓們吃飽飯。科研路上,越是追求尖端,越是“九死一生”,唯有數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細作,才能找到“試驗田”里最適合的“植株”。
多一些腳踏實地的科學家,多一些鍥而不舍的追夢者,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必能孕育更多的希望,綻放更多的夢想。
(選自《故事家·高考季》2020年12期)
點? 擊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以求真的態(tài)度做踏實的工作。以此態(tài)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tài)度做事,則功業(yè)可就。
【適用話題】腳踏實地? 求真? 實踐出真知……
秦元勛
朱? 虹
秦元勛(1923—2008)是貴州貴陽人,著名數學家,負責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威力計算工作,是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論、運動穩(wěn)定性、近似解析、機器推導公式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處于開創(chuàng)地位,開辟了計算物理學這一新的分支學科。
在浙江大學期間,秦元勛在數學上的天賦更是得到了竺可楨校長的贊賞和高度評價。大學畢業(yè)后,秦元勛來到哈佛大學。那時,他主攻數學和物理,利用暑假進修了經濟和工商管理課程。僅5個學期,他就拿到了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兩個學位,成了哈佛大學歷史上的“娃娃博士”。
博士畢業(yè)后,秦元勛在著名數學家伯克霍夫手下當助教。當時,伯克霍夫邀請秦元勛參加其領導的研發(fā)工作,但那時美國政府要求申請在要害部門工作的人得宣誓保證:“若美國與另一國(包括中國)交戰(zhàn)時,要效忠于美國。”秦元勛果斷謝絕,回到了中國。1959年,他參加原子彈的研制,踏上了新的征程。
(選自《大眾科學》2020年第3期,有刪改)
點? 擊
沒有誰天生就是當科學家的料,秦元勛進入哈佛大學后,更是分秒必爭,拼命學習,成為該校歷史上的“娃娃博士”。學業(yè)完成后,秦元勛本可以留在美國工作,但他毅然回到祖國懷抱,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科研事業(yè),用赤膽忠心書寫大愛,令人敬仰。
【適用話題】楷模? 不服輸? 努力? 刻苦? 選擇? 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