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善華
對于小學生而言,想象能力是最寶貴的財富,想象能力意味著思維的突破,想象能力越強,未來的發展就有著越多的可能性。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國家想要在科研領域獲得突破,都必須注重想象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正處于想象力發展的高峰期,在作文教學中培養想象力,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聯系和想象能力得到提升,為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積累寫作素材,為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奠定基礎
小學生年紀小,思維上是干干凈凈的一張白紙,雖然想象能力沒有受到現實條條框框的約束,但也缺少必要的知識儲備,沒有支點去進行思維發散。所以,小學生想象能力的提高首要任務是在“白紙”上涂抹色彩,讓學生的想象能有依據。
語言是人類表達的載體,也是想象能力的根本媒介。在小學作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通過積累作文素材,小學生可以更多地了解世界。作文素材包羅萬象,有自然風光,有人文哲思,有歷史事件,有未來展望,可以為學生的想象提供肥沃的“土壤”,從而促使學生的想象能力“茁壯成長”。
例如,在寫《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蘇軾所見的赤壁只是一個小土堆,根本沒有詩詞中寫的那樣豪邁大氣,這是否說明想象能力是不需要參照現實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蘇軾不曾見過大海的遼闊,是寫不出來“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如果蘇軾不曾了解周公瑾的英雄事跡,是想象不出“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的??梢姡胂罅Σ⒉皇锹o邊際的,需要立足現實生活,進行思維發散,同時也可以看出,足夠的見識閱歷是想象能力滋生的沃土。只有積累了足夠的素材,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才能有更強的想象能力,二者之間一脈相承。
要想增加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個方面,優秀的書籍向來是最好的精神食糧,既有著過往先哲的思維軌跡,也有著世間萬事萬物的記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建立班級圖書角,可以讓學生在書籍中汲取知識,積累素材;第二個方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的知識終究不夠深入,可以組織學生出游,讓他們感受最真實的自然風光和市井人情;第三個方面,正所謂“一人智短,三人智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研討會”,讓學生將身邊真實發生過的、最有意思的事講出來,一個人的閱歷有限,但一個班集體的閱歷累積起來,就是不小的量。
二、講解文章的脈絡,打開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通道”
想象的過程包括兩步,第一步是找到“現實載體”作為出發點,這個“現實載體”可以是一花一草,也可以是一句短語或一句詩詞,還可以是所感受到的萬事萬物。第二步是思維從這個出發點發散出去,打開想象的“通道”。想象的過程和寫作的過程極其相似,寫作是通過一個“主題”將思維發散出去,將素材和想法匯總。所以,教師通過講解文章的脈絡,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打開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通道”,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想象更加多元,從而實現想象能力的飛躍式提升。
例如,學習《蝙蝠和雷達》時,教師可以講解文章的整體結構,由蝙蝠到雷達,簡單的寫作手法背后卻有著邏輯遞進的關系。教師的講解能加深學生對邏輯遞進關系的了解,從而在學生的潛意識里打下想象的烙印,讓學生學會在想象時運用“推理”,從而做到通過一個水杯可以想象到海洋,甚至想象到海洋中的魚兒。
從本質上來說,梳理寫作脈絡對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所以,可以運用“思維導圖”來完成文章脈絡的梳理,思維導圖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事物的內涵和外延、梳理結構,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提升寫作能力。此外,對于教師而言,更重要的是將這一思維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進行思維發散時知道如何發散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而不是憑空想象,浪費時間。
例如,《盤古開天地》一文的結尾盤古力竭而亡,身軀演變成萬物。演變的過程涉及到的方面較多,假如用文字的形式表達,不能直觀地體現,學生也記不住盤古的眼睛、軀體都演變成了什么事物,此時便可以運用思維導圖來描繪演變的全過程,使演變過程和結果能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該如何構建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培養更加高效的思維方式。
三、深入研究寫作,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寫好作文,要做好兩方面,一方面是掌握寫作技巧,另一方面是挖掘思想深度,這兩方面對于學生想象能力都有著較高要求。
在寫作技巧方面,無論是夸張、比喻,還是擬人等修辭,有充足的想象力作為基礎,才可以對現有資料進行整合,然后發散思考,寫出合乎邏輯和語法的修辭句。例如,給出句子“他笑起來像……”,讓學生擴寫,想象能力差的學生可能只會擴寫為“他笑起來像花朵”,而想象能力強的學生可能將其描繪為“他笑起來像美麗的鮮花瞬間綻放”。所以,通過講解寫作技巧以及鍛煉學生對于寫作技巧的運用,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從而為想象能力的培養打開一條“通道”。
文章的好壞根本上還要看思想深度。這就要求學生在構思作文時,必須動腦筋,對文章主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找到大多數人找不到的切入點,并在寫作過程中不斷深化主題。想象的過程也是如此,以一個“支點”作為想象的起點,然后圍繞這個“支點”進行思維發散,思考由這個支點可以延伸到哪個方向,然后將所有延伸的方向標記下來,并思考哪個方向才是最合適的。例如,以“貓薄荷”為支點展開想象,可以想到“貓”,可以想到“薄荷味口香糖”,也可以想象到“皮膚過敏”等,如果在學生看來“貓”是最合適的想象方向,可以以此為下一個支點繼續想象,想象“貓狗大戰”,想象“喵星人”,想象“躲貓貓”,等等。
想象能力看似虛無縹緲,卻能讓學生突破思維的禁錮,為人生注入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本文對如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了探討,發現寫作的過程和想象的過程非常相似,學生通過積累寫作素材、梳理寫作脈絡,可以建立培養想象能力的“支點”,打開培養想象能力的“通道”,從而更好地鍛煉想象能力。